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愛的記憶《島上的最後晚餐》
1月
05
2019
島上的最後晚餐(狂想劇場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5次瀏覽

劉祐誠(臺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研究生)


「不要恐懼記憶,因我相信愛的記憶總能比恨來的深刻悠久。」-《島上的最後晚餐》編劇沈琬婷

面對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我們該如何記憶?差事劇團《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刻意用演出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的方式,直接讓觀眾在長達三小時的演出時間,用身體記憶體制對人體的規訓所帶來的不適感。黑眼睛跨劇團《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則是在台北景美的國家人權博物館,實地讓觀眾體驗這些被政府聲稱的犯人們所實際受到的對待。《島上的最後晚餐》導演廖俊凱,也是受到同樣描述白色恐怖的《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一書啟發,決定與編劇沈琬婷一同製作與白色恐怖相關的作品,只是沈琬婷讓這個劇作的基調,走向另條道路。

的確,對於距今已超過六十年的1950年代,它還有待更多角度的討論,以破除這個時代的鬼影幢幢,甚至1950年代的戲劇史也不應以「反共抗俄劇」一筆帶過。《島上的最後晚餐》以母女三人(詹馥瑄飾母,女兒分別由范頤、瞿正柔飾演),替記憶退化的奶奶(黃采儀飾)尋找她在綠島曾經吃過一道最好吃的「Gu-Ni」過程,解開那個鮮少被家人述說過的曾祖母生平。

編劇在這齣戲裡,透過長者的記憶退化特質,把沉重的綠島生活記憶,縫補進這個平常的家庭生活。為了尋找祖母口中那個黃黃的,帶有臭臊(tshàu-tsho)味的料理,他們原本以為那是指日文的海膽(うに),後來在這個家準備搬遷前,家裡缺乏生活用品的情況下,他們重新回憶母親昔時的生活料理:牛肉罐頭煎蛋。原來牛肉罐頭煎蛋就是「Gu-Ni」的謎底,因為以前的台灣生活沒有食用牛肉習慣,所以當大家在吃這道料理前,都會紛紛的用台語詢問這是牛嗎(gû nih)。

或許是受到納豆劇場的場地影響,或是原本設計群有意朝這個方向前進,這齣戲只透過一個大量舊式日曆紙拼貼而成的客廳,推展劇情的發生。誠然,創作群是受到白色恐怖的各種真實案例發想這部劇作,白色恐怖應該是這齣戲的基底,但是,他們真正想說的應該是在這個家庭裡,每個女人因為愛著對方,所以經常用欺騙、試圖隱忍的方式,讓這個家繼續維持和平。祖母利用記憶衰退,讓小女兒誤認為他自己的媽媽;為了順利得到祖母的簽章,以便販賣祖厝的其他人,也順勢請小女兒假扮成自己的曾祖母安撫祖母情緒。當觀眾不斷的接收善意的謊言一再被戳破後,最終吃到Gu-Ni牛肉罐頭炒蛋的祖母,不斷的懊惱如果母親也能吃到這個味道,也許就不會去自殺了,此時趕緊前來安撫的小女兒,原本大家以為又是另個善意的安慰,結果卻是祖母與附身的曾祖母,兩人的真實深情對話。

縱使是不複雜的故事情節,並非每個劇組都能詮釋相同的溫暖感受,舞台表現除了有賴於各個設計群的構思外,也需要依靠演員的演員技巧。只是演員們有時候為了堆疊情緒的高漲,或是為了表現人物的緊張或諸多情緒,導致台詞咬字不甚清楚。導演大量運用台語語言,對於飾演兩位女兒的演員應該相當吃力,甚至經常因為發音的關係出現卡詞情形。這個看似明顯缺點的問題,卻相當寫實的反映目前台灣的家庭真實狀況,年輕人需要講著不流利的台語,面對自己最愛的親人,還是亟力地想用長輩習慣的語言與長者進行溝通,如果無法用口說語言表達,則是用其他身體語言強化想表達的意思。從這些細微的演員表現,彷彿又重新回到這齣劇作製作的出發點:面對真實發生過、已經出現許多斷代的百年台灣,該如何回望台灣歷史。

白色恐怖期間,有很多被牽連的政治犯在獄中生下自己的小孩,例如真實歷史裡的中共黨員張志忠的妻子季澐於生下楊楊,楊楊最後長大成人還是自殺。這齣戲裡的祖母,則是堅強的活下來,並勇敢地跟兒孫們討論這段歷史,這些歷史斷然不能被現代的台灣人忘記,反而需要更多種向度的藝術創作讓人們記得。

《島上的最後晚餐》

演出|狂想劇場
時間|2018/12/28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