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制下的生命悲劇《半世英雄・李陵》
3月
18
2015
半世英雄・李陵(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0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踏進劇場前,對《半世英雄・李陵》此劇中的兩位主角,蘇武和李陵皆無太深的瞭解,也許因為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的故事,對蘇武持節不屈的印象更多些,而這也正是崑曲《牧羊記》尚未被改編成《半世英雄・李陵》前,所欲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在《牧羊記》中,兩人被塑造成一守節一變節的對照,原先老一輩崑曲演員的演繹係以蘇武為重,李陵則是有著被訓斥,甚至感到羞愧的表現。此段劇情演繹的翻轉,得從俞振飛至岳美緹再至楊汗如,才大大挖掘了李陵於此劇所能展現的光芒。【1】而正因李陵於戲中的地位被重新定義,我們才得以透過李陵的故事,看穿個人如何無所遁逃於國家體制之下,且這個體制正透過宣揚忠孝節義的方式,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悲劇。

由二分之一Q劇場所重述或重建的李陵角色中,我們甚至可以重新思考,國與家之間是否有著「沒有國,哪裡會有家」這個看似必然的連結。「家」可以被視作一曾於此地堆疊情感的空間座標;而「國」則做為一守護家之制度的權宜之計。但當「國」開始利用權力制度撕碎家鄉,拆散家族時,個人生命的悲劇也於焉而生。《半世英雄‧李陵》告訴我們,降與不降,變節與不變節,我們都逃脫不了國的體制。在此體制下,坐擁高位者對待人民的方式永遠是「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2】,人民無從申辯也無力抵抗。劇中所提到碰死在李陵碑的楊家將楊繼業亦然;劇中沒有提到,但曾為李陵辯解,因而生命受到牽連的司馬遷亦然。

除了關於國/家的思考,這齣戲另有兩個橋段也使人印象深刻,在〈花燭〉這場中,拓跋公主的兩位婢女捧出的長幅紅布條,如牽起公主與李陵的姻緣線,轉瞬間,當李陵得知自己家人因己未能於戰爭中死節,而被誅殺時,紅布條一展成了條殺氣騰騰的血河,再又化做新婚之夜的裝飾,簡單的道具,卻令人於悲喜間,體會到李陵心中的酸澀。另一個令人咀嚼再三的橋段則是兩名重複出現,唱著敘述懸絲傀儡姿態的女子,這原是《牧羊記.望鄉》一折中的橋段,《半世英雄・李陵》除了保留其原本的位置,更安排它於劇末以變奏的方式又出現一次,也讓人聯想至劇中人皆身不由己的命運。

而要說《半世英雄・李陵》較為可惜的一個部分,則在於背景的影像,有時能極為貼切的傳達外在景物與角色內心世界的對照,如水墨畫的背景,確實頗能帶給人蕭瑟之感。令人感到出戲的地方在一開始劍魂現身時的動畫,以及為了串聯劇情而出現於布幕上,代表漢武帝或臣子、單于及其部下的不同臉譜。由於崑曲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原先便要求觀眾填塞許多的想像力於其中,當這些較為寫實的影像動畫出現時,難免破壞了觀眾與表演者建立起的默契,使人產生扞格之感,或許這也是這齣戲重演時,劇團可再多加思考及斟酌的地方。

註釋:

1、資料參考汪詩珮:〈經典、重詮、男戲:「1/2Q劇場」的蹊徑與意境〉,《戲劇研究》第14期,頁105-112,2014年7月。

2、李陵:〈答蘇武書〉,收入吳楚材、吳調侯編:《古文觀止》,臺北:正展出版,2003年12月。

《半世英雄・李陵》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5/03/07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齣眾說紛紜的戲裡,很難尋著足以說服人的觀點,主角自己沒說破,徒留周邊人等代為解套,偏又沒說到重點,英雄定義在不同意見中來回擺盪。(陳韻妃)
4月
03
201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