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的藝術主張與觀察,《接下來——》
6月
07
2024
接下來——(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4次瀏覽

文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接下來——》為稻草人現代舞團的第一屆「新.遇見」新生代創作系列節目,由藝術總監羅文瑾帶領獨立身體藝術工作者林修瑜、舞團核心成員孟凱倫兩人,分別發表兩首個人中篇創作《晃動的時間》與《inacuanga 祂的恩召》(以下簡稱為《晃》與《祂》)。

有別於作品核心一直緊扣在環境劇場與唯心主義文學的羅文瑾,兩位新生代的編舞家將目光轉向極其細微的生活日常以及複合型的宗教信仰,透過截然不同的舞蹈屬性,來向觀眾叩問理性與感性的邊緣之際,究竟還有多少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正在徘徊。

其中,稻草人現代舞團翻新的一頁也不禁令人好奇,後浪的拍打是否會成為未來舞團維度的分水嶺,進而改變過往需要用時間去細細品嚐的警世寓言與哲學思維,並且由「新浪潮」等未來生態來取而代之,迎來別開生面的新局,又或者說這僅僅是一條短暫的支線,充當舞蹈創作平台以及預告明日之星的策展性方針,也是一個值得注意與觀察的方向。

將日常拖入時間的皺褶

作為開演的第一場節目,林修瑜在演出開始前的五分鐘左右,悄悄地滲入舞台中心進行暖身,其他人則是精準地在七點三十分的時候入場,以純白色的衣裝以及團扇,進行了一場即時性的羽球競賽。


接下來——(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整體而言,《晃》的前半段是一個將行動藝術(Performance art)逐漸舞蹈化的運動現場,四位舞者透過每次接球失敗的情境作為鑰匙,開啟了自己離場以及下一次走上舞台的門鎖,並且在舞台的方形結構上建構出星體,或是時間粒子之間的碰撞與干涉;林修瑜藉由開門的動作,或是洗頭,或是倒地,讓舞者的動作與埋藏在音樂中的聲響能夠巧妙貼合。即便有些隱喻,但仍是可以猜想出這些動作是來自舞者身上的素材,或是《晃》在排練場上所碰撞出的火花,印象樸實卻在筆者的腦海裡難以抹消。

生活即是時間的輪廓,林修瑜作為時間的魔術師,在前期擊打羽球的編排上,向筆者展現出極為有機,且提供發呆放空(space-out)【1】的可能性。可惜在轉接的過程中有些急促,舞者倪儷芬一個華麗的內外跨轉和後腳的落地,使得位於平流層的作品調性,迎來了一陣稍微驚險的上下氣流。

後半段的部分,林修瑜則是在空中展開了一塊方型的塑膠布,其概念酷似於田孝慈、李世揚和戴孜嬣在2022年所發表的《連篇歌曲》,只不過其獨到之處,在於塑膠布其中一角的崩落,遮掩了大部分舞台立體的觀看面積。這部分的遮掩調和了舞者舞蹈化的線條,在模糊與清晰的中介之間,如同時間的長河上有一塊好風的揚帆,輕輕柔柔地將舞者擺渡在兩種全然不同的風景,添增了筆者對於時間晃動的想像。

信仰所賦予的彈性空間與強調個人觀點的作者論

《祂》作為孟凱倫的個人首次創作發表,編舞者所使用的題材、道具等都在在顯現了初生之犢的積極與野心;我們可以從台口中心所佇立的石頭與飾品、多種音樂風格如科儀、呼麥的混音,以及孟凱倫獨舞時的動作張力和猙獰表情,看出這些編排上的用力呼應著創作者內心極欲吐出的話語。

他藉由繩子拉扯的意向,從幕後、天上分別拉出四條強韌的草繩並綁在舞者的手上,並藉此牽引出由身體末梢所發展的肢體舞蹈,凸顯苦難所賦予身體的精神鞭笞,還有肉體所無法避免的侷限性;同時孟凱倫也透過與觀眾進行物件的交換,試圖鬆動第四面牆與作品的關係,且在短短的演出時長內,於不同個體之間搭建起距離、奪去、賦予等多種的編排手法以及自身在不同宗教信仰中所看見的彈性空間與韌性。

