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音樂用活出精彩,用合唱諦聽自己,用希望綻放光茫,用友誼完成夢想。台上的這群人來自各行各業、各校各地,這原本以建中、北一女校友起家的合唱團,不只以合唱會友,更懷抱著熱情的使命感,不斷嚐試各項全新的挑戰,四十五年來的用心經營,不但在各項比賽及演出屢創佳績,也為台灣培養出不少音樂人才,更給足了這片土地滋長的養分,大量委託創作,早已成為國內樂壇佳話。
這場音樂會以「光」為主題,上半場的曲目為韓德爾神劇《猶大馬加比斯》及歐洲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下半場則為青韵多年來始終努力耕耘的本土作曲家的委託創作。
上半場的曲目皆頗具挑戰性,足以看出指揮張成璞的藝術理想及音樂品味,合唱團聲音整齊圓融,大家對於音樂的熟練度及絕佳的團隊默契,使得音樂的表現一次到位。尤其是《唯有在夢中》,女高音獨唱宋欣霓的表現令人驚豔,飄浮於合唱團的飽滿和聲中,充滿懷舊及夢幻氛圍,將莎拉․蒂斯黛爾的詩作詮釋的入木三分。
在《猶大馬加比斯》中,次女高音獨唱鄭海芸展現了紮實的技巧,多年來認真鑽研各類作品在此得到印證,讓她在充滿技巧性的樂段,表現皆遊刃有餘。絃樂四重奏與鋼琴的演奏也都在水準以上,用古鋼琴(pianoforte)與絃樂團來代替管絃樂團的編曲版本未嘗不可,是很好的權宜之計,而這場演出使用現代鋼琴來代替古鋼琴與絃樂合奏,想必又是另一個權宜之計,只是難免與原始版本的配器產生差距。當然,使用現代鋼琴在聲響的表現上的確較為明亮燦爛,除了與「光」的意義呼應外,這樣的編制應該也有考量到音律上的調整,也期盼團員們能多涉獵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但畢竟這是1746年所寫的,管樂旋律幾乎與絃樂重覆,譬如雙簧管有時是選擇性使用,而且就算在某些樂章或樂段使用到雙簧管來擔任獨奏部份,但在合奏(tutti)時,通常也是與小提琴或是合唱團高音聲部旋律重複。所以是否要使用現代鋼琴來代替某些聲部,或是用現代的觀點來詮釋兩百多年前的作品,或是絃樂四重奏與鋼琴二選一與合唱團演奏,皆可再多多斟酌。
下半場皆為國人的創作,但整體的表現有些後繼無力,曲子的熟練度明顯不及上半場,也或許是花了較多時間練習上半場的曲目所致。還有在創作時某些句法及歌詞的放置對於歌者的發聲法不夠友善,詩詞的抑揚頓挫必須要配合演唱者的呼吸及語韻,為音樂所設計的所有細節,必定要考量到音樂是否合乎「人體工學」,才能讓音樂的表現如魚得水。
劉聖賢的三首改編曲似乎為合唱團的表現扳回一程,也許是旋律勾起了大家的回憶,再加上他在合唱音樂的創作已頗具經驗,深知要如何讓合唱團發揮出最好的聲音,他將原有的作品擴充、變化,並加入自己的觀點,的確為音樂會劃下完美的句點。但在編制上,除了爵士鼓,如能再加上貝斯(bass),強化低音部份,更能支撐和聲的整體性,在聲響上更能達到平衡感。
節目冊也是音樂會相當重要的一環,團員們分工合作共同撰寫,已達一定的水準,也的確讓觀眾在演出前能對樂曲有初步的認識,但畢竟這是屬於文字的東西,一旦印製出來就是永遠的紀念,所以內容的精準度相當重要。譬如關於馬加比斯,光提到「聖經外史」恐不足以說明這個人物,而〈馬加比書〉【1】為天主教聖經的章節,或乾脆寫「天主教聖經裡的人物」會比較清楚易懂。《唯有在夢中》所寫到的協和音程八度、四度、五度的相關部份可再多所斟酌,畢竟二度、三度及其他種類音程也不時的出現,此曲以功能和聲為基礎,不協和音程在和聲進行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因此與協和音程同等重要。此外,很多地方其實只需一個專有名詞就可完全解釋一個演唱的形式,如「歌者會分成兩個小組」其實就是「雙合唱團」【2】。還有,對於目前還健在的作曲家的年代建議使用 (b.19XX)來取代(19XX~ )。總之,如日後再有機會演唱或錄製這些作品,樂曲解說部份可再三考量其精確性。
整體來說,青韵這場演出是充滿無限能量且充滿自信,的確讓我們看見一個成熟的演出團隊,仍不辭涓滴、不斷探索,在穩固的根基上仍持續勇往直前,衷心祝福這個站在不惑及知天命之間的合唱團,繼續為台灣寫下光輝燦爛的歷史。
註釋
1、新教中文為〈瑪喀比書〉( Maccabees),分為一書及二書,在新教被稱為「次經」(Apocrypha),所以不列入聖經當中,但出現在天主教的聖經裡。
2、直譯為「分裂的合唱團」(Cori Spezzati),亦可翻譯為「複合唱」或「多重合唱團風格」。
《光之韵》
演出|張成璞、青韵合唱團
時間|2018/04/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