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群體」及其界線:評介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5月
06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7次瀏覽

林宗洧(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群像》這部舞作,Stephanie Lake(史蒂芬妮・雷克)在澳遠距指導,由臺灣五十多位舞者進行演出,僅僅密集練習約三週的時間便成就這部作品,燈光設計與集體編舞非常動人,當然,仍然有舞蹈熟練度不足、音樂與身體律動間偶有小斷裂之問題,但對本舞作的影響微乎其微。

我認為,這部舞作不僅試圖探索個人與集體的互動關係,更重要的是,它將每個舞者置於一個既集體又個人的矛盾場域,這讓每位舞者在展現自己的身體時,也是在回應一種大時代之中不斷產生個人行動的可能性。其中一段反覆三次,不斷加速最後卻回不去的安排,便是指向了跳脫主流、跳脫大敘事(grand narration)的可能性。當然,另一方面,如同我們看見舞者立起,指揮著圍繞在其身邊的舞者(或者像女巫般使他們臣服),試圖維持群體的平衡——每一位站著的舞者,每一位被我們看見孤立出來的獨舞/雙人舞者,都是因其置於群體中才有意義,集體需要個人,而個人也逃不開集體。

另一方面,群體不僅是人的聚合。《群像》有意識的加入了「非人」的元素,那些舞者發出如鬣狗般的聲音,或者用氣音、拍打身體及地板表現出反人性的身體律動,當我們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時,我們是否也在跨越身而為人的界線?若我們反思納粹、戰爭等殘酷的非人道行為,那時康德所預設的人的「理性」是否還存在?而這會影響到我們作為「人的條件」嗎?存於我們生活世界的其他生物,又是如何不斷介入我們的生活呢?

不斷突兀的出現在背景音效的「機械式」音效,更加挑戰了「群體」的界線。Bruno Latour 曾經提出的聚合(assemblage)概念,尖銳地質問了我們是透過什麼樣的標準來區分「人」與「物質」(material),而他認為,人物關係的複雜性從《群像》中機械性完美的集體舞蹈呈現,當我們的身體像機器一樣舞動,我們和機器差在哪裡,我們又如何探知自己的心靈?那些突兀的、難以歸類的摩擦音,其實也在預示/指向人類及其創造物之間潛在的衝突與矛盾性。如此有秩序的編舞,加上無法被規訓、標準化的舞者身體,本舞作的張力便因此體現。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段落,反而是一連串爭吵、推擠後,從地上緩慢爬起的舞者,在微弱的燈光下獨舞的畫面。那時,背景播放著人群吵雜的聲音,那可能是社會運動的遊行、也可能是戰爭衝突,甚至我希望它是媽祖遶境的現場音效。這類的集體歡騰/創傷造就了一個個被推出群體的個體,而他們又是如此有力量的獨自站起。這時,我似乎看見了人的存在本身,便是這樣充滿著毫無理智的樂觀吧。

《群像》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
時間|2022/04/3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舞者們的呼吸,我感受到的正是現當代舞蹈技巧中意圖展現的自主,不論是個人或是群體的自主。於是,不若編舞上讓人直覺聯想的操控意象,《群像》中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反而就此展開更多層次的辯證。(李宗興)
5月
14
2022
一個人的時候,人是渺小的;一群人的時候,人是強大的。捨去切割台上與台下的「大幕」,自觀眾踏進場內的第一步,從觀者的角度自動轉化為這群人當中的一份子。(胡家宜 )
5月
06
2022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