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性書寫的戲劇化表現《女人是水做的》
10月
23
2020
女人是水做的(後線性遊走劇團提供/攝影陳彥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1次瀏覽
吳依屏(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一開始,即使你有所準備,還是會感到無所適從。空臺、沒有座位、不斷來回走動的演員、忽明忽暗的燈光、演員邀請觀眾即興參與表演的觸碰、破碎的文本等,這些顛覆傳統線性敘事及結構完整的細節,都讓觀眾坐立難安,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位置是否阻擋演員表演以及需快速移動不妨礙演出。這些看似令人不舒服的設計,恰恰就是《女人是水做的》希冀觀眾感同身受的:「做為女人,我感到很抱歉」。

後線性遊走劇團指出此劇用意為「從女性主義、女性主體出發的非傳統敘事性的劇場演出」。導演黎昱成及編劇王兆軒試圖檢討壓迫女性的父權結構,讓女人說話,讓故事發生。這齣戲十分大膽的切割結構、碎裂敘事,每個段落的情節都是破碎的,甚至連台詞話語都重複堆疊,有時極其詩意,有時又粗俗直接,身體器官部位被拆解討論訴諸話語。而這樣瑣碎,忽而隱喻如畫,忽而生猛鄙俗的戲劇語言,正如同女性,或者說陰性,在這世間給人的「觀點」一樣:上一秒還在黛玉葬花,下一秒就急著去搶周年慶特賣保養品。

然而,這齣戲要說的,卻不是愉快的明朗的女孩兒的笑語歡言,而是那許多從小到大無法訴說只有身為女性/他者才會經驗過的壓迫壓力羞辱騷擾。彷彿是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後現代劇場版的借屍還魂,「爸媽說腿要併攏」、「老師說女孩子要安靜文雅」.⋯⋯,導演藉由展現社會對於女性的諸多要求規矩,讓觀眾坐立難安的同時,卻也直面問題:「2020年的現在,還需要倡議女性主義嗎?」

雖未明說答案,然而整齣戲充斥著女性的生理身體被解構為片段的、被男性所凝視的、被父權結構所宰制規範的內容呈現。演員在場上將女性身體解剖開來,將那些不可說的,如月經、經血、奶頭等,透過類似於西蘇(Helene Cixous)所主張的「陰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在反叛出傳統線性的敘事中,試圖奪回女性對於身體各種部位的主導權。尤其是其中藉由投影,召喚出六位傑出女性藝術家的名字,而演員們分別訴說她們曾經的作品片段亦或個人主張。透過仿若召喚相同陰性的力量,舞台同時成為歷史上女性與現在舞台上演員們共情的陰性空間(feminine space)。在整齣表演中,陰性身體是唯一的關注焦點,而如何呈現,導演選擇的是大量的語言為主軸,輔以舞臺動作。身為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表演本身所欲呈現的女性於社會上被壓迫的情境並不陌生。然而,在整齣戲定調陰鬱的氛圍之中,或許更有趣的是去思考,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了2020,接下來又該如何呢?

《女人是水做的》

演出|後線性遊走劇團
時間|2020/10/16 19:00
地點|濕地venue 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最尋常的腳色關係;就此而言,觀眾是看不到的。原因很簡單,《女人是水做的》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觀眾的關係上。因此,一個演員面對的不是另一個演員,而是觀眾。即便她們之間有互動,也多半是全體在某個動作下(包括拿著擴音器和麥克風),向觀眾訴說女性困境⋯⋯(張又升)
10月
23
2020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