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你」、「我」、「他」——《群像》
5月
06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9次瀏覽

胡家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在疫情升溫,確診人數迅速累積的日子裡,也要將口罩戴好戴滿,堅定地踏進國家兩廳院,因為不想錯過這場在墨爾本藝穗節獲得五星評價的作品《群像》。起初看見這個作品即將登台的訊息,令我感到非常好奇,透過「遠距製作」由「台灣舞者」演繹出來的作品,效果會是如何?


敞開的大幕、台上與台下的一群人

大幕,並沒有關起。陸續進場的觀眾窸窸窣窣地說著:「舞者躺在上面耶!」。如水波動著的光影,照在50多位躺成一個圓圈形狀的舞者們身上,台上的安靜沈穩與台下形成對比,起初大家還不太好意思拿起手機拍照,直到有位座位在中前的女士大方地舉起手機並將節目資訊襯在一旁紀錄台上舞者後,彷彿將場內的某一個開關開啟,大夥兒紛紛拿起手機紀錄影像,各家廠牌手機一覽無遺。

不確定這樣的情境是否來自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安排:一個人的時候,人是渺小的;一群人的時候,人是強大的。捨去切割台上與台下的「大幕」,自觀眾踏進場內的第一步,從觀者的角度自動轉化為這群人當中的一份子。


「群」與「像」

在觀眾談話聲中,台上舞者緩緩抬起雙手,接著是一連有如多米諾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的動作串聯,柔軟的肢體賦予圓圈生命,默契十足的展現將我思緒帶入跌宕起伏的情緒,令人目不轉睛。不需要場館廣播提醒,台下觀眾漸漸安靜下來,演出正式開始。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人性論》一書中對於人性的解讀是指:人類有別與其他種族的本質特性,善源自於同情心,惡源自生存本能。史蒂芬妮將舞台塑造成一個微型社會,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時相互遷就,有時則相互對立,整部作品透過肢體的建構與解構以及大量的隊形重組,刻劃出人性的微妙與矛盾。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段落莫過於「倒帶」畫面出現時,由「舞蹈」和「倒帶」可以看出史蒂芬妮在編創思想上的獨創性,她以動畫概念將舞者不同人物個性、動作、情緒和諧呈現。


人群中的「你」、「我」、「他」

同一個舞台上,舞者有時是「我」、「我們」、「你」、「你們」、「他」、「他們」,在個人與多人之間經由不同角度剖析人性,回歸於史蒂芬妮想傳達的理念:每個人都應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也回應到我一開始的好奇:透過「遠距製作」由「台灣舞者」演繹出來的作品,效果會是如何?而這點也可以從參與作品的舞者形象中看出,有別於既定舞者形象中「高」、「瘦」、「美」,史蒂芬妮與排練指導劉奕伶選用的舞者更多的是十足的生命力及個人風格,透過這樣的舞者形象選擇使得作品與觀眾之間有著更近的距離,也因不同地區、不同生長背景的舞者,創造出作品在不同地域的獨特性。

我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群舞作品,尤其在多人隊形編排上應是排列組合中的「極致」,唯有感覺美中不足的是這部作品為凸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表情上無法看見任何情緒,而我認為表情同時代表著「人」的不同信號,當然我也無法把握此作品加上「表情」會有特別的助益,僅以此個人想法作為回饋,希望有機會欣賞史蒂芬妮更多的創作。

《群像》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
時間|2022/4/3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舞者們的呼吸,我感受到的正是現當代舞蹈技巧中意圖展現的自主,不論是個人或是群體的自主。於是,不若編舞上讓人直覺聯想的操控意象,《群像》中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反而就此展開更多層次的辯證。(李宗興)
5月
14
2022
當我們的身體像機器一樣舞動,我們和機器差在哪裡,我們又如何探知自己的心靈?那些突兀的、難以歸類的摩擦音,其實也在預示/指向人類及其創造物之間潛在的衝突與矛盾性。(林宗洧)
5月
06
2022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