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四十與五十的中間點《光之韵》
4月
09
2018
光之韵(青韵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他們音樂用活出精彩,用合唱諦聽自己,用希望綻放光茫,用友誼完成夢想。台上的這群人來自各行各業、各校各地,這原本以建中、北一女校友起家的合唱團,不只以合唱會友,更懷抱著熱情的使命感,不斷嚐試各項全新的挑戰,四十五年來的用心經營,不但在各項比賽及演出屢創佳績,也為台灣培養出不少音樂人才,更給足了這片土地滋長的養分,大量委託創作,早已成為國內樂壇佳話。

這場音樂會以「光」為主題,上半場的曲目為韓德爾神劇《猶大馬加比斯》及歐洲當代作曲家的作品,下半場則為青韵多年來始終努力耕耘的本土作曲家的委託創作。

上半場的曲目皆頗具挑戰性,足以看出指揮張成璞的藝術理想及音樂品味,合唱團聲音整齊圓融,大家對於音樂的熟練度及絕佳的團隊默契,使得音樂的表現一次到位。尤其是《唯有在夢中》,女高音獨唱宋欣霓的表現令人驚豔,飄浮於合唱團的飽滿和聲中,充滿懷舊及夢幻氛圍,將莎拉․蒂斯黛爾的詩作詮釋的入木三分。

在《猶大馬加比斯》中,次女高音獨唱鄭海芸展現了紮實的技巧,多年來認真鑽研各類作品在此得到印證,讓她在充滿技巧性的樂段,表現皆遊刃有餘。絃樂四重奏與鋼琴的演奏也都在水準以上,用古鋼琴(pianoforte)與絃樂團來代替管絃樂團的編曲版本未嘗不可,是很好的權宜之計,而這場演出使用現代鋼琴來代替古鋼琴與絃樂合奏,想必又是另一個權宜之計,只是難免與原始版本的配器產生差距。當然,使用現代鋼琴在聲響的表現上的確較為明亮燦爛,除了與「光」的意義呼應外,這樣的編制應該也有考量到音律上的調整,也期盼團員們能多涉獵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但畢竟這是1746年所寫的,管樂旋律幾乎與絃樂重覆,譬如雙簧管有時是選擇性使用,而且就算在某些樂章或樂段使用到雙簧管來擔任獨奏部份,但在合奏(tutti)時,通常也是與小提琴或是合唱團高音聲部旋律重複。所以是否要使用現代鋼琴來代替某些聲部,或是用現代的觀點來詮釋兩百多年前的作品,或是絃樂四重奏與鋼琴二選一與合唱團演奏,皆可再多多斟酌。

下半場皆為國人的創作,但整體的表現有些後繼無力,曲子的熟練度明顯不及上半場,也或許是花了較多時間練習上半場的曲目所致。還有在創作時某些句法及歌詞的放置對於歌者的發聲法不夠友善,詩詞的抑揚頓挫必須要配合演唱者的呼吸及語韻,為音樂所設計的所有細節,必定要考量到音樂是否合乎「人體工學」,才能讓音樂的表現如魚得水。

劉聖賢的三首改編曲似乎為合唱團的表現扳回一程,也許是旋律勾起了大家的回憶,再加上他在合唱音樂的創作已頗具經驗,深知要如何讓合唱團發揮出最好的聲音,他將原有的作品擴充、變化,並加入自己的觀點,的確為音樂會劃下完美的句點。但在編制上,除了爵士鼓,如能再加上貝斯(bass),強化低音部份,更能支撐和聲的整體性,在聲響上更能達到平衡感。

節目冊也是音樂會相當重要的一環,團員們分工合作共同撰寫,已達一定的水準,也的確讓觀眾在演出前能對樂曲有初步的認識,但畢竟這是屬於文字的東西,一旦印製出來就是永遠的紀念,所以內容的精準度相當重要。譬如關於馬加比斯,光提到「聖經外史」恐不足以說明這個人物,而〈馬加比書〉【1】為天主教聖經的章節,或乾脆寫「天主教聖經裡的人物」會比較清楚易懂。《唯有在夢中》所寫到的協和音程八度、四度、五度的相關部份可再多所斟酌,畢竟二度、三度及其他種類音程也不時的出現,此曲以功能和聲為基礎,不協和音程在和聲進行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因此與協和音程同等重要。此外,很多地方其實只需一個專有名詞就可完全解釋一個演唱的形式,如「歌者會分成兩個小組」其實就是「雙合唱團」【2】。還有,對於目前還健在的作曲家的年代建議使用 (b.19XX)來取代(19XX~ )。總之,如日後再有機會演唱或錄製這些作品,樂曲解說部份可再三考量其精確性。

整體來說,青韵這場演出是充滿無限能量且充滿自信,的確讓我們看見一個成熟的演出團隊,仍不辭涓滴、不斷探索,在穩固的根基上仍持續勇往直前,衷心祝福這個站在不惑及知天命之間的合唱團,繼續為台灣寫下光輝燦爛的歷史。

註釋

1、新教中文為〈瑪喀比書〉( Maccabees),分為一書及二書,在新教被稱為「次經」(Apocrypha),所以不列入聖經當中,但出現在天主教的聖經裡。

2、直譯為「分裂的合唱團」(Cori Spezzati),亦可翻譯為「複合唱」或「多重合唱團風格」。

《光之韵》

演出|張成璞、青韵合唱團
時間|2018/04/0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乍看下,「小島大歌」的演出恍若南島文化展演,但兩次觀演下來卻發現,其整體的呈現迥異於過去台東的南島文化節。「小島大歌」的氛圍縈繞著連結緊密又互為主體之感。每首歌都蔚為跨國音樂交流、國民外交的嘗試或範式,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部落生活中,阿美族女性的互助換工(Malapaliw)傳統,或也蘊含如此相互了解、提攜,與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5月
09
2023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心豐版《竹夢歸人—「偶」回來了》則在兒與偶對話中,檢視內心,決定返鄉,傳承偶戲。兩版主題皆有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及歸鄉情意,但心豐版更微調到「傳承偶戲」,返鄉動機也較開幕版來得明確,從而讓該劇倒敘至「十年前」一處,更為流暢⋯⋯
5月
01
2023
為了好好消化《客家八音大團圓》留給我的印象和意義,我決定棄下半場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而去,讓記憶留在那遁悟的一刻。藝術音樂和學術音樂的分野從來沒有人去細究,而造成受眾的困擾。算了,畢竟卡繆(Albert Camus)曾説:「如果世界一目瞭然的話,藝術就不會存在。」(Si le monde était clair, l'art ne serait pas.)
4月
21
2023
殷巴爾因無法常駐台灣,與北市交的一年數檔的音樂會安排通常是密集演出,但每回中間的空檔,卻使得樂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適應,就算演出的是經典的曲目。在殷巴爾接掌北市交後,有許多音樂會的片刻相當完整,令筆者印象深刻,但筆者也期許殷巴爾在能帶領北市交再更上一層樓,往音樂的至善更進一步。
4月
08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
小提琴家陳銳在本次音樂會的宣傳當中,便提到本檔音樂會將會是他近期最後一次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想必是在此階段的演奏生涯累積無數次的演出經驗後,想與作品稍微保持距離,數年沉澱後再重新拾起。
3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