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娛樂為前提的「魔改」:《飲食男女》音樂劇的自我保護與挫敗
2月
03
2021
飲食男女(天作之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62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要對一部經典作品進行改編/移植,總是十分困難的事:有了原著的成功邏輯在前,要在新的敘事媒介(可能是從小說到電影、影視到劇場等等)再現該邏輯並不簡單;而若是為了因應新媒介而大幅刪改,則要避免「不如原作」、「破壞原作精神」等等的批評與質疑,那也不是容易的事。

如果極其粗淺地區分「小改」或「大改」兩種改編的取向,這次天作之合劇場所帶來的音樂劇版《飲食男女》【1】無疑屬於後者,甚至可以說是到了「魔改」的極端地步(至於如何魔改,容我在後段詳述)。雖然過火,在我看來卻相當成功——至少,單就上半場來說是如此。


音樂劇的商業邏輯

一如既往地,天作之合劇場在製作時將「商業導向」當成核心主軸:放在劇場的脈絡下,大概就是娛樂至上的終極原則。也就是說,娛樂茲事體大,所有議題、辯證先擺一邊,能否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才是重點。

而在《飲食男女》音樂劇中,這種「娛樂」的目標導向以兩種面向呈現:

第一,是「俗」的取向。《飲食男女》改編的首要步驟,就是李安原作中,所有原先沉悶、晦澀的元素(舉凡舊世代家族的封建遺緒、價值觀衝突、情慾亂倫等)都給淺白化、笑料化。譬如,電影裡個性惹人厭煩的梁伯母,放進音樂劇裡卻成了第一丑角;台詞、唱腔與動作之浮誇,成了全戲的最大笑料。又例如,原作中作為終極爆點的老朱—錦榮感情,本來埋線相當隱微,相信很多觀眾初次觀影時並未察覺;但在音樂劇版裡頭,兩人的關係卻在第一幕的曖昧對話裡直接顯題化,之後也處處給予觀眾明示,不必看過電影原作也能猜到往後的發展。

是的,不必看過原作也能充分享受這齣音樂劇演出——我想,以「無負擔的觀看」作為目標,讓觀眾以最輕鬆的方式沈浸其中,是此劇的第二個娛樂化面向。

在編劇的大幅刪改下,所有的角色性格都被刪修(且變得外放、多話, 氛圍不再如原作一般窒息)、人物關係也悉數改變;除了幾個刻意致敬的橋段與台詞外,整齣劇只剩下核心的敘事,其餘和原作毫不相像。電影和音樂劇二者,幾乎變成了兩個相互平行獨立的文本。

講到這裡,大概很多「原作黨」都要跳出來譴責音樂劇版的魔改了吧。但正也是因為兩個文本之間太過獨立了,以至於《飲食男女》音樂劇以一種游走鋼索般的,危險而奇蹟的方式保護了自己:亦即,透過極端的改編,使得觀眾產生一種「這其實是新故事,只是和李安的作品撞名了吧!」的模糊體感,不得不在心裡和原作劃清界線。

當然,除了文本的獨立性,一種商業邏輯下的「保護機制」也免除了魔改的罪責:即,在於娛樂導向的大前提底下,舉凡劇場社會性、原作還原度等等的社會與藝術倫理問題,似乎都可以被作品排除出去。作品只要照顧到娛樂性豐厚與否就夠了。

這種「保護機制」並非《飲食男女》或劇場的專利,而是所有文化工業產品共有的特質。記得前陣子熱度不小的,對於周杰倫歌曲風格轉變的討論嗎?一名長期死忠歌迷寫了一篇相當長的文,怨嘆周杰倫近年的作品實驗精神與社會關懷盡失、淪為划水情歌,而讓他心碎不已;【2】對此,一位作者跳出來高聲疾呼:「意義是三小?」、「他寫簡單、讓自己爽的歌,我覺得很順應自然」。【3】

這不外乎是在說,流行歌只要聽起來爽就好了,想追求什麼社會意義都是過多的要求——這就是文化藝術作品在資本主義運作下,和社會價值相互分離的現況。只要亮出娛樂感官刺激至上的大旗,所有迎面而來的倫理/藝術批判都可以巧妙地迴避。不僅周杰倫的〈Mojito〉、〈告白氣球〉等歌曲是如此、現今不少的好萊塢院線爽片亦然。這也就是《飲食男女》音樂劇,透過徹頭徹尾的商業邏輯與劇本魔改,所達到的自我庇護效果。

飲食男女(天作之合劇場提供)


保守的音樂劇運作形式

當然,我並不是說「作品的商業化」本身就是錯的。反言之,既然所有的論題辯證、人性挖掘等功能都被預先排除,那麼剩下的任務就很簡單了:只要將心力悉數傾注於舞台設計、音樂作曲等等的技術層面上,使得自身體系夠封閉、夠自足,一部成熟賣座的商業音樂劇就宣告完成。

由此評判,《飲食男女》的上半場無疑是成功的。除了經費燃燒的旋轉舞台等視覺設計(在致敬電影中家珍、家倩衝突的「盤子碎了」片段,兩人邊對唱邊在朱家各處穿梭走位,舞台隨之精密地轉動,視聽效果俱佳),也和音樂在此劇中被使用的方式有關。

