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更多流轉《無止 靜》
10月
12
2015
無止 盡(種子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2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種子舞團2015年的新製作《無止 靜》,以瑞典編舞家Julia Ehrstrand的Dis-tance、鄭沛怡的《欲》-「熬」系列作品及黃文人的《浮根》貫穿全場。這一顆於2008年栽種在屏東的種子,歷經數年的翻土、灌溉,今年春天終於啟動了種子北漂之旅,而這個秋天則讓大家看到了它改形的跡象。

首先,從五位舞者背對觀眾,黃文人慢速匍匐進場開始,Julia Ehrstrand的Dis-tance從身體、面向、步調、動作及聚集與孤立的對比中,陳述距離的親、疏、遠、近。黃文人從地板起身後,一連串緩緩展開的動作,慢而有力的劃破寂靜的場子,她,彷彿被排拒於眾人之外,但是,她延伸的四肢彷彿也試圖拉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接著,魏慧琍靠近黃文人,兩人開啟一段同步且似無差距的雙人共舞;然而,雖然同步,即使共舞,她們之間仍顯示一定程度的距離。一迴轉,換成唯一的男舞者,范家瑋被孤立於人群外。再一跑,他加入魏慧琍、鄭伊庭、王平合和蘇珮淳,一起推擠著黃文人。就這樣,他們不斷切換聚集的成員,被孤立者也不斷換人。

隨後,音樂響起,黃文人的獨舞加深了距離的孤寂感,眾人的互動,宛如城市中移動的腳步,雖一致卻不同調。即使在之後開派對的氛圍中,舞者們呼叫著:「Oh Yeah!」,但空洞的聲音中,仍透出疏離的厚度;而剛剛才玩在一起的眾人,當派對結束後,霎那間即成為陌生人。當黃文人和范家瑋隔著眾人,在兩個遙遠的彼端互望時,透露著有如尋覓彼此靈魂伴侶(sole mate)般的渴切。這樣的疏離感,此般的孤寂,在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Strangers In the Night的歌聲中,更加膨脹至極限。最後,所有舞者背對觀眾,結束這段分合漠然的距離。在這個作品中,沒有過多情緒起伏,似乎有意淡化戲劇性的鋪陳,僅以身體動作傳遞訊息,以低限表徵無限。

換場時,陳貫金在現場演奏的大提琴樂音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暫且讓觀眾的焦距移到下舞台的角落,忽略了正在搬動大型道具的黑衣人。琴聲停止時,台上已放置了三塊高低不一的黑色板塊,有如放大了的積木塊。《欲》是鄭沛怡繼《家》(2013)之後另一首「熬」系列的作品,也是以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煎熬狀態入舞,同樣是無奈中透著幽默喜感。投影在黑色板塊上的影像呈現著「我」或「我想」等字樣,鄭沛怡在不同段落中,像個說書人般,以柔和的嗓音,敘述小時候與阿嬤的對話,話語中透露的是老人家對女孩兒的殷殷勸告,有關女人家的快樂幸福,隱約中,和她的前一作品《女因》(2014)中的片段,頗有幾分相似的心情表述。

整個段落中,舞者們或是不規律的隨意移動於板塊間,或是有序的順著節奏跳動,都是在呈現控制欲望的煎熬,但這煎熬似乎是以克制大啖美食的慾望為表,而其他內藏的、更多的渴望(如情感方面),無法獲得滿足才是心底深處的煎熬。當舞者們拿粉筆將自己的慾望寫在黑色板塊上,又接著在板塊上、下、四周進行一連串的翻滾、拉扯、追逐、碰觸時,好似滿漲的慾望已到無可克制的地步而恣意流瀉。當舞者們輪唱式的大喊著想吃的食物,如泰式綠咖哩、炸豬排丼飯等,接著眾人將食物標籤貼在黃文人身上,卻又夾帶許多段落的身體接觸與男女追逐時,就像是聲東擊西的暗喻,發洩心中的「欲」。直到近尾聲時,對愛的渴求終於表達出來,也在鄭沛怡拉線關燈的動作後暗場,但這結束的句點似乎畫得有點倉促,有點言猶未盡卻戛然而止之感。

黃文人的作品《浮根》在場內掛起了三面鏡板,懸浮在舞台上方。這三面板子,有時像鏡面般反照舞者的身影,有時則映上投射的影像。這些影像偶而看似流動的水波紋,偶而又像是在水族箱裡漂動的水草倒影,營造出浮光幻影般的氛圍,似有尋找失落的自我或慨歎人生無常的意念。動作設計上,黃文人試圖脫離既定的身體慣習,確實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整體呈現中,仍有一兩處稍顯窒礙、缺乏驚喜。例如其中一段,一位舞者踩著眾人逐漸高起的背部,頗有逐步登階拾級而上的層次感;但可惜的是,在她未到達頂點前,其他人已在預備位置等著接她倒下的身體,讓人得以預測可能發生的安排,減弱了前面的鋪陳所積累的意興。

除此之外,大半的段落都可見暢達的動作流程與自然傾瀉的心境寫照,如魏慧琍在大提琴的樂聲中進行的獨舞,透著滄桑的韻涵,也有幾分孤芳自賞之姿;又如范家瑋和蘇珮淳的雙人對舞,展現既扶持又排斥的複雜關係;而鄭沛怡和蘇珮淳以及黃文人和王平合的兩對組合,也在他們彼此施力借力、互推互拉的身體接觸過程,呈現相互依存的態勢。而後,鋼琴的樂章響起,大把大把的白色顆粒撒下,彷彿欲將黑色的地板染白,瞬間現出暗夜雪景的意象。舞者們在此刻延伸更多身體於空間的對照形式,好像諷刺拋棄根部的人群、立意重新找回自我或是從反射的鏡面中看到自己的反思,再從反思的過程移轉至靜默的狀態。

比照種子近三年的表現,無論在舞者的身體能力、口語表達或場景設計上,都能看到逐年累進的跡象。這回,最能讓人看到有別於以往的種子舞團,應屬其身體的運用,他們不再厚重的將動作堆積在身體下盤,代之以更多流暢的中高水平部位的肢體流轉,並嘗試脫離身體與地面不斷糾結的反覆形式。顯然種子已經開始發芽、形變,但是在它枝葉茂盛的日子來到之前,種子還需要更多養分,才能持續向上攀升。

《無止 靜》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15/ 10/02 19:30
地點|台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