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以桌遊推演人生《從心設定》
5月
03
2016
從心設定(再拒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29次瀏覽
傅裕惠(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跨出獨棟空間、擴大展演策劃聯線的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以「移動」、「城市場域與人之間」為命題,張『居』米創作群所合作編導的《從心設定》,則是該展最後一檔節目。從文宣和所謂Satya導師的心靈課程推薦文,我起初實在難以捉摸《從心設定》的「位移之處」;歷經九十分鐘的「摸索」之後,我發現這是一齣在觀眾心眼發生的表演。究竟演出場地是不是「梗」或有沒有「梗」,不再是以往觀劇演出的重點;《從》劇點出似乎可以從眼、從心、從新的人際媒介,重新界定觀.看和人際之間的關係。

化名張居(或輯/汲/亟/圾/臍)米的編導張文駿(圈內人稱吉米),早在2008年便「真戲假做」地辦過一場《張吉米的喜酒》宴(演出),還曾諧擬「台北藝穗節」,在「第四屆臺北藝穗節」辦了一場動員百人以上民間/山寨版的《第四屆臺北藝穗節》。他的「前科」不只如此;2012年八月還首創劇場先例,改裝了自己的摩托車,做了齣叫《摩托計程車CYH-279》的情境表演,以每場一位觀眾的模式,每天每晚載送不同的觀眾,提供親密互動的交流觀賞體驗。進而在2013年十月延續《摩》劇的經驗,在華山生活節策劃執行了《汽車劇闖》,讓每場一位觀眾體驗獨享的互動演出。張吉米總是樂於「挑釁」體制中某種生活模式──例如坐計程車、辦喜宴和參與藝穗節等,進而翻轉看戲與表演的各種可能。

《從心設定》則是國內首度嘗試結合桌上遊戲模式和智慧手機臉書訊息功能的互動觀演;購票之後訊息通知的設定,相當程度地滿足了觀眾獨享獨一無二的「角色」特權。劇情介紹雖然不過是老掉牙的偵探懸疑:「台北市的某棟大樓發生一起命案,死者陳屍許久才被發現」等等,我們還會被提示自己的社會身分,例如居住於這棟大樓的幾號幾樓,以及在這場演出中我們被擁有的祕密屬性;現場計有如為嫌犯辯護的偵查小組、設法找到兇手的正義聯盟、五位中立民眾和四名由素人演員擔綱的四名嫌疑犯等角色屬性。所有角色屬性、遊戲成功的條件和偵辦案件的須知,都在這一封信的指示內。抵達現場時,除了樓下一位處理觀眾報到的工作人員,一到演出場地的三樓,演員便以角色身分(導師助理)接待觀眾;我們一方面被貼上「九號六樓住戶裕惠」的標籤,也被拍照存檔,接著在現場自由飲食走動,等著心靈導師Satya帶領所有住戶,一同進行心靈洗滌的工作坊。

事實上,在工作坊的演出段落結束前,無論心靈導師、導師助理或是現場觀眾的互動,都顯得相當自然,讓人不易辨識戲內、戲外的差距;或者,能讓觀眾安於這個工作坊的設定裡。然而,在工作坊開始之際,一位突然到訪的陌生人(死者的兒子),開始埋下探查案情線索的懸疑。而被眾人質疑動機的心靈導師Satya索幸中斷工作坊程序,與所有觀眾對質自己與死者之間的關係。最有趣的是,所有觀眾都自然而然地拿著手機,接收策展小組提供臉書的資訊或是臨時交派的任務與資訊,觀眾必須及時反映和消化──如果我很在乎是否能完成任務的話。最後,無論是案件膠著,或是推測嫌疑犯與還原死者究竟如何生活等線索的互動,便繫於不同角色屬性觀眾之間,如何辯證、說服和爭取,據劇組演後討論時表示,有的觀眾甚至將線索內化至深,以致於讓自己變成意外的嫌疑犯。

張吉米透過現場監控觀眾互動,並即時給觀眾發送不同的臉書訊息,像是現場即時的導演直播,更是推動「劇情高潮迭起」的重要影響。這些訊息撩撥了觀眾的日常認知、遊戲競賽的勝利慾望和對現場所有人的觀察、偏見和看法。甚至,張吉米似乎試圖「控訴」人際互動如何讓角色猙獰現出原形;例如號稱能治療心靈的心靈導師,原來是與死者糾纏的外遇,或是鄰居陸續宣稱和目睹的線索,其實也證明了這棟大樓沒有人曾經好好關心過死者,或有能力還原死者的生活真相。這似乎是一個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演出;案情真相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了解一個人,了解彼此。同時,不同角色屬性的推動,也會影響這個觀演棋局不同的結局和意義。因此,我們既是彼此的「演員」,也是彼此的「觀眾」。就這個角度的設定來說,我認為這個臉書訊息和桌遊設定的互動結構,企圖驚人也相當膽大;原本虛構的劇情資訊,經過臉書訊息傳遞,竟給人幾分真實的刺激,也等於是把日常生活模式中的桌遊和臉書,自然地與劇場表演結合,不與空間扞格。

可惜的是,整個演出結構到了最後,竟還是得倚賴封閉式的第四面牆表演收束。一個燈暗突兀地結束了(告知觀眾)演出段落,我們在黑暗中聆聽這位心靈導師打給住在對面死者的電話留言,且看著死者的兒子猶若儀式般揭開地上鋪著的胚布,現出警方辦案常用粉筆圈勾劃的死者屍體(這應該也是刻板印象)。前後矛盾的不僅是空間邏輯;觀眾看到的結局表演,也不算意外的發現,而是重複揭示現場觀眾早已探知的線索案情。不過,這種突破傳統敘事空間和觀演關係的參與式表演,仍舊呈現了張吉米與編導創作群概念和巧思,希望未來不久,張吉米還能繼續延續這場「從心設定」的嘗試。

《從心設定》

演出|再拒劇團,第五屆公寓聯展「位移之城」
時間|2016/05/01 19:00
地點|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