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制下的生命悲劇《半世英雄・李陵》
3月
18
2015
半世英雄・李陵(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0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踏進劇場前,對《半世英雄・李陵》此劇中的兩位主角,蘇武和李陵皆無太深的瞭解,也許因為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的故事,對蘇武持節不屈的印象更多些,而這也正是崑曲《牧羊記》尚未被改編成《半世英雄・李陵》前,所欲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在《牧羊記》中,兩人被塑造成一守節一變節的對照,原先老一輩崑曲演員的演繹係以蘇武為重,李陵則是有著被訓斥,甚至感到羞愧的表現。此段劇情演繹的翻轉,得從俞振飛至岳美緹再至楊汗如,才大大挖掘了李陵於此劇所能展現的光芒。【1】而正因李陵於戲中的地位被重新定義,我們才得以透過李陵的故事,看穿個人如何無所遁逃於國家體制之下,且這個體制正透過宣揚忠孝節義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悲劇。

由二分之一Q劇場所重述或重建的李陵角色中,我們甚至可以重新思考,國與家之間是否有著「沒有國,哪裡會有家」這個看似必然的連結。「家」可以被視作一曾於此地堆疊情感的空間座標;而「國」則做為一守護家之制度的權宜之計。但當「國」開始利用權力制度撕碎家鄉,拆散家族時,個人生命的悲劇也於焉而生。《半世英雄‧李陵》告訴我們,降與不降,變節與不變節,我們都逃脫不了國的體制。在此體制下,坐擁高位者對待人民的方式永遠是「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2】,人民無從申辯也無力抵抗。劇中所提到碰死在李陵碑的楊家將楊繼業亦然;劇中沒有提到,但曾為李陵辯解,因而生命受到牽連的司馬遷亦然。

除了關於國/家的思考,這齣戲另有兩個橋段也使人印象深刻,在〈花燭〉這場中,拓跋公主的兩位婢女捧出的長幅紅布條,如牽起公主與李陵的姻緣線,轉瞬間,當李陵得知自己家人因己未能於戰爭中死節,而被誅殺時,紅布條一展成了條殺氣騰騰的血河,再又化做新婚之夜的裝飾,簡單的道具,卻令人於悲喜間,體會到李陵心中的酸澀。另一個令人咀嚼再三的橋段則是兩名重複出現,唱著敘述懸絲傀儡姿態的女子,這原是《牧羊記.望鄉》一折中的橋段,《半世英雄・李陵》除了保留其原本的位置,更安排它於劇末以變奏的方式又出現一次,也讓人聯想至劇中人皆身不由己的命運。

而要說《半世英雄・李陵》較為可惜的一個部分,則在於背景的影像,有時能極為貼切的傳達外在景物與角色內心世界的對照,如水墨畫的背景,確實頗能帶給人蕭瑟之感。令人感到出戲的地方在一開始劍魂現身時的動畫,以及為了串聯劇情而出現於布幕上,代表漢武帝或臣子、單于及其部下的不同臉譜。由於崑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原先便要求觀眾填塞許多的想像力於其中,當這些較為寫實的影像動畫出現時,難免破壞了觀眾與表演者建立起的默契,使人產生扞格之感,或許這也是這齣戲重演時,劇團可再多加思考及斟酌的地方。

註釋:

1、資料參考汪詩珮:〈經典、重詮、男戲:「1/2Q劇場」的蹊徑與意境〉,《戲劇研究》第14期,頁105-112,2014年7月。

2、李陵:〈答蘇武書〉,收入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臺北:正展出版,2003年12月。

《半世英雄・李陵》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03/0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齣眾說紛紜的戲裡,很難尋著足以說服人的觀點,主角自己沒說破,徒留周邊人等代為解套,偏又沒說到重點,英雄定義在不同意見中來回擺盪。(陳韻妃)
4月
03
201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