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悲傷的探問著——14th新人新視野《在山海來去》
6月
06
2022
在山海來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6次瀏覽

楊美英(特約評論人)


據稱,這是國藝會「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以下簡稱「新人新視野」)自2008年啟動至今,在去年因疫情取消演出之後,首次進行國表藝三場館的北中南三地巡演。身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的觀眾席,眼前顯得特別高挑而寬敞的空間感,筆者雖無從比較與其他表演場地的差異,仍可在當天某些觀演時刻感受到作品片段與現場空間之間交融的美感,例如《在山海來去》。


來去於痛苦與悲傷之間

第14屆新人新視野一共推出三部作品:洪儀庭《黑暗的光景》、林廷緒《在山海來去》、高偉恩《我是既快樂又悲傷》。其中的《在山海來去》,可說是語言極少、肢體動作為主,整體結構大致分為三部分:獨舞、轉場、雙人舞【1】。


在山海來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首先是一人獨舞(陳欣瑜),全身穿著膚色,從右半舞台若干堆疊的棧板、牛皮紙箱之間現身,蠕動、爬行、扭動、翻轉四肢等,創造了或人初生或幼獸、漸漸發育長大的可能聯想,然後她站立、行走,表演區轉移至左半舞台,上方降下長條型白色照明燈具,冰冷的白光下,獨舞者已換上紅衣白褲,進入一段悲傷回憶的敘事之中: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時刻。只見她用右手挖入嘴內,用力伸向喉嚨深處,一次次,直到不由自主的發出嘔吐感,強烈而真實。爾後一連串諸如:僵直的身體顫動、抽搐,左手拉右手、四肢爬行,或單手拉長、於地板寫字,左手握著右腳掌,蹣跚爬地,又如雙手錘地、左手捶打身體、右手抓著頭向地上去……諸多舞者身體上的不協調、拉扯、自我抗爭,在在讓觀者之我深深感受到無比的痛苦。接著,她開始跳躍、向上跳躍、至疲累,雖然並沒有刻意投射的悲傷情感,卻透過她的身體直接傳遞了創傷感;末了,女舞者的雙眼睜大、嘴放大、靜默,無聲的吶喊狀、了無生趣樣,然後她以右手拍打胸口,一次又一次,聽著拍打聲一次次,身軀晃動著、漸快、很快,終至於落地、翻滾【2】——全場暗黑。哀戚悲痛的氛圍,迴盪不已。


換場與文本的情感結構

接下來,一個轉場:昏暗的現場,首先傳來叢林蟲鳥窸窣聲響、夾雜著陌生模糊的原住民語言,從觀眾席上方走下三個人、手持電筒,成了舞台上僅剩的光源,觀眾肉眼無法看清什麼,隱隱感覺像是在探照、搜尋什麼的行動者。一會兒。台上淨空了,燈光微亮,進入本作品的下半段。

兩位女舞者身著黑色長褲、上身赤裸,於光影斑駁的地板上,襯著海浪聲,曼妙齊舞,又或偶有張開手腳和身體的邁步動作,讓筆者直觀的和民俗神將的形象連結;這一段的流暢律動,猶如潮汐起伏的海湧聲息,和諧而舒坦的日昇月落;筆者注意到立體環場共鳴的水波滾滾、浪濤翻騰,產生頗強的聲景效果,而特別高挑的舞台上方所投射下的縷縷光束,讓人想起穿越林間的光線和幽微的樹影,如是的舞者身影、光影搖曳,建立了展演現場擬真自然的和諧呼吸……輕輕、微微,身聲一起緩緩降低,燈光漸漸暗下。最後一片安靜,留給現場觀眾。


在山海來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吳柏源)

前後兩段的肢體動作語彙風格看似相當迥異,然若干打開身軀、打破優美取向仍可見到一致性,特別是獨舞者所展現賁張的身體能量,接近失控、起乩狀態的悲慟,對於生命的消逝只能無奈無聲哀嚎,氣勢威猛而為之撼動!再者,巧妙的轉場手法,同時處理了舞台換場與表演文本的情感結構,呼應了編舞者林廷緒的核心理念「回首對自身最深層的叩問」【3】。只是,下半段的雙人舞,就現場觀演而言,整個始終兩點一線的場面構圖,似乎略嫌平面化,無法完全與某些巨浪席捲的立體聲景之間互動、回應,是唯一自感缺憾之處。但瑕不掩瑜,期待如此身體性強烈的舞蹈創作,再有下回新進展。


註解:

  1. 《在山海來去》售票資訊如下,編創:林廷緒,演出舞者:陳欣瑜、文韻筑、趙怡瑩、謝知穎、顏晟文。現場公告節目異動:原訂2022年5月28日、29日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演出《在山海來去》節目,因故調整演出內容(演出者趙怡瑩此場次無出演)。
  2. 觀演後才知這段獨舞與表演者自身背景相關,且於演後座談或節目單內容亦可互相參照:民國60年代是臺灣加工廠開始興盛的時期,陳欣瑜的父母在80年代也開始自營加工廠至今,在民國100年她的母親因病痛離開了這世界。
  3. 《在山海來去》節目單,林廷緒:我講的不是蘭嶼與達悟族的故事,而是回首對自身最深層的叩問,生命是如此的稍縱即逝,我們猶如只是那片海的一處浪花,出現又嘎然消失,再融入那片大海。

《在山海來去》

演出|林廷緒
時間|2022/05/28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