試以桌遊推演人生《從心設定》
5月
03
2016
從心設定(再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17次瀏覽
傅裕惠(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跨出獨棟空間、擴大展演策劃聯線的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以「移動」、「城市場域與人之間」為命題,張『居』米創作群所合作編導的《從心設定》,則是該展最後一檔節目。從文宣和所謂Satya導師的心靈課程推薦文,我起初實在難以捉摸《從心設定》的「位移之處」;歷經九十分鐘的「摸索」之後,我發現這是一齣在觀眾心眼發生的表演。究竟演出場地是不是「梗」或有沒有「梗」,不再是以往觀劇演出的重點;《從》劇點出似乎可以從眼、從心、從新的人際媒介,重新界定觀.看和人際之間的關係。

化名張居(或輯/汲/亟/圾/臍)米的編導張文駿(圈內人稱吉米),早在2008年便「真戲假做」地辦過一場《張吉米的喜酒》宴(演出),還曾諧擬「台北藝穗節」,在「第四屆臺北藝穗節」辦了一場動員百人以上民間/山寨版的《第四屆臺北藝穗節》。他的「前科」不只如此;2012年八月還首創劇場先例,改裝了自己的摩托車,做了齣叫《摩托計程車CYH-279》的情境表演,以每場一位觀眾的模式,每天每晚載送不同的觀眾,提供親密互動的交流觀賞體驗。進而在2013年十月延續《摩》劇的經驗,在華山生活節策劃執行了《汽車劇闖》,讓每場一位觀眾體驗獨享的互動演出。張吉米總是樂於「挑釁」體制中某種生活模式──例如坐計程車、辦喜宴和參與藝穗節等,進而翻轉看戲與表演的各種可能。

《從心設定》則是國內首度嘗試結合桌上遊戲模式和智慧手機臉書訊息功能的互動觀演;購票之後訊息通知的設定,相當程度地滿足了觀眾獨享獨一無二的「角色」特權。劇情介紹雖然不過是老掉牙的偵探懸疑:「台北市的某棟大樓發生一起命案,死者陳屍許久才被發現」等等,我們還會被提示自己的社會身分,例如居住於這棟大樓的幾號幾樓,以及在這場演出中我們被擁有的祕密屬性;現場計有如為嫌犯辯護的偵查小組、設法找到兇手的正義聯盟、五位中立民眾和四名由素人演員擔綱的四名嫌疑犯等角色屬性。所有角色屬性、遊戲成功的條件和偵辦案件的須知,都在這一封信的指示內。抵達現場時,除了樓下一位處理觀眾報到的工作人員,一到演出場地的三樓,演員便以角色身分(導師助理)接待觀眾;我們一方面被貼上「九號六樓住戶裕惠」的標籤,也被拍照存檔,接著在現場自由飲食走動,等著心靈導師Satya帶領所有住戶,一同進行心靈洗滌的工作坊。

事實上,在工作坊的演出段落結束前,無論心靈導師、導師助理或是現場觀眾的互動,都顯得相當自然,讓人不易辨識戲內、戲外的差距;或者,能讓觀眾安於這個工作坊的設定裡。然而,在工作坊開始之際,一位突然到訪的陌生人(死者的兒子),開始埋下探查案情線索的懸疑。而被眾人質疑動機的心靈導師Satya索幸中斷工作坊程序,與所有觀眾對質自己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最有趣的是,所有觀眾都自然而然地拿著手機,接收策展小組提供臉書的資訊或是臨時交派的任務與資訊,觀眾必須及時反映和消化──如果我很在乎是否能完成任務的話。最後,無論是案件膠著,或是推測嫌疑犯與還原死者究竟如何生活等線索的互動,便繫於不同角色屬性觀眾之間,如何辯證、說服和爭取,據劇組演後討論時表示,有的觀眾甚至將線索內化至深,以致於讓自己變成意外的嫌疑犯。

張吉米透過現場監控觀眾互動,並即時給觀眾發送不同的臉書訊息,像是現場即時的導演直播,更是推動「劇情高潮迭起」的重要影響。這些訊息撩撥了觀眾的日常認知、遊戲競賽的勝利慾望和對現場所有人的觀察、偏見和看法。甚至,張吉米似乎試圖「控訴」人際互動如何讓角色猙獰現出原形;例如號稱能治療心靈的心靈導師,原來是與死者糾纏的外遇,或是鄰居陸續宣稱和目睹的線索,其實也證明了這棟大樓沒有人曾經好好關心過死者,或有能力還原死者的生活真相。這似乎是一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演出;案情真相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了解一個人,了解彼此。同時,不同角色屬性的推動,也會影響這個觀演棋局不同的結局和意義。因此,我們既是彼此的「演員」,也是彼此的「觀眾」。就這個角度的設定來說,我認為這個臉書訊息和桌遊設定的互動結構,企圖驚人也相當膽大;原本虛構的劇情資訊,經過臉書訊息傳遞,竟給人幾分真實的刺激,也等於是把日常生活模式中的桌遊和臉書,自然地與劇場表演結合,不與空間扞格。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結構到了最後,竟還是得倚賴封閉式的第四面牆表演收束。一個燈暗突兀地結束了(告知觀眾)演出段落,我們在黑暗中聆聽這位心靈導師打給住在對面死者的電話留言,且看著死者的兒子猶若儀式般揭開地上鋪著的胚布,現出警方辦案常用粉筆圈勾劃的死者屍體(這應該也是刻板印象)。前後矛盾的不僅是空間邏輯;觀眾看到的結局表演,也不算意外的發現,而是重複揭示現場觀眾早已探知的線索案情。不過,這種突破傳統敘事空間和觀演關係的參與式表演,仍舊呈現了張吉米與編導創作群概念和巧思,希望未來不久,張吉米還能繼續延續這場「從心設定」的嘗試。

《從心設定》

演出|再拒劇團,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
時間|2016/05/01 19:00
地點|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