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拒絕長大⋯⋯《Detour》
8月
30
2023
Detour(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9次瀏覽

文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在閩客族群的工人階層裡,「做十六歲」為重要的傳統儀式,融合了當地信仰和傳統元素,慶祝家中青少年正式邁入成人的重要時刻,並為其未來的成長祈福。尤其在台南地區,「做十六歲」保留完整且擁有獨特的地方特色,甚至被列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公家單位在每一年夏天舉辦大型的祭祀、市集擺攤或表演藝術演出,包括從2015至2017年從原本的「十六歲小戲節」,隔年則擴大為「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至今,添增戶外多元形式的表演、體驗等招引市民參與,以此銘刻民眾對地方的認同意識與集體生活記憶。

受台南市文化局所託,影響・新劇團在展節裡持續進行「青少年扮戲計畫」(簡稱:扮戲計畫),計畫主要負責人呂毅新等人的介入,從而擷取、釐整或者收束劇場外、真實社會帶給青年時代的無奈、壓力和困境,在這群青年參與者共同編創到製作,化身為一齣齣表演藝術作品,彰顯青少年主體的自我建構。

第九年的作品《Detour》在故事取材和美學上,相較於往年的作品,並無太顯著的突破。故事揭示在青春道路上繞行、迷失、尋覓出口過程中,觀察和凝思在蛻變為大人前的種種體悟,演出主要圍繞於原生家庭的紛爭、學業和家庭責任間的失衡、生涯定位與求愛過程的迷茫、挫敗等較日常的議題;亦有穿插幾幕較殊異的生命經歷:包含曾與智能障礙的手足間的爭執、與班上和校園裡的特殊教育學生的相處、克服從原本的內向、高度敏感的個性,勇於執行自由擁抱運動 (free hugs campaign),以及有人的父親白天是工地的監工,晚上換身裝扮則是幫別人問事的乩童,形成兼具嚴肅和趣味的調性的記憶群像。當一人在闡述著故事,台上的其他演員就像陪伴、同理他人的角色,凝聚出一股力量,提升自我揭露的勇氣。


Detour(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Detour(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然而,每一段敘事的最後幾乎都導向「正向」的結果,在妥協之後彷彿在跟觀眾說:「我們都很好」或者保持好的信念與堅持,在過程繞彎、行遠路後,最終會回到自己欲到達的目的地。在舞台上、戲外的溫馨俱有高度的渲染力,尤其台下坐著的若是青年參與者的親朋好友,的確傳達強烈共感;但反而劇中人物總是不需要過多的沉澱,倉促地整理好過去,毫無掙扎地迎向大人的時刻。然而青春的殘酷性並非如此理想,在戲外的現實裡,他們帶著青春、懷抱理想是往更光明的路途走,抑或等待他們的是更多的傷痛?難道在這段青澀期間不會想對僵化的體制教育、高壓的家長管制、充滿桎梏的社會規範等等令人煩躁的束縛做出強烈的控訴嗎?難道就在這群青少年梳理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就不能以一種孤獨、不安與厭世的態度來看待這醜陋的現實?或者主創者並非刻意要去深挖參與者脆弱、懼怕之面,只是這樣的「成長儀式」就只會變成心靈雞湯式的相互勉勵,氛圍感十足,卻缺少磨難空間的騰出與社會之間的連結,難以產生強烈共鳴。

總的而言,這九年來,影響・新劇團帶領一群高中生、大學生藉由劇場舉行成長儀式,不僅安排許多戲劇專業課程,更使青少年透過探索自我的方法,回望、檢驗、攤開、體察自身生活上的癥結與挫折,從過程不同個體間的陪伴、傾訴與聆聽相互的私密經驗,建立更深的連結,同時也重新構建他們對內在自我以及他人身體的認知,進而協商、對話、尋找故事的共通點,再創造新的敘事再現、分享的方式。當扮戲計畫即將邁入第十年,青少年劇場已然成為劇團成熟的專業領域,創作者透過藝術為這群青少年編織許多特別的回憶,在做戲的過程陪伴他們的生命歷程,至於將來的作品如何跳脫只是自身經驗的挖掘、串接式的分享,進而能夠融合他者的生命、社會脈絡、世界的關係等,或許更能拋出深刻的青春之題。

2023 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 青少年扮戲計畫《Detour》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3/08/11 19:0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