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體開始建立、從身體瓦解的時間更迭《BECOMING》
3月
29
2018
BECOMING(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1次瀏覽
林修瑜(自由藝術工作者)

身份與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也因著時間而轉變著。從出生到死亡、從單身到家族組織,個人到國家社會、自然環境,甚至整個宇宙的範疇,時間是唯一不變的要素。在觀看時,感受到時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舞台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被時間承載著。或許大膽的假設,編舞家Iván Pérez沒有在作品中對「時間」進行設計,那麼在節目全長約75分鐘的最後幾分鐘,觀者們可能很難被之前表演者們所建立起的關係歷程感到深刻,因為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情是互相交織而成的,就好像某段生命經驗被放進劇場裡,可想而知那會有多少錯綜複雜的細節互相影響著。

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群體行動,而這個群體建立的前提是每一個獨立個體的加入,從一開始表演者們(舞者及音樂家)走上台,各自選定加入群體的位置開始,直到最後,建立了一段不可分割的群體關係,且同時保有個人及群體意識的存在,並互相牽引著。這也同時考驗著所有表演者,必須打開所有感知,去覺察當下的自己與群體關係,也如同Iván Pérez提到:「《BECOMING》的主題圍繞在流動的身份識別,不斷針對動作與肢體進行檢視才得以成就此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家Rutger Zuydervelt和他的聲音在台上的存在,像是某種我們未知的力量參與著這一切。

演出前半場花了一段時間,為了建立起個體之間關係的存在與深度。有趣的是,在表演者們緩慢且單純的運行路線中,燈光與聲音的變化讓整個空間的時間感被看見。燈光由純粹舞台前端一整排的白色日光燈照明,慢慢加入冷色調為主的光線暈染著,給人一種從日常穿越時空的氛圍,而音樂家現場演奏的聲音,從發生在耳邊般清晰的聲響轉變為帶有距離感的回聲,三者之間的連結,讓時空自眼前的現實走到猶如宇宙般偌大。然而,當台上的一切進行到某種程度時,在一瞬間翻轉至另一種極端,舞者們開始改變群聚的速度、移動,燈光轉為暖色調,聲音變得有些日常,一切回到我們熟悉的時空。也許這是一種被設計過的引導,讓觀者藉由觀看,而感受到關係的建立可大可小、可深可淺,一切端看當事者如何去定義個體與群體。

在經過前面漫長的建立過程後,個體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緊密連結,當這個生物鏈的任何一環開始異動,外表看似穩固的結構將開始鬆動。在這個轉折點,舞者開始有一些脫離群聚的試探性動作發生,這段時間歷程讓後續崩解的群體回歸個體的意象有跡可循,而重新回歸獨立的狀態卻已無法如當初,藉由舞者們類似漂浮在海上搖曳、翻騰的動作,逐漸地重新連結起新的型態,只是在新的結構中,個體和個體間、個體和群體間,關係不再單純、穩定,而是浮動且不規則的維繫著,就好像某種階級制度與利益關係的抗衡,直到整場演出的最後,雖然看似得到某種制衡所產生的平靜,但現實是……只要時間在走,關係就會持續的變化著。

作品原版為三人舞,而本次由舞蹈空間的十二位舞者(包含原版表演者陳韋云)重新演繹。雖並未親眼看過原版,但藉由作品討論的核心議題,喚起觀者自身文化所帶來的身份問題,而產生共鳴,某程度上也是在提醒觀者,沒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

《BECOMING》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Iván Pérez
時間|2018/03/17 (六)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聲音設計在節奏的改變與聲音質地上,提供了舞者刺激。但回到舞者的身體感知,我所感受到的差異,似乎並非個體完全浸潤於遊戲規則時的個體性,而還在每個人身體感知的深度與回應的敏銳程度的差異上。(劉純良)
4月
05
2018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