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制下的生命悲劇《半世英雄・李陵》
3月
18
2015
半世英雄・李陵(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9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踏進劇場前,對《半世英雄・李陵》此劇中的兩位主角,蘇武和李陵皆無太深的瞭解,也許因為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的故事,對蘇武持節不屈的印象更多些,而這也正是崑曲《牧羊記》尚未被改編成《半世英雄・李陵》前,所欲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在《牧羊記》中,兩人被塑造成一守節一變節的對照,原先老一輩崑曲演員的演繹係以蘇武為重,李陵則是有著被訓斥,甚至感到羞愧的表現。此段劇情演繹的翻轉,得從俞振飛至岳美緹再至楊汗如,才大大挖掘了李陵於此劇所能展現的光芒。【1】而正因李陵於戲中的地位被重新定義,我們才得以透過李陵的故事,看穿個人如何無所遁逃於國家體制之下,且這個體制正透過宣揚忠孝節義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悲劇。

由二分之一Q劇場所重述或重建的李陵角色中,我們甚至可以重新思考,國與家之間是否有著「沒有國,哪裡會有家」這個看似必然的連結。「家」可以被視作一曾於此地堆疊情感的空間座標;而「國」則做為一守護家之制度的權宜之計。但當「國」開始利用權力制度撕碎家鄉,拆散家族時,個人生命的悲劇也於焉而生。《半世英雄‧李陵》告訴我們,降與不降,變節與不變節,我們都逃脫不了國的體制。在此體制下,坐擁高位者對待人民的方式永遠是「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2】,人民無從申辯也無力抵抗。劇中所提到碰死在李陵碑的楊家將楊繼業亦然;劇中沒有提到,但曾為李陵辯解,因而生命受到牽連的司馬遷亦然。

除了關於國/家的思考,這齣戲另有兩個橋段也使人印象深刻,在〈花燭〉這場中,拓跋公主的兩位婢女捧出的長幅紅布條,如牽起公主與李陵的姻緣線,轉瞬間,當李陵得知自己家人因己未能於戰爭中死節,而被誅殺時,紅布條一展成了條殺氣騰騰的血河,再又化做新婚之夜的裝飾,簡單的道具,卻令人於悲喜間,體會到李陵心中的酸澀。另一個令人咀嚼再三的橋段則是兩名重複出現,唱著敘述懸絲傀儡姿態的女子,這原是《牧羊記.望鄉》一折中的橋段,《半世英雄・李陵》除了保留其原本的位置,更安排它於劇末以變奏的方式又出現一次,也讓人聯想至劇中人皆身不由己的命運。

而要說《半世英雄・李陵》較為可惜的一個部分,則在於背景的影像,有時能極為貼切的傳達外在景物與角色內心世界的對照,如水墨畫的背景,確實頗能帶給人蕭瑟之感。令人感到出戲的地方在一開始劍魂現身時的動畫,以及為了串聯劇情而出現於布幕上,代表漢武帝或臣子、單于及其部下的不同臉譜。由於崑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原先便要求觀眾填塞許多的想像力於其中,當這些較為寫實的影像動畫出現時,難免破壞了觀眾與表演者建立起的默契,使人產生扞格之感,或許這也是這齣戲重演時,劇團可再多加思考及斟酌的地方。

註釋:

1、資料參考汪詩珮:〈經典、重詮、男戲:「1/2Q劇場」的蹊徑與意境〉,《戲劇研究》第14期,頁105-112,2014年7月。

2、李陵:〈答蘇武書〉,收入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臺北:正展出版,2003年12月。

《半世英雄・李陵》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03/0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齣眾說紛紜的戲裡,很難尋著足以說服人的觀點,主角自己沒說破,徒留周邊人等代為解套,偏又沒說到重點,英雄定義在不同意見中來回擺盪。(陳韻妃)
4月
03
201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