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性對話的在地改編《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你》
6月
16
2017
人型機器人——越來越像你(楊尚倫 攝,働故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91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曾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說明了科技乃根據人類習慣而為其帶來服務,使人類生活更為便利。在這段服務關係中,人類永遠是主體,科技永遠是客體,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展,人工智慧從誕生到漸漸普及,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分界是否有可能被模糊、被跨越,最後演變成「科技終將取代人性」?働劇團的新作《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你》,改編自美國劇作家Thomas Gibbons的作品《恐怖谷》(Uncanny Valley),將劇情發生地點移至臺灣,挪移、替換諸多文化元素,成功地將劇本在地化,並透過科學與人類、理性與感性、體制與情感、文明與自然的交互辯證,一步步探究人性本質及自我認同的課題。

全劇僅兩位角色,教授(胡大器飾)與人形機器人(彭若萱飾),科學家與機器人、人類與人造人、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置於一台,貫穿全場。教授如同父母或老師一般,指導著機器人,機器人亦步亦趨地跟著學習,從牙牙學語、了解意義、提出疑問到融會貫通,從大腦建構到全身運作,從原本機器人角度分明的頻率到近似一般人類流暢自如的律動,在演員栩栩如生地模擬其肢體動作、講話方式下,不僅清晰可見一架機器人的轉變過程,同時完整呈現出劇作中所暗喻社會建構人類思維的進程,以人類的教育模式來套用機器人的訓練過程,彷彿將機器人比作人類,而人類亦如機器人一般,兩兩相互對照。

劇情發生的地點,並未設定在實驗室,而在教授的辦公室裡,暖色基調,一邊懸掛著科學圖鑑,一邊擺放著承載教授生活點滴的相框,整體視覺上多了些人性的溫度,少了點機械的冰冷。置於舞台中央的,是一張如同大型木質辦公桌,佔據了大半舞台,一方面在教授與機器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設問答辯之下,使這個辦公室宛如一個私人講堂般,而另一方面,在一開始的幾景,剛出場/廠、只有半個身軀的人形機器人都放置於辦公桌上,加上三面舞台的視角安排,眾目睽睽之際,強化了來自外部面向的審視,不僅讓這時無法移動、無自主意識的機器人像是被鎖在牢籠般,也讓整個空間儼然像是一個公開的展示台,因而更是加重了人性與物性的對比。

爾後,教授揭露了機器人的「身世」,說明此機器人的誕生乃因一位與其同名的女士朱利安,需要一個新的身軀來延續她臨死的意識,並且漸漸地,機器人也繼承了雇主的欲望。也就是說,機器人不僅進化而取代了原本的人體,也承接而擁有了人性。這兩階段的轉型,除了肢體之外,服裝上的轉換亦可見一斑,由原本略帶未來感的制服,變成了雍容華貴的套裝,清楚傳達了機器人由客體轉為主體、由受控物體轉為欲望載體的蛻變。

如此戲劇密度高、聚焦人物性格差異的雙人戲,最重要也最難掌握的詮釋核心,就是單一角色的建立及兩人關係的轉變。整場演出,一開始清楚可見人與機器的差異,但漸漸發展下來,不論關係互動或個人獨白的表現上,都略顯停滯、僵化,加上全場下來換景不斷,雖交代也加快了時間流轉,但為了變換道具擺設位置,暗場過久,換場也不見更多意義或訊息,反而阻斷了原有的節奏,因此使得整體流暢感漸失,慢慢地變得趨於機械。

不過,整齣劇本改編得當,文化層面轉移成功,同時並未捨棄劇作的普世精神,不僅就製作面來說,拉近了與臺灣觀眾的距離,就劇作方法上,亦不失為一齣好的改寫練習,可供日後類似的劇場小品一個可發展的創作參考模式。

《人形機器人——越來越像你》

演出|働故事劇團
時間|2017/06/1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