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體開始建立、從身體瓦解的時間更迭《BECOMING》
3月
29
2018
BECOMING(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5次瀏覽
林修瑜(自由藝術工作者)

身份與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也因著時間而轉變著。從出生到死亡、從單身到家族組織,個人到國家社會、自然環境,甚至整個宇宙的範疇,時間是唯一不變的要素。在觀看時,感受到時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舞台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被時間承載著。或許大膽的假設,編舞家Iván Pérez沒有在作品中對「時間」進行設計,那麼在節目全長約75分鐘的最後幾分鐘,觀者們可能很難被之前表演者們所建立起的關係歷程感到深刻,因為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情是互相交織而成的,就好像某段生命經驗被放進劇場裡,可想而知那會有多少錯綜複雜的細節互相影響著。

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群體行動,而這個群體建立的前提是每一個獨立個體的加入,從一開始表演者們(舞者及音樂家)走上台,各自選定加入群體的位置開始,直到最後,建立了一段不可分割的群體關係,且同時保有個人及群體意識的存在,並互相牽引著。這也同時考驗著所有表演者,必須打開所有感知,去覺察當下的自己與群體關係,也如同Iván Pérez提到:「《BECOMING》的主題圍繞在流動的身份識別,不斷針對動作與肢體進行檢視才得以成就此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家Rutger Zuydervelt和他的聲音在台上的存在,像是某種我們未知的力量參與著這一切。

演出前半場花了一段時間,為了建立起個體之間關係的存在與深度。有趣的是,在表演者們緩慢且單純的運行路線中,燈光與聲音的變化讓整個空間的時間感被看見。燈光由純粹舞台前端一整排的白色日光燈照明,慢慢加入冷色調為主的光線暈染著,給人一種從日常穿越時空的氛圍,而音樂家現場演奏的聲音,從發生在耳邊般清晰的聲響轉變為帶有距離感的回聲,三者之間的連結,讓時空自眼前的現實走到猶如宇宙般偌大。然而,當台上的一切進行到某種程度時,在一瞬間翻轉至另一種極端,舞者們開始改變群聚的速度、移動,燈光轉為暖色調,聲音變得有些日常,一切回到我們熟悉的時空。也許這是一種被設計過的引導,讓觀者藉由觀看,而感受到關係的建立可大可小、可深可淺,一切端看當事者如何去定義個體與群體。

在經過前面漫長的建立過程後,個體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緊密連結,當這個生物鏈的任何一環開始異動,外表看似穩固的結構將開始鬆動。在這個轉折點,舞者開始有一些脫離群聚的試探性動作發生,這段時間歷程讓後續崩解的群體回歸個體的意象有跡可循,而重新回歸獨立的狀態卻已無法如當初,藉由舞者們類似漂浮在海上搖曳、翻騰的動作,逐漸地重新連結起新的型態,只是在新的結構中,個體和個體間、個體和群體間,關係不再單純、穩定,而是浮動且不規則的維繫著,就好像某種階級制度與利益關係的抗衡,直到整場演出的最後,雖然看似得到某種制衡所產生的平靜,但現實是……只要時間在走,關係就會持續的變化著。

作品原版為三人舞,而本次由舞蹈空間的十二位舞者(包含原版表演者陳韋云)重新演繹。雖並未親眼看過原版,但藉由作品討論的核心議題,喚起觀者自身文化所帶來的身份問題,而產生共鳴,某程度上也是在提醒觀者,沒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

《BECOMING》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Iván Pérez
時間|2018/03/17 (六)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聲音設計在節奏的改變與聲音質地上,提供了舞者刺激。但回到舞者的身體感知,我所感受到的差異,似乎並非個體完全浸潤於遊戲規則時的個體性,而還在每個人身體感知的深度與回應的敏銳程度的差異上。(劉純良)
4月
05
2018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