和近期其他的原創製作相比,天作之合劇場採用的音樂劇形式相當保守:在情節推動上,《飲食男女》很明確地以「劇」為主,「樂」為輔。音樂只作為背景氣氛的渲染,而角色唱段是散落於在戲劇片段之中的,只是用來展露情緒與內心獨白的工具,總是和物理時空獨立開來。只要燈光色調一轉,燈下人物就能毫不保留地吐露心聲、或和他者恣意調情/爭辯,音樂一結束,萬物便復歸其位。音樂在不涉及物理時空擾動的預設下,能夠極盡所能地浮誇煽情,用於掩蓋所有因刪修而變得薄弱的故事缺陷。

這帶來了相當流暢的敘事:音樂就算被剝除,劇其實也能照行不誤。劇與樂可說是各自退縮到了自身的領域,用自己的運作邏輯各司其職。我們或也可將這種模式視為商業、娛樂導向的第三面向:以保守的手法取勝,總比勇敢創新卻動輒得咎來得好(如瘋戲樂《台灣有個好萊塢》殫精竭慮地交織劇樂,並試圖將歷史當代化的例子)。【4】

整個上半場看下來,節奏非常明快,反覆出現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慾」、「有沒有一道菜」主題旋律頗有記憶點,也幾乎沒有挑戰觀眾聽覺接受度的實驗性作曲形式;加上舞台轉場的快速華麗,在視、聽方面都是順暢飽滿的享受。

然而,上半場用掉大半三姐妹的感情線、以及經典的大姐二姐衝突,最後停在原作的最高潮——即老朱在家宴揭露和錦榮的感情——之上,彷彿全數的底牌用盡,讓下半場變成了收拾殘局的冗長戲碼。

失控的下半場

用掉這麼多取經自原著的手牌後,下半場幾乎都是劇團的自創段落。這裡我們不妨再對《飲食男女》提問一次:作品自身的體系夠自足完備嗎?即使不和原作比較,是否仍有就其自身顯露出來的缺陷?我想,下半場的原創戲碼在這些質問下,可能都有些難以自圓其說。

下半場裡,有兩段原創戲碼篇幅極大:一是在老溫的葬禮後,老朱夢境裡和老溫重逢、並與家人、親友們共舞,化開家庭內部張力的〈夢幻芭蕾〉(Dream Ballet);二是老朱與錦榮的婚宴上,梁伯母因孤寂崩潰而大鬧現場的〈荒謬婚宴〉。

在〈夢幻芭蕾〉的部分,從喪禮段落接到夢幻芭蕾,是無台詞而一氣呵成的。這時台上演員悉數換上精靈般的服裝,以舞蹈意象的方式互動。在這個段落,場上的意象/抽象化程度被拉到全劇最高點,和貼近寫實風格的其他幕形成強烈的對比——要知道,即使如第一幕的圓山大宴,縱然歌隊齊出、背景以投影食材烹飪畫面呈現,觀眾也還能感受到這是以音樂烘托出的浮誇化現實;而〈夢幻芭蕾〉則是全盤掉入了夢的虛構質地,雖然樂隊伴奏極其動聽,但看戲的當下不免讓人茫然。

而〈婚宴〉則是我在整個全劇體感時間最長的一段戲。原因無他,就是梁伯母雖接連哭鬧飆歌,和三姐妹前後尋求慰藉(偏偏三姐妹其實都有了對象),接連拋出笑料,但整齣戲是停滯的;意思是,戲演至此,三姐妹的感情線都早已揭露完畢、且梁伯母對於老朱—錦榮地下戀情的驚愕,也已於上半場尾聲時呈顯過一番,至此再怎麼浮誇都只是冷飯熱炒,變成冗長的鬧劇。

簡言之,上下半場雖都以「娛樂」為終極目標,但上半場畢竟劇—樂—笑料三者緊密結合,內容飽滿,下半場相比來說就顯得三者比例失衡,遜色了不少。

整體看來,正因風格與手法極其保守,也沒有任何社會、家族倫理議題的辯證,《飲食男女》令人看得津津有味,卻也不真的打動人心。但畢竟「音樂劇」本身就是在商業資本的脈絡下形成的表演形式,在製作水準和票房行銷上,天作之合劇場仍然不失為台灣大型原創音樂劇楷模的風範。這次他們確實將觀眾的視、聽感官之慾餵得飽足,能否在下一齣新製作時提供觀眾更深一層的心靈享受,則是天作之合與所有台灣原創音樂劇的進一步考驗。

註釋

1、這齣音樂劇是天作之合劇場於2019年推出的作品,2020/21之際進行第二度大型巡迴。然而我無緣觀賞前一輪的演出,僅僅是將這次的演出當作全新的對象來看。

2、見翁佳研:〈一個90後周杰倫粉絲的心死史〉,網址:https://chinaqna.com/a/113091

3、見波瑟芬尼:〈歌曲一定要「文以載道」,歌手一定要「政治正確」?周杰倫並沒有欠我們什麼〉,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8636

4、見張敦智:〈音樂劇中歷史當代化的可能《台灣有個好萊塢》〉,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5906

《飲食男女》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21/01/1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劇版本太努力讓角色脫口闡釋家庭價值的諸般道理,唱到後來就變成流於淺白與疲乏的溫情教化,失去電影原著中人心各異、各懷鬼胎的諜對諜樂趣,更失去放手殘酷崩解後能換來的省思力道。(許天俠)
7月
30
2019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