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先行,實踐慢來 《我們》
5月
27
2015
我們(呂學緯 攝,安娜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4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安娜琪舞蹈劇場自2010年成立以來,多以舞蹈與科技藝術結合之形式創作,最初幾部作品《第七感官》(2011)、《第七感官2-感官事件》(2012)扣緊「關係」探討「權力」的創團初衷;去年的《Second Body》則從「身體」經驗的建構追問知識作為權力。或許可以這麼看,安團關於權力的探討,兩組關鍵字「身體」與「關係」是目前藝術總監謝杰樺拋出的命題。這回,從編舞者與舞者之間的關係發想,《我們》的命題依然扣緊權力傾軋;不同的是,回到舞蹈創作上,安娜琪在關係與權力的探討可以開展出如何的討論空間?

處理權力問題,就《我們》來看,不只著眼作品本身,安娜琪試圖活出的樣貌,也就是整個團的運作結構都可含括來看。因此,編舞者與舞者的基本命題,在《我們》大約可以分兩條線來觀察,其一是關於製作的運作結構,其二是作品本身說了甚麼。有趣的是,這兩者間的相互指涉,也不時帶出了《我們》(編舞者與舞者)關係更多的解讀。

就製作結構而言,大概可以這麼理解:《我們》是安娜琪內部的創作平台,我們都可以是舞者、編舞者、設計群(邱鈺雯擔任服裝設計、劉俊德擔任音樂設計)。這是舞者作夢(創作),藝術總監(演出)幫忙築夢的過程。也許初期發想,大家各自發聲:如同〈聲音〉一開始,當我自己發聲時自在探索,身體的協調與共振舒服而明確,但也如同謝杰樺在節目單所言「《我們》是一個群體,也是個體的集合」,你的〈聲音〉免不了因為我的行動而共振或互斥,甚至為了發聲而爭奪;腦力與體力激盪的〈積木〉翻滾遊戲,也可以瞬間成為拚輸贏的戰場。原本好玩的行動或遊戲,逐漸透出權力現實,明裡暗地,在所難免,有人就有政治。又如最後,《我們》有自己的〈顏料〉,卻也免不了(被)混上別人的色彩,在〈水〉中交融一塊,那個不願淨身混色的乾淨身軀,怎麼就被另眼相待了?是否暗示了群體中,究竟可以擁有多少程度的個體?然而群體與個體關係的張力所在卻未在實際作品中被充分探討。

尤其令人玩味的是,無論在製作或創作中,無庸置疑的現實是,《我們》說到底還是由藝術總監把持著最後一條線,也就是最後握有麥克風的人,以及為所有舞者添上〈顏料〉的人,或是眾〈光〉聚焦的那一位。無論如何,看似集體創作,其實也讓團體中的每個人,有機會站在另一個位置想想:站在甚麼樣的位置,擁有甚麼樣的權利與義務。除了高唱《我們》如家人般的情感,就如此的製作結構與創作概念而言,雖只是首發,卻頗具繼續發展的潛力,尤其力道遠大於作品本身的表述方法。

概念先行於實作是常發生的事,關係與權力的探討,不可諱言,《我們》做為作品的開展向度有限。首先,關係與權力的流動性,在《我們》創作的基本設定上,藉由洗牌編舞者、舞者與設計的方法令人期待。但最終以潛藏文本或具思辨性的方法提出穩固的「作品」呈現,雖能就每位參與者實際身分與作品中扮演角色,進行脈絡上與彼此權力關係的解讀,譬如作為藝術總監暨編舞者的謝杰樺在開場即是被眾舞者試圖壓抑的那位,又在某些關鍵時刻扮演作最終與最重決定的那位,如〈顏料〉的真正施予者等橋段,就此,安娜琪提出的《我們》宣言,雖易懂,卻因呈現方法上未能乘著創作概念的風,進行形式上的撞擊,導致無法從一種真正的行動或方法中提出集體與個體間的流動結構,最終在感知層面上難以深刻。無論是〈空間與身體〉的身體研究或是各片段的發展,其實都有相當潛力進入深層討論或想像,卻似乎因為種種技術或時間上的限制,讓各片段彷彿才要開始說話,就導入了下一個片段,或馬上轉入一家親的和樂狀態,似乎少了直視問題的貫穿力。或者說,在《我們》的關係與權力探討上,製作結構的狀態可能比作品更有意思吧,不過也相信,既然有了概念,實踐方法的出現就等待醞釀了。

《我們》

演出|安娜琪舞蹈劇場
時間|2015/05/24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不同的我群群像之間,運用抽搐、關節位移為主的身體動作,看起來更像是不同群眾相的洗牌重來。換言之,眾生相的處理,其中欠缺了我群如何產生的過程性。(劉純良)
11月
29
2018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