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中歷史當代化的可能《台灣有個好萊塢》
7月
04
2019
台灣有個好萊塢(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1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以六〇年代台灣為背景的音樂劇已經不是首次搬演,2017年仁信合作社《菲林的映画光年》(以下簡稱《菲》)、 2018年綠光劇團《再會吧!北投》(以下簡稱《再》)都是從相近年代出發所發展的故事,並同樣以音樂劇形式呈現。其中,《菲》透過一度飛黃騰達的女主角,選擇走進一段鍾愛、踏實的私人情感,所以從職涯全盛時期的玄關轉身,繞開整片熱鬧時代的故事。而《再會吧!北投》則述說當時極其熱鬧、溫泉旅館林立的北投,女性為了生存所歷經的打擊與轉變。將這兩個故事與《台灣有個好萊塢》(以下簡稱《台》)男主角導演生涯起落的故事並置,可以觀察出幾種將歷史題材當代化的可能選擇、以及由《台》內在反映出的短板與現象。

首先,《菲》的核心是女主角在當代仍能引起普遍共鳴的心境;在紛擾的外在誘惑、掌聲下,依然選擇最符合本心,卻沒那麼風光亮麗的選擇。除了舞台、服裝元素的搭配,扎實的時代感主要來自:幾乎所有選用歌曲都在故事背景的時代中發行。因此,雖然劇本實際上演示了一種二十世紀以降常見、貫通的處世價值,而歷史也僅作為背景(而非核心處理對象)在劇情中被使用,但,其最困難與可貴之處恐怕在於,將一齣音樂劇所有歌曲,全部都讓渡給那個時代迸發的思想與創意。也因為如此,時代透過更直覺的音樂元素(而非文本、史料)被突顯。最後,才讓具普世性的故事核心搭配解謎式編劇結構,搭起了與觀眾的橋樑;歌曲與劇情的合理銜接,則確保了全劇的時代感。

接著,《再》的角色與故事主軸牽涉該時代脈絡下的特有處境。在溫泉酒店被收養、不願向地方勢力低頭的年輕女性歷經獨自到大城市試鏡,並從養母不得已而為之的出賣下,虎口脫險,最後終於一圓期盼已久的歌手夢。此例,角色面臨的困境與轉折深入六〇年代社會肌理,從被酒店媽媽桑收養、自地方勢力逃脫,到走進台灣歌舞燦爛的風光時代,每段遭遇都標誌了該時代背景的社會特徵。劇末甚至試圖點出六〇年代到當代的時間流轉之於編劇的倫理判斷:無論好壞,都應抱持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的積極態度繼續生活。此外,所有詞曲皆由陳明章創作,儘管六〇年代他仍是一名青少年,但歷來皆直面社會處境,關注細膩民間情感的創作態度,使《再》的音樂表現出強韌、悠遠的內在精神。

從以上兩例延伸,可以大致得出幾種將歷史當代化的方向。第一,對時代元素的重新應用。在既有、接近當代精神的故事核心,讓時代元素成為主要協助與支撐。不破壞原有符號的精神,但仍產生當代性的意義。第二,對特定時代的深入重現。主要角色在劇中經歷的挑戰與轉折,皆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因此,在角色能夠獲得觀眾認同的前提下,觀賞過程便成為對歷史的重新體驗。以上兩例屬於較能直接與當代連結的例子。再者,還有更具挑戰性的選項,是將觀眾所不熟悉的歷史情境、認同,與遭遇,經過翻轉,成為有當代日常經驗為基礎的前提,就能理解的內容。2017年張閩淳導演《SIRO HEROes — 泰源事件》、2018年鴻鴻導演《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就屬此光譜。有趣的是,儘管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菲》、《再》、《台》,與《SIRO HEROes — 泰源事件》都以六〇年代為背景。一個時代的複雜與難以掌握,還有尚待挖掘的空間,從以上並置可以讀出。

回到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製作規模的誠意無可質疑,從節目單對台語電影歷史的編年整理,到全新詞曲製作、台語轉譯、舞臺設計、舞蹈編排、以及歌隊幾無短板的表現,都可以看出團隊用心。然而,音樂劇的兩大元素:音樂與劇本,都未見與該時代的緊密扣合。因為想要呈現大片時間跨度的歷史感,連角色轉折都可見因篇幅限制而顯露的粗糙。例如出獄後的男主角阿華希望重振自己導演事業,四處尋訪昔日戰友,但四處碰壁,飽嚐世間冷暖,經過一首歌的抒發,卻讓眾人突然回心轉意、充滿熱情,未見主角除了消極悲傷外,任何進一步溝通與展開新手段。過於輕易的處境翻轉,否定了主角原先經歷的苦難。如何在此種細節與劇本時間跨幅間尋求平衡,挑戰編劇自身的功夫。此外,男主角導演生涯起落,以及女主角飛黃騰達歷程都未觸碰該時代細節,相同故事大綱放到現代中外時空也全然適用。音樂層面上,創作歌曲雖然經過台語轉譯,但旋律、編曲大多充滿現代都會色彩,也難以感受到具體的時代性。

