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員觀眾到形式內容的互動:《女人是水做的》的自我顛倒?
10月
23
2020
女人是水做的(後線性遊走劇團提供/攝影陳彥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6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20年度專案評論人)


初看這部作品,會以為台灣正值解嚴前後,社會氛圍即使躁動,整體而言仍屬保守,故需有人振臂疾呼,言人不敢言。於是,憤怒嘶吼、呻吟囈語,陽具陰莖、子宮陰道,衝耳撲面而來。但我們已經脫離那個時代一陣子了,有關戲劇作品也佔據了過去三十年的道路,怎麼到現在這些詞彙還瀰漫空中呢?顯然,女性的困境並未真正解決。

一開始,演員讓部分觀眾參與「何謂標準女性」的競賽,好比「曾經被要求刮腋毛的請往前一步」或「曾經被毛手毛腳的請往前三步」,觀演雙方就這麼間隔排列,先後向前,我們也一步步進入作品的世界。在長形地下室中,觀演雙方一同往返於左、中、右三個空間,參與「選邊站」的遊戲:以若干名詞和形容詞是陰性還是陽性為問答選項,淘汰者只能黯然向隅。此外,講述女人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時,演員也主動邀請觀眾踏著輕柔的舞步,一方面製造戀愛氣氛,另一方面也諷刺婚姻走到盡頭,丈夫什麼事都不管不做的沙文暴力。

除了觀演互動外,演員們的獨白也是主調。她們的敘述伴隨身體表現,動態皆大:由輕至重,從柔弱到暴走;有時低語,有時吶喊;穩定時讓人忘了她們的存在,激烈時觀眾必須在分散於不同位置的多個演員之間,擇一二走動欣賞。獨白內容直指女性所受之壓迫、壓抑和壓力的最終爆發,從約會性侵到校園家庭師長各種把人逼瘋的「我是為妳好」都有。

劇組充分利用了空間、服裝(因應情節所需,演員至少穿脫了三套衣服)和聲光效果(左、中、右三個空間都有投影螢幕和播音喇叭),內容也觸及當代議題,顯示其高度社會意識,尤其是對性別問題的敏銳。儘管如此,綜觀全作,仍有些令人同樣也想吶喊一番的地方。

最明顯的,就是個別演員之間幾乎全無互動。這麼說也許不盡然,畢竟她們不說話時,也有許多身體接觸的橋段,而其獨白聲音也在特定段落錄製後交疊播放,帶出「虐人絮語」的效果。不過,這裡指的「互動」,只是戲劇最尋常的腳色關係;就此而言,觀眾是看不到的。

原因很簡單,《女人是水做的》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觀眾的關係上。因此,一個演員面對的不是另一個演員,而是觀眾。即便她們之間有互動,也多半是全體在某個動作下(包括拿著擴音器和麥克風),向觀眾訴說女性困境;或者,當一位演員向觀眾展示其受壓迫的身體時,其他演員或屈身或擺手地加以烘托。這裡不存在故事性,就算有,也只是個別演員以話語傾吐,而不是演員之間的共演,因此沒有腳色問題(當然,像演員穿上婚紗漫步、說話以示走入婚姻等,都可算是廣義的表演)。

由於缺乏故事性──這往往必須將腳色關係嵌入一個相對連貫的時間中──整部作品與其說是戲劇,不如說是一個節目和一場展覽,幕或場之間的內在連結不清晰。演員們通常各自待在一個位置,供我們選擇走動觀看。若非觀眾當下所處時空必然是連貫的,否則真該給我們一台遙控器、一份選單,以便跳著欣賞不同主題、段落和分散在不同位置的演員。晚近部分的「沉浸式劇場」即設法擬造類似效果。

回到劇組名稱,難道上述表現手法就是「後線性」嗎?我們知道,所謂的「後」,並不是全盤反對或拒絕,而是針對前一階段(在此,即線性)的不足,加以點明、批判和改善;畢竟若真覺得前一階段徹底沒救了,另立新名稱就好。在傳統戲劇敘事多少是線性的情況下,這部作品可說跨出了戲劇範疇。這麼做是好是壞沒有定論,但劇組名稱畢竟有「劇團」二字──也許他們自有野心翻轉「劇團」或「劇場」的定義。

花篇幅提出這些疑問,是因為一部作品的形式或表現手法會影響內容和文本的意義。前文提到《女人是水做的》像一場「展覽」,這是就藝術形式而言。如果回到日常生活的經驗,我必須坦白同時也很父權和資本主義地說,這樣一部去除線性和戲劇敘事的作品,在演員分散各處,觀眾因而必須「遊走」(劇團名稱的另一元素)以便觀看的情況下,令人想到百貨公司剔透可人的櫃姐們──她們也分散不同櫃位,身處逛街血拚的消費者之中,付出符合男女美好想像和儀態標準的「身體─情緒勞動」,而這理應是此作要批判的。

這種非線性的形式(是的,我認為不只是「後」了),由於把傳統戲劇「生產」腳色和故事的(手)工業性質,轉換成「滿足」觀眾官能體驗的服務業性質,最終犧牲乃至顛倒了內容上原本難能可貴的性別批判。即便場上演員們用力表現女性的困境和不滿,但正因上述形式,演員代表的當代女性已淪為彼此孤立的個體:缺乏互動,無法團結,兀自徬徨與崩潰,無法創造出一個合作共抗暴力的整體性社群,所有不滿的發語詞幾乎都是「我」、「我」和「我」。

最後,這當然牽引出另一個問題: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演出中,創作者究竟是忽略了女性實際上是一體而非離散的,不去談論和承認起身自救的方案及可能,還是反而深刻描繪了當前女性的困境,也就是她們除了受到各種文本「內容」提到的顯性壓迫,更承擔了文本「形式」暗示的隱性壓迫,即彼此離散?對此,觀眾自有答案。

《女人是水做的》

演出|後線性遊走劇團
時間|2020/10/16 19:00
地點|濕地venue 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十分大膽的切割結構、碎裂敘事,每個段落的情節都是破碎的,甚至連台詞話語都重複堆疊,有時極其詩意,有時又粗俗直接,身體器官部位被拆解討論訴諸話語。而這樣瑣碎,忽而隱喻如畫,忽而生猛鄙俗的戲劇語言,正如同女性,或者說陰性⋯⋯(吳依屏)
10月
23
2020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