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分明總在動人處《李三娘》
10月
12
2015
李三娘(薪傳歌仔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78次瀏覽
紀慧玲(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李三娘》原名《白兔記》,是宋元南戲古齣之一,泉州梨園戲(小梨園)是重要保存劇種,一九八八年邱坤良教授主持、兩廳院主辦「南管戲傳習計畫」曾搬演〈白兔記─井邊會〉一折,當時,對劇中孩兒名喚「咬臍」即備感興味,不僅因為這個名字不易發音,還因「咬臍」即出生時由母親咬斷臍帶才命名,形象備極困騫。他與母親分別十六年後,追捕一隻兔子來至井邊,與母親意外重逢,這隻兔子顯然意喻神旨,《白兔記》也因而命名。生產之痛,神跡之巧,《白兔記》帶有強烈庶民性與傳說性,即令牽強附會的聯想,這隻舞台上由人扮演的兔子,由於過於巨大,超乎現實,帶有愛麗絲洞穴的超時空感,實是民間故事加油添醋神來之筆。

歌仔戲亦傳有《白兔記》,廖瓊枝老師根據早年內台所本,親自撰寫頭尾全篇,改稱《李三娘》,固然著意凸顯傳藝計畫「苦旦」人才傳承成果,另一用意,也有更著重劇中孝親、母愛這一敘事線之用意。這從劇中咬臍追問父親(劉知遠,劇中作劉致遠)、母親(劉知遠再娶妻室岳繡英)身世,劉知遠不肯吐實,真相由岳繡英說出,全家同意齊赴沙陀村尋訪李三娘,收束之前,編導安排讓咬臍為一心似乎只在意生母李三娘,隱微忽略「養大於生」的岳繡英的感受,因而向前致歉,母子重新和諧,這一關乎人情與母親心情的小動作,體恤世間情態,即可為證。

《李三娘》依連台本戲精編,劇情與各劇種大同小異,總計十一場戲,幾無廢篇,這本是原《白免記》重要「嶄頭」(齣目)集結,並非原創,但編劇緊扣關鍵情節,鋪排對話與衝突,安排人物出入場,連同關鍵物件(道具)亦寫入唸白或唱詞,實非精稔劇情不能為之,若非深入三昧,咀嚼故事再三,亦很難如此精練而豐厚。劉知遠一線,〈撥雲見龍〉附會劉知遠具有帝王相的民間傳說,〈天機神授〉瓜園精怪相助天書與神劍,〈袍助昇貴〉寫劉知遠應天命軍旅騰達,雖說都寫劉知遠係天命所擇,但一人一句,關鍵全在道白上,神跡被故事化,因而也合理化,人間趣味令人玩味。

李三娘苦旦造像,重頭戲在〈磨房產子〉、〈井邊相會〉兩場,編劇另增〈遠行離別〉一場寫夫妻相別,這是讓生旦二人可以表現唱工的段落,一如下半場開場〈兩軍會戰〉刻意增加武戲,讓原小生造像的劉知遠改以武生應工,也就讓原專攻武生、飾演劉知遠的古翊汎有了絕佳表現機會。〈磨房產子〉一場,實是精華中的精華,飾演李三娘的張孟逸從【江西調】急轉【錦什仔】(唱詞:腹肚忽然痛一下,必是我子在翻胎…),再轉【陰調】迎接胎兒落地,一句一做:拿稻草鋪地、拆布袋蓋稻草、腹痛、站立不穩、左右踱步、鷂子翻身、雙腳跪地、轉圈、甩髮、再倒地、爬行、仆於稻草上、生產(以上動作描述來自劇本),步步緊湊,句句危絕,張孟逸演來逼真,令人大氣不敢稍喘,跟著驚愕擔憂,毋怪乎去年此折讓張孟逸贏得「傳藝金曲獎」個人表演獎提名。緊接著咬斷臍帶一幕,也是驚絕不已,張孟逸仆坐地上,一手挽子,一手單手「弄袖花」,甫生產完的虛弱與驚惶全寫在臉上、身上,同時還不忘唱著【陰調】慘厲的哭腔與唱詞(無計可施叫皇天),真寫實了生產痛不欲生與急欲救子之情,看過這場戲,大概可以不必進產房也可知為人母之偉大了。而後唱腔下轉【七字白】,「咬斷臍帶心放鬆…將子號名咬臍郎」,氣若游絲,情境依然真實而令人顫容。

下半場〈井邊相會〉描述咬臍與母親相遇,李三娘荷著尖型的橄欖桶汲水,原因是惡毐的兄嫂不欲意讓李三娘休息,尖底的橄欖桶一擱地即傾倒洩流,心機可見一斑。這般物件的講究,也係傳統演法,被保留了下來。而後衍生的寫血書交付咬臍尋夫一段,雖係傳統「寫血書」表現手法,套用卻十分貼切,三段哭調唱至「接信若無速回轉,若欲見面就愛在黃泉」,一句唱詞逼現了苦厄已至盡頭的絕望之情,同樣的唱詞連繫上半場〈遠行離別〉,李三娘唱出「若有寸進速回返,勿忘家鄉一枝梅」,以及最後〈團圓重逢〉李三娘發現劉知遠已另娶妻室,「十六年屈磨房我憨憨等,結果是丟舊花照顧新欉」,民間養成的傳統藝師如廖瓊枝這般寫詞功力,台語文譬喻之妙與傳神,現今歌仔戲編劇幾已無能致之,台語文學詩詞之失傳難彌補,老藝人浸淫一世人的台語文世界已銷聲殆盡,於今之時聽見《李三娘》通篇唸白唱詞,不必看字幕亦聲聲字字入耳分明,可以感動到揪心痛切。

《李三娘》情節、表演、唱腔俱到位,編劇與藝術指導廖瓊枝令人肅然起敬,導演丁一保、編腔柯銘峰亦功不可沒,導演嚴謹關注場上每個角色的應對進退,人物細微動作,安排對位與衝突走位,讓場上人物無一不在劇情內;編腔則善用曲調連結,在無一新(編)腔,以短綴長手法下,音色旋律與情感之轉換全靠不同曲調鋪展,三十餘種曲調盈滿全劇,實實表現了「歌子」之妙與美。

薪傳歌仔戲劇團是廖瓊枝念茲在茲,「給學生一個表演舞台」的實踐平台,此次《李三娘》演員全係青壯一代,包括跟隨廖瓊枝習藝生、台灣戲曲學院畢業生,在當前的歌仔戲舞台上,她/他們也累積了相當實力、知名度與粉絲,但比起更多享有聲名的前輩,類似《李三娘》這樣的製作與演出,才是真正把她/他推上一線的機會。除了張孟逸、古翊汎,飾演惡毒兄嫂二人的廖玉琪、詹佳穎,飾演咬臍的江亭瑩、岳繡英的王台玲,以及謝玉如、黃駿雄、吳米娜、蘇沼芸、劉冠良,這些名字都值得記下來,是《李三娘》這樣古典細膩的經典本子讓演員有了台上練功與展功夫的機會,也是這批青年演員得以實踐自我的挑戰舞台,愈是古典的本子,愈講究基本功,《李三娘》不獨傳統韻味之美,唱做刻畫描摹人物、貼近世間情,傳統若非醬缸,就像《李三娘》人物與唱做真實分明可感。李三娘與咬臍相認一幕,觀眾席啜泣聲盈耳,雖說劉知遠十六年來沒有認真尋找李三娘仍有理說不通,但藝師廖瓊枝版《李三娘》仍足為新經典,值得繼續搬演流傳。

《李三娘》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5/09/27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