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自戀——《致疫情時代:三個短篇》
8月
18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4次瀏覽

盧映慈(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致疫情時代:三個短篇》雖名為疫情,其實仍在探討人的孤獨,疫情只是避無可避的時空。但三位導演並未將「疫情」與「孤獨」誰是主、誰是副的比重拿捏妥當,劇情顯得與疫情無關、硬要標籤化、元素破碎,甚或陷入「創作者自戀」的問題。

當天的觀戲順序是《保持距離》、《站起來》、《在黑洞中起舞》,時間是三十、六十、四十分鐘,對比售票網站寫的八十分鐘,多出將近一小時。我猜三個導演排演時添加不少新元素,元素單看有其優點,但太多元素綜合在短劇中,就像集結美、義、中、日、韓的餐廳,可能有幾道料理好吃,但沒有特色,流於肥皂劇。(我認為能有娛樂效果很棒,但這三齣劇仍偏嚴肅,到底想達成什麼效果顯得定位不清)


《保持距離》

以男子的獨白為主軸,串連疫情隔離、政治網軍、東南亞關係,以及童年創傷。我認為對半小時的短劇而言,最重要的是「好好說完一個故事」,或是「給觀眾一個反思的空間」,但這齣劇兩者都沒做到。

若只處理一個元素,我認為這齣劇可以成為很好的小品,但元素混雜只帶來厭煩、多餘、無病呻吟。而「只呈現混亂卻不給解套/反思」,讓這齣劇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若沒有觀點,你何必將大眾的生活重複搬演在舞台上呢?白白浪費演員跟恰到好處的音樂、燈光,空有技術而無內容。


《站起來》

以一個脫口秀演員的「哏」為核心,凸顯所謂的「秀」其實常常是惡意、空虛、荒謬的。這是三齣短劇之中,我認為表演核心最為明確的一齣。

但要呈現荒謬,我認為節奏上可以更好,笑點重複太多次會顯得拖沓而失去荒謬感。比如開場時對充氣娃娃的性交動作重複五次、變聲麥克風模仿對話超過五句,這使得前面「不那麼荒謬」,以至於後面的轉折也「不那麼痛苦」,減弱對比。

結尾的獨白則是個敗筆。前面的「哏」已經將女性、身體、原住民元素掏出,而且經過將近一小時的嬉笑怒罵,能量早已罄盡才是。洗澡時的安靜已經是很好的收尾,竟然又添加長段獨白,不但削弱前後對比的力道,也凸顯創作者急於展現自己,以及「用獨白才能代表反思」的貧乏。


《在黑洞中起舞》

立志成為攝影師的女孩,在被隔離之後開始反思本質與存在。雖然道具、節奏、演員表現可圈可點,但還是一齣無法說服觀眾的戲。

首先,我認為創作者混淆「藝術照」與「新聞照」。因此想成為新聞攝影師的設定、學長的出現,不只多餘,也讓角色走向死胡同,自溺在「看似高尚」的哲學反思裡,殊不知從頭到尾的邏輯都是謬誤。

再來,哲學式獨白在劇場中常見,但這齣劇開頭是寫實敘事,在毫無堆疊的情況下切換到意識層次,觀眾無法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只能旁觀。再加上台詞邏輯的謬誤,看著在死胡同中掙扎的角色,只感受到創作者借演員之口抒發己見的自戀。

疫情與人的孤獨的確是劇場好題目,但寫實與獨白如何抓好切換的節奏、如何掌握意識流的邏輯而非自溺;以及「疫情」到底是時空背景還是主軸,我認為這三齣戲都沒有想好、也沒有做好。

走出劇場,我只想點碗宵夜配動畫,撫慰我被創作者說教一整晚的疲累。

《致疫情時代:三個短篇》

演出|演摩莎劇團
時間|2022/07/22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致疫情時代:三個短篇》猶如創作者吐出未經消化的傷感所形成的食繭,亦像是疏離和自憐的切片。它的質地則正如任何消化不全的東西一樣,即零散與破碎的產物。(洪郁媗)
7月
30
2022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