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藝術主張與觀察,《接下來——》
6月
07
2024
接下來——(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2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接下來——》為稻草人現代舞團的第一屆「新.遇見」新生代創作系列節目,由藝術總監羅文瑾帶領獨立身體藝術工作者林修瑜、舞團核心成員孟凱倫兩人,分別發表兩首個人中篇創作《晃動的時間》與《inacuanga 祂的恩召》(以下簡稱為《晃》與《祂》)。

有別於作品核心一直緊扣在環境劇場與唯心主義文學的羅文瑾,兩位新生代的編舞家將目光轉向極其細微的生活日常以及複合型的宗教信仰,透過截然不同的舞蹈屬性,來向觀眾叩問理性與感性的邊緣之際,究竟還有多少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正在徘徊。

其中,稻草人現代舞團翻新的一頁也不禁令人好奇,後浪的拍打是否會成為未來舞團維度的分水嶺,進而改變過往需要用時間去細細品嚐的警世寓言與哲學思維,並且由「新浪潮」等未來生態來取而代之,迎來別開生面的新局,又或者說這僅僅是一條短暫的支線,充當舞蹈創作平台以及預告明日之星的策展性方針,也是一個值得注意與觀察的方向。

將日常拖入時間的皺褶

作為開演的第一場節目,林修瑜在演出開始前的五分鐘左右,悄悄地滲入舞台中心進行暖身,其他人則是精準地在七點三十分的時候入場,以純白色的衣裝以及團扇,進行了一場即時性的羽球競賽。


接下來——(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整體而言,《晃》的前半段是一個將行動藝術(Performance art)逐漸舞蹈化的運動現場,四位舞者透過每次接球失敗的情境作為鑰匙,開啟了自己離場以及下一次走上舞台的門鎖,並且在舞台的方形結構上建構出星體,或是時間粒子之間的碰撞與干涉;林修瑜藉由開門的動作,或是洗頭,或是倒地,讓舞者的動作與埋藏在音樂中的聲響能夠巧妙貼合。即便有些隱喻,但仍是可以猜想出這些動作是來自舞者身上的素材,或是《晃》在排練場上所碰撞出的火花,印象樸實卻在筆者的腦海裡難以抹消。

生活即是時間的輪廓,林修瑜作為時間的魔術師,在前期擊打羽球的編排上,向筆者展現出極為有機,且提供發呆放空(space-out)【1】的可能性。可惜在轉接的過程中有些急促,舞者倪儷芬一個華麗的內外跨轉和後腳的落地,使得位於平流層的作品調性,迎來了一陣稍微驚險的上下氣流。

後半段的部分,林修瑜則是在空中展開了一塊方型的塑膠布,其概念酷似於田孝慈、李世揚和戴孜嬣在2022年所發表的《連篇歌曲》,只不過其獨到之處,在於塑膠布其中一角的崩落,遮掩了大部分舞台立體的觀看面積。這部分的遮掩調和了舞者舞蹈化的線條,在模糊與清晰的中介之間,如同時間的長河上有一塊好風的揚帆,輕輕柔柔地將舞者擺渡在兩種全然不同的風景,添增了筆者對於時間晃動的想像。

信仰所賦予的彈性空間與強調個人觀點的作者論

《祂》作為孟凱倫的個人首次創作發表,編舞者所使用的題材、道具等都在在顯現了初生之犢的積極與野心;我們可以從台口中心所佇立的石頭與飾品、多種音樂風格如科儀、呼麥的混音,以及孟凱倫獨舞時的動作張力和猙獰表情,看出這些編排上的用力呼應著創作者內心極欲吐出的話語。

他藉由繩子拉扯的意向,從幕後、天上分別拉出四條強韌的草繩並綁在舞者的手上,並藉此牽引出由身體末梢所發展的肢體舞蹈,凸顯苦難所賦予身體的精神鞭笞,還有肉體所無法避免的侷限性;同時孟凱倫也透過與觀眾進行物件的交換,試圖鬆動第四面牆與作品的關係,且在短短的演出時長內,於不同個體之間搭建起距離、奪去、賦予等多種的編排手法以及自身在不同宗教信仰中所看見的彈性空間與韌性。

除此之外,舞者喃喃自語的禱詞和拍打地面以成祭祀的動作,也令筆者頗是在意。


接下來——(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不同於《晃》所編織的理性,《祂》的作品調性深深地往天秤的另一端傾斜,而這一部分象徵的是感性抑或是其他孟凱倫所賦予的動機,恐怕不是從《祂》的裡頭就能清楚釐清的分野;從作者論【2】的觀點去進行剖析,孟凱倫所擁有的身份名片,不僅不適用於排灣族與基督信仰的基礎印象去做《祂》的爬梳,同時在作品中所抓取的不同宗教信仰符號,是否能夠與創作者的時空環境有所連結,進而將現實的事物轉化為《祂》的藝術主張,這一點也是需要更多的觀察與線索,才能建立起的創作脈絡。

否則,恐怕會過於專注技巧與風格形式,導致忽略作品內容與個人心理的觀察。


注解

1、發呆放空(space-out)為2014年韓國行動藝術藝術家Woops Yang 所發起的行動藝術,並且成為各大國際城市的巡迴活動以及發呆比賽;其主張「適度發呆並不可恥,而且非常有用」,實際參與者需在九十分鐘內,不笑、不睡,眼神也不能亂飄,維持心律圖的平穩或下降。

2、電影作者論,為六零年代法國電影史上標誌性的電影理論,強調藝術可以是純粹個人的表達。

《接下來——》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24/05/24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