除此之外,舞者喃喃自語的禱詞和拍打地面以成祭祀的動作,也令筆者頗是在意。


接下來——(稻草人現代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不同於《晃》所編織的理性,《祂》的作品調性深深地往天秤的另一端傾斜,而這一部分象徵的是感性抑或是其他孟凱倫所賦予的動機,恐怕不是從《祂》的裡頭就能清楚釐清的分野;從作者論【2】的觀點去進行剖析,孟凱倫所擁有的身份名片,不僅不適用於排灣族與基督信仰的基礎印象去做《祂》的爬梳,同時在作品中所抓取的不同宗教信仰符號,是否能夠與創作者的時空環境有所連結,進而將現實的事物轉化為《祂》的藝術主張,這一點也是需要更多的觀察與線索,才能建立起的創作脈絡。

否則,恐怕會過於專注技巧與風格形式,導致忽略作品內容與個人心理的觀察。


注解

1、發呆放空(space-out)為2014年韓國行動藝術藝術家Woops Yang 所發起的行動藝術,並且成為各大國際城市的巡迴活動以及發呆比賽;其主張「適度發呆並不可恥,而且非常有用」,實際參與者需在九十分鐘內,不笑、不睡,眼神也不能亂飄,維持心律圖的平穩或下降。

2、電影作者論,為六零年代法國電影史上標誌性的電影理論,強調藝術可以是純粹個人的表達。

《接下來——》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24/05/24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雲門「春鬥2024」的三個作品,以各自獨特觀點去解析並重新排列舞蹈身體之當下片刻,呈現出肉身在凝視(Gaze)中的存有時空與鏡像延異,無論是運用科技影像顯現存在卻不可見的肉身宇宙;在喃喃自語中複演詮釋地震當下的平行時空;或是在鬆動的空間與肢體裂縫中挑戰可見與真實,皆為對觀眾視域下的舞蹈身體所提出的質問與回應。
6月
20
2024
說到底,余雙慶這個主體仍舊不在現場,所有關於「他」的形容,都是「她」在我們面前所描繪的虛擬劇場;喬車位、推櫥窗、拉鐵門以及起床的身姿,余雙慶就如同一位站立在夕陽餘暉下的英雄一樣,藉由匪夷所思且神乎其技的身體重心,他喬出了我們對於日常物件所無法到達的位置與空間(起床的部分甚至可以跟瑪莎葛蘭姆技巧有所連結),而余彥芳的背影宛如一名當代的京劇伶人,唱念做打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將遺落的故事納入自身載體轉化,轉化出一見如故的「父」與「女」,互為表裡。
6月
20
2024
白布裹身,面對種種情緒撲身襲來的窒息感。余彥芳將肉身拋入巨大的白布中,她與蔣韜的現場演奏這一段是設定好的即興,只是呼吸無法設定,仰賴當下的選擇。追趕、暫離、聆聽、主導,我預判你的預判,但我又不回應你的預判,偶爾我也需要你的陪伴。做為個人如何回應他人、回應外界,客套與熟絡,試探與旁觀,若即若離的拉扯,對於關係的回應隱藏在身體與鋼琴之間,兩者的時間差展現了有趣的關係狀態。
6月
20
2024
余彥芳與消失的抵抗,自奮力變得輕巧,為消失本身賦予了另一種存在,讓刻印不再只是再現原形,而是在一次次的重複中長出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余彥芳個人生命記憶,而給予更多留白空間,讓眾人得以映照自身。
6月
14
2024
很顯然,周書毅沒有走得很遠,譬如回到第二段所說的「一與多」,蘇哈托發動的反共清洗連帶龐大的冷戰場景,卻被他輕輕帶過。坦白說,編舞家要創造一個試圖往舞者主體挪移的場域,從來都不容易。於此作,反而襯出了在編舞上「無法開放的開放」,即難以沿著舞者提供的差異言說或身體,擴延另類的動能,而多半是通過設計的處理,以視覺化遮蔽身體性的調度。
6月
05
2024
《火鳥》與《春之祭》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的作品,縱然其背後的演奏困難,但史特拉汶斯基所帶來的震撼、不和諧與豐富的音響效果,是一種直觀而原始的感受。《異》所呈現的複雜邏輯,興許已遠遠超過了觀眾對於樂曲所能理解的程度,加上各種創作素材的鬆動,未能俐落地展現舞蹈空間舞者的優勢,對筆者而言實屬可惜。
5月
31
2024
有別於其他舞團的差異,黃文人並沒有傾向線上劇場與科技藝術的擁抱,可能是身處的地理環境影響,興許也和創作者本身的美學經驗有程度上的關係,故我們可以看見種子舞團對於身體的重要關注,有相當大的佔比出現在其作品當中。
5月
27
2024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