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四十與五十的中間點《光之韵》
4月
09
2018
光之韵(青韵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0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他們音樂用活出精彩,用合唱諦聽自己,用希望綻放光茫,用友誼完成夢想。台上的這群人來自各行各業、各校各地,這原本以建中、北一女校友起家的合唱團,不只以合唱會友,更懷抱著熱情的使命感,不斷嚐試各項全新的挑戰,四十五年來的用心經營,不但在各項比賽及演出屢創佳績,也為台灣培養出不少音樂人才,更給足了這片土地滋長的養分,大量委託創作,早已成為國內樂壇佳話。

這場音樂會以「光」為主題,上半場的曲目為韓德爾神劇《猶大馬加比斯》及歐洲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下半場則為青韵多年來始終努力耕耘的本土作曲家的委託創作。

上半場的曲目皆頗具挑戰性,足以看出指揮張成璞的藝術理想及音樂品味,合唱團聲音整齊圓融,大家對於音樂的熟練度及絕佳的團隊默契,使得音樂的表現一次到位。尤其是《唯有在夢中》,女高音獨唱宋欣霓的表現令人驚豔,飄浮於合唱團的飽滿和聲中,充滿懷舊及夢幻氛圍,將莎拉․蒂斯黛爾的詩作詮釋的入木三分。

在《猶大馬加比斯》中,次女高音獨唱鄭海芸展現了紮實的技巧,多年來認真鑽研各類作品在此得到印證,讓她在充滿技巧性的樂段,表現皆遊刃有餘。絃樂四重奏與鋼琴的演奏也都在水準以上,用古鋼琴(pianoforte)與絃樂團來代替管絃樂團的編曲版本未嘗不可,是很好的權宜之計,而這場演出使用現代鋼琴來代替古鋼琴與絃樂合奏,想必又是另一個權宜之計,只是難免與原始版本的配器產生差距。當然,使用現代鋼琴在聲響的表現上的確較為明亮燦爛,除了與「光」的意義呼應外,這樣的編制應該也有考量到音律上的調整,也期盼團員們能多涉獵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但畢竟這是1746年所寫的,管樂旋律幾乎與絃樂重覆,譬如雙簧管有時是選擇性使用,而且就算在某些樂章或樂段使用到雙簧管來擔任獨奏部份,但在合奏(tutti)時,通常也是與小提琴或是合唱團高音聲部旋律重複。所以是否要使用現代鋼琴來代替某些聲部,或是用現代的觀點來詮釋兩百多年前的作品,或是絃樂四重奏與鋼琴二選一與合唱團演奏,皆可再多多斟酌。

下半場皆為國人的創作,但整體的表現有些後繼無力,曲子的熟練度明顯不及上半場,也或許是花了較多時間練習上半場的曲目所致。還有在創作時某些句法及歌詞的放置對於歌者的發聲法不夠友善,詩詞的抑揚頓挫必須要配合演唱者的呼吸及語韻,為音樂所設計的所有細節,必定要考量到音樂是否合乎「人體工學」,才能讓音樂的表現如魚得水。

劉聖賢的三首改編曲似乎為合唱團的表現扳回一程,也許是旋律勾起了大家的回憶,再加上他在合唱音樂的創作已頗具經驗,深知要如何讓合唱團發揮出最好的聲音,他將原有的作品擴充、變化,並加入自己的觀點,的確為音樂會劃下完美的句點。但在編制上,除了爵士鼓,如能再加上貝斯(bass),強化低音部份,更能支撐和聲的整體性,在聲響上更能達到平衡感。

節目冊也是音樂會相當重要的一環,團員們分工合作共同撰寫,已達一定的水準,也的確讓觀眾在演出前能對樂曲有初步的認識,但畢竟這是屬於文字的東西,一旦印製出來就是永遠的紀念,所以內容的精準度相當重要。譬如關於馬加比斯,光提到「聖經外史」恐不足以說明這個人物,而〈馬加比書〉【1】為天主教聖經的章節,或乾脆寫「天主教聖經裡的人物」會比較清楚易懂。《唯有在夢中》所寫到的協和音程八度、四度、五度的相關部份可再多所斟酌,畢竟二度、三度及其他種類音程也不時的出現,此曲以功能和聲為基礎,不協和音程在和聲進行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因此與協和音程同等重要。此外,很多地方其實只需一個專有名詞就可完全解釋一個演唱的形式,如「歌者會分成兩個小組」其實就是「雙合唱團」【2】。還有,對於目前還健在的作曲家的年代建議使用 (b.19XX)來取代(19XX~ )。總之,如日後再有機會演唱或錄製這些作品,樂曲解說部份可再三考量其精確性。

整體來說,青韵這場演出是充滿無限能量且充滿自信,的確讓我們看見一個成熟的演出團隊,仍不辭涓滴、不斷探索,在穩固的根基上仍持續勇往直前,衷心祝福這個站在不惑及知天命之間的合唱團,繼續為台灣寫下光輝燦爛的歷史。

註釋

1、新教中文為〈瑪喀比書〉( Maccabees),分為一書及二書,在新教被稱為「次經」(Apocrypha),所以不列入聖經當中,但出現在天主教的聖經裡。

2、直譯為「分裂的合唱團」(Cori Spezzati),亦可翻譯為「複合唱」或「多重合唱團風格」。

《光之韵》

演出|張成璞、青韵合唱團
時間|2018/04/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