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我們不是我們《走光的身體》
5月
09
2024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2次瀏覽

文 許東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生)

「生」為一位漢人觀眾,本然地依循原住民的演出必然是「原住民的」,並將「非漢即原」的霸權思維奉為圭臬。然而碎片式的編舞結構、信手捻來的原住民踏步、非邏輯性的話語內容,以及因應「表演」所產生的僵硬笑容,迫使筆者省思上述的必然關係,為何眼前所見皆是「原住民的」。下述的舞作分析/詮釋極力避免地使用「原住民」三個字以防觀看陷入本質主義,然而這種逃逸在在顯示所謂的原住民舞蹈根源於漢人的語境下,所有避免將顯徒勞且自負。因此,筆者必須跟隨Wantan·Tusi的編排,重新思索何謂「原住民」。

舞作結構採取斷章式的形式,面對顯擺的節目流程表,不按牌理出牌,衝撞既有的時間秩序,在相無關聯的時序空間展露原住民的身體。動作語彙以「踏步」為核心,一開始顯而易見的原住民踏步經過主持人連珠砲地宣讀原住民具有的特色元素,變得曖昧不明,獨立的形容詞被揉合成團狀式的話語內容擲向觀眾,動搖觀眾對「原住民」的既定認知;隨後,通過卡農的編舞手法,動作由一位舞者發帶領,其餘舞者則負責模仿跟隨,一連串複製下導致所有人成為「一個」人,使「原住民踏步」變得扁平且公版化;最後,在「大會舞」階段,踏步仍保持公版形式,不同的是舞者以脫隊的形式打破集體運行的窠臼,同時破除歌曲〈我們都是一家人〉中歌詞「我都都是一家人」的我們並不是一家人,而僅是字裡行間的一家人。這種踏步從最初不容置疑的「原住民踏步」,轉變成被歷史壓縮的扁平舞步,最終成為想像共同體下的一組動作。踏步不再服務於身體或自我,而是服務於他者。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舞者在演前宣導中捨棄直接的溝通,改以對嘴形式暗示話語權的不在場,多國語言的穿插明示多元文化的願景以熔爐般的姿態顯現,語言失去自身的主體性成為全球化的祭品。反視當代原住民舞蹈的處境,正如全球化語言一般,脫離其原生場域被迫進入公共交流系統,所謂原住民舞蹈成為漢人語境宰制的「原住民舞蹈」,成為可辨識且有範型的「符號」。另外,編舞者以斷章式的編舞結構挑撥觀眾的解碼之眼,輔以大量且特定的原住民舞蹈符碼促使舞者的臉部表情由面無表情,轉為露齒微笑,真誠與虛假不再是演出的核心,而是故意地成為原住民,以滿足付費觀眾的期待。

終章,夾在簡陋椎體裡的舞者和觀眾席之間的是不斷踩踏的走光身體,即便三點不露,身體失去獨特的肉身性,成為一覽無遺的識讀代幣。蟄伏於椎體裡的舞者安然地嚼食先前備好的食物,凝視著椎體之外的機械身軀,思忖著舞蹈是否是一個身份的陷阱。隨著群舞者停滯不前,身體不再勞動於劇場,漸漸昏暗的燈光為舞者穿上不存在的衣裳,坐在觀眾席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闔起無上的權利之眼,給予走光的身體一絲的喘息空間。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作為一位觀眾,第一次希望自己看不見,每分每秒的凝視,我總不由自主地為舞者套上鮮艷的新衣,因為她/他們的身體走光了。

《走光的身體》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4/04/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舞作末尾,幾位舞者像是展演般地輪番講述一則則傳說故事,根據人物、情節和寓意的判斷,明顯經過不同程度的編造,但所謂的口述傳統也就在不同舞者的創作下,重新實踐了「口傳」與「編造」的過程。
8月
21
2023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