儘管仍然可以用熱鬧場面、插科打諢抓取觀眾,但內在而言——除了節目單整理出的編年史——作品並未對歷史產生有效的代言。六〇年代的社會正面臨什麼挑戰?六〇年代的演藝圈面臨怎樣的挑戰?六〇年代的導演如何思考?六〇的演員如何生活?哪種歌唱、哪種舞蹈反映了六〇年代的社會精神?抑或,有什麼當時獨特的條件與遭遇,反映出當代相似的心情?除了上半場開頭有台詞以炫耀口氣講出對電影流派的說明,以及缺少細節所以顯得幾無影響力且格格不入的將軍(儘管他乘載的符號時代感數一數二),其餘主線皆從未真正離開2019。儘管立意良善,卻對歷史進行了不精準的描述與宣稱。在嚴肅的意義上,這確實是對歷史的傷害。

事實上,就搬演歷史題材而言,音樂劇可能比起其他戲劇形式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果忠於歷史仍然是創作考量,那麼除了文本,如何在音樂、舞蹈層面體現出時代感,是編劇、作曲、編舞以及導演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比起創作,其核心可能更接近翻譯,或者駕駛一艘將已逝時間領回當下的渡船。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將舞台讓渡給過去的精神與元素?成為比生產新創作更關鍵的問題。因為音樂劇成本下限遠高於實驗性戲劇,需要更多票房回收,這也意味著它需要在更普及、易懂,易引起大眾共鳴的條件下進行敘事,同時又需要保留該時代背景的精神特徵。這是音樂劇類型所面臨的獨有問題。然而,究竟何種語言能夠更完整地乘載,或翻譯歷史?有待更多作品進一步嘗試與驗證。就音樂劇而言,並置《菲》、《再》、《台》三戲的分析可得出,音樂編排與文本核心至少要有其中一項細膩地服膺於時代,是音樂劇能夠成功觸及歷史的起點。

《台灣有個好萊塢》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9/06/15 19: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有個好萊塢」這部戲劇沒有特別豪華的場景,也沒有特別誇張的音效,它全程都用最貼近台灣六〇年代場景的裝飾與服裝設計,以樸素卻精采的劇情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貼近生活的合理劇情,也讓觀眾跟著演員的情緒一起起伏,帶給了觀眾難忘的回憶。
1月
06
2023
本劇的電影主題和歷史場景的建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虛構遂有了取代現實的意圖,但同時又將虛構建立在對於現實的否定和改寫之上。《台灣有個好萊塢》之所以能夠帶動觀眾的情感正是因為它的劇情有多麼遠離現實,角色們越用力想要證明台語電影存在的意義,越是從否定性的意義證明台語電影在歷史主流論述中的邊緣性。(林映先)
8月
28
2020
《台灣有個好萊塢》透過現場拍攝一鏡到底的還原,配上契合六○年代實際境況的道具佈景,用倒退電影歷史足跡的方式論證出了早期台語電影的靈光。直到最後虛擬出的金馬頒獎現場讓觀眾完全地沈浸在平行時空的榮光喜悅中,《台灣有個好萊塢》無疑是用最創新的橋段、最貼近人心的手法來歌頌並傳遞台語電影黃金時代的美好,用最浪漫而不切實際的劇本來達到最陳舊的美學現場性主張。(顏采騰)
8月
17
2020
所以,當最後藉由虛構的頒獎典禮與演後謝幕一一介紹難以被看見的幕後共作者,展現表演藝術團隊的共同集結與臨場性,人與人的凝結度增高,也豐厚了夢的密度。其實,在這「(造)夢的產業」裡,為的只是那一個跨步,好好完成一個故事與一個遇見,避居現實創造真實的場。(黃馨儀)
1月
30
2020
本劇可能沒有嚴厲的政治批判、沒有深刻分析台語片自身的困境、沒有解決任何一個文創的難題,因為它根本上是一齣不切實際的浪漫劇。(陳佩瑜)
7月
17
2019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