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拒絕長大⋯⋯《Detour》
8月
30
2023
Detour(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6次瀏覽

文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在閩客族群的工人階層裡,「做十六歲」為重要的傳統儀式,融合了當地信仰和傳統元素,慶祝家中青少年正式邁入成人的重要時刻,並為其未來的成長祈福。尤其在台南地區,「做十六歲」保留完整且擁有獨特的地方特色,甚至被列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公家單位在每一年夏天舉辦大型的祭祀、市集擺攤或表演藝術演出,包括從2015至2017年從原本的「十六歲小戲節」,隔年則擴大為「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至今,添增戶外多元形式的表演、體驗等招引市民參與,以此銘刻民眾對地方的認同意識與集體生活記憶。

受台南市文化局所託,影響・新劇團在展節裡持續進行「青少年扮戲計畫」(簡稱:扮戲計畫),計畫主要負責人呂毅新等人的介入,從而擷取、釐整或者收束劇場外、真實社會帶給青年時代的無奈、壓力和困境,在這群青年參與者共同編創到製作,化身為一齣齣表演藝術作品,彰顯青少年主體的自我建構。

第九年的作品《Detour》在故事取材和美學上,相較於往年的作品,並無太顯著的突破。故事揭示在青春道路上繞行、迷失、尋覓出口過程中,觀察和凝思在蛻變為大人前的種種體悟,演出主要圍繞於原生家庭的紛爭、學業和家庭責任間的失衡、生涯定位與求愛過程的迷茫、挫敗等較日常的議題;亦有穿插幾幕較殊異的生命經歷:包含曾與智能障礙的手足間的爭執、與班上和校園裡的特殊教育學生的相處、克服從原本的內向、高度敏感的個性,勇於執行自由擁抱運動 (free hugs campaign),以及有人的父親白天是工地的監工,晚上換身裝扮則是幫別人問事的乩童,形成兼具嚴肅和趣味的調性的記憶群像。當一人在闡述著故事,台上的其他演員就像陪伴、同理他人的角色,凝聚出一股力量,提升自我揭露的勇氣。


Detour(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Detour(影響・新劇場提供/攝影黃煚哲)

然而,每一段敘事的最後幾乎都導向「正向」的結果,在妥協之後彷彿在跟觀眾說:「我們都很好」或者保持好的信念與堅持,在過程繞彎、行遠路後,最終會回到自己欲到達的目的地。在舞台上、戲外的溫馨俱有高度的渲染力,尤其台下坐著的若是青年參與者的親朋好友,的確傳達強烈共感;但反而劇中人物總是不需要過多的沉澱,倉促地整理好過去,毫無掙扎地迎向大人的時刻。然而青春的殘酷性並非如此理想,在戲外的現實裡,他們帶著青春、懷抱理想是往更光明的路途走,抑或等待他們的是更多的傷痛?難道在這段青澀期間不會想對僵化的體制教育、高壓的家長管制、充滿桎梏的社會規範等等令人煩躁的束縛做出強烈的控訴嗎?難道就在這群青少年梳理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就不能以一種孤獨、不安與厭世的態度來看待這醜陋的現實?或者主創者並非刻意要去深挖參與者脆弱、懼怕之面,只是這樣的「成長儀式」就只會變成心靈雞湯式的相互勉勵,氛圍感十足,卻缺少磨難空間的騰出與社會之間的連結,難以產生強烈共鳴。

總的而言,這九年來,影響・新劇團帶領一群高中生、大學生藉由劇場舉行成長儀式,不僅安排許多戲劇專業課程,更使青少年透過探索自我的方法,回望、檢驗、攤開、體察自身生活上的癥結與挫折,從過程不同個體間的陪伴、傾訴與聆聽相互的私密經驗,建立更深的連結,同時也重新構建他們對內在自我以及他人身體的認知,進而協商、對話、尋找故事的共通點,再創造新的敘事再現、分享的方式。當扮戲計畫即將邁入第十年,青少年劇場已然成為劇團成熟的專業領域,創作者透過藝術為這群青少年編織許多特別的回憶,在做戲的過程陪伴他們的生命歷程,至於將來的作品如何跳脫只是自身經驗的挖掘、串接式的分享,進而能夠融合他者的生命、社會脈絡、世界的關係等,或許更能拋出深刻的青春之題。

2023 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 青少年扮戲計畫《Detour》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23/08/11 19:0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
9月
05
2023
導演李銘宸偕風格涉的作品,一直隱隱然有近似的驅力,但相對小說家沉思歷史時間之墟,李銘宸的荒墟自《超級市場 Supermarket》(2022)起,更呈顯為一幅商品人為造物超載堆砌的圖景。2023年由其構想、編導,六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百葉》,延續視覺性的隱喻⋯⋯
9月
0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