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夢即地獄《完美世界》
8月
09
2014
完美世界(林育全 攝,露希爾的房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0次瀏覽
譚凱聰(文字工作者、劇團行政助理)

這裡根本就不需要火紅的鉗子。地獄是──其他人。

──《無路可出》〔1〕

waiter這名字最適合我們;我們既是「服務生」,也是「等待的人」。

──《完美世界》,女侍者

穿過兩旁堆滿白色鞋子的走道,觀眾被安排坐在舞台兩側,遙遙相望,等待開演。舞台中央有幾張原木桌椅,旁邊矮櫃上有具老式電話。再往外,一圈白色地板劃出純白的未來世界:兩套白色桌椅擺在對角線兩端,舞台邊緣設有無名白色裝置,上方懸掛一大串白色時鐘;一具紅色電話被釘在天花板角落。觀眾看戲,也不時看見對面在看戲的其他人。

要討論露希爾的房間作品《奇想系列II:完美世界》,無法繞過它改編的源頭,沙特劇作《無路可出》。劇中兩男一女死後來到地獄的房間,裡面只有兩個室友,一個身上永遠有你渴求的東西,另一個永遠阻止你得到它。沙特的地獄是間套房,房客無時無刻飽受他人存在的干預,不斷在渴求與挫敗中喪失自由。

面對這等劇本,《完》在空間和視覺感上邁出勇敢的一步,將套房擴建成龐大的神秘組織,把男侍者增加為男女兩位「waiter」,一身白衣白鞋彷彿銀河艦隊成員;他們在劇中說到組織守則(也是他們的夢想):每天努力工作,等待紅色電話響起,獲得自己的名字,還有發聲和被記得的權利。

這美夢到散場都未成真。組織不時廣播的「獲獎訊息」虛無飄渺,無處求證。《完》是當代社會和沙特的一次對話,後者主張人需在絕望中累積經驗,據此塑造自我本質。侍者的夢想乍聽之下也彷彿一切操之在己,努力便能獲得自我。

然而沙特哲學的核心是在絕望中反抗,拒絕服從權威;侍者「完美世界」的希望卻是透過服從他人(組織)成就永恆想望,其本質與沙特抵抗的絕望現世相同。希望與絕望在此劇中疊合,房外一切也都屬地獄,原作翻出新面貌。

但擴增空間和角色也稀釋了情節動能和人物關係。《完》略去原作中男子心理掙扎、女孩殺嬰背景及各人漸與人世斷絕聯繫的進程,原本複雜的人物動機和心理變化因此變得單薄、斷裂,彷彿全劇只是一場三角戀,以衝動推進,以悲劇告終。

新建的白色地獄則需要整理東西。男侍者唸出一串物品名單,由女侍者細心裝箱送入房間──其中酒瓶和蘋果等東西後來用上了,但皮帶、手錶等物卻一閃而逝,反不如原作中一把裁紙刀就殺人兼自殺N次,物超所值。「如果開場時牆上掛著一把槍,那麼終場時槍必定要射擊。」〔2〕;槍以外的東西既在舞台上費心擺出,也應如此。在擴建地獄套房之後,內部要如何重新裝修、擺設,打造當代的精緻地獄?劇中許多空隙仍有待劇團發展。

《完》改寫的結局則頗富深意。女同志被擊倒後靜默趴伏,比起原作中女人呼喊、自戕,她完全靜止的姿態卻像在替此刻的少數族群說些什麼;男子獲得白鞋,可拋棄記憶成為侍者;房客與侍者新舊遞補,走道旁堆疊的白鞋看來有點像《課堂驚魂》裡堆成小山的受害者書包了──他是否就要走進「完美世界」?幸好在謝幕時,一切都還未底定。

註解:

〔1〕陳梅華譯,《沙托戲劇選集》,顏元叔主編,淡江西洋現代戲劇譯叢,驚聲出版社,1970。

〔2〕契訶夫語。

《完美世界》

演出|露希爾的房間
時間|2014/07/20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