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差的光隙《走光的身體》
4月
30
2024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3次瀏覽

文 吳思鋒(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說到走光還真是引人遐想,但創作者哪會隨便讓你「看」,七點半還沒到,只見一名舞者輕盈地屈躺入掛滿世界國旗的裸竹棚屋,大字睡姿。對一下入口處和舞台底部貼的節目流程,這時應為「來賓入場」,喔,原來觀眾才是被看的對象。這樣的破題法很快讓我們意識到觀看的本身常常很政治,就像眼前這座棚屋所象徵的博覽會,總是以陳列異族作為帝國宣傳與殖民優越的一部分,從巴黎萬國博覽會的人種展示到日英博覽會的福爾摩沙土著村,無一不在重覆同一邏輯。

可是難道二戰結束,人種展示也就隨之止息了嗎?瓦旦則把時間延長,告訴我們當然沒有;戰後的山地歌舞改良、山胞觀光,一點一滴侵蝕祭儀與歌舞,原住民族被迫拉入強大的暴力現代性洪流,說真的,還有哪裡比國家戲劇院更適合上演這部作品嗎?同時,它的批判是雙向的,1994年原舞者以《矮人的叮嚀》登上國家戲劇院,廣被認可為一里程碑,原舞者也將「劇院」視為抵拒觀光樂舞的文化場域,並以「文化展演」與之區分開來。但據展示的邏輯,兩者不過一體兩面,回溯TAI的創作路徑,亦一直蘊含此類內部批判的動力,試圖揮別展示的陷阱,另覓前進的語彙。

我推想,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所以TAI的舞者在舞作中常常以彎折的身體意象示人,又以其迸發一個又一個將內在經驗外展的身體動作,設若我們翻閱帝國採集的寫真帖,無論何一番社、部落、族群的原住民,皆以直立之姿被攝,總是包含正面、側面、背面,美其名為嚴謹、科學的調查,實則服務文明與野蠻、殖民與被殖民的二元對立。但人愈是被採集得愈「完整」,所謂的「真實」便愈發露出破綻。也可以說,《走光的身體》就是以破綻反破綻,從一開始就玩得很開,像是主持人拿的麥克風是竹筒、多聲道對嘴主持,到一片沉默的長官致詞。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Ken Wang)

那片看起來多餘、不起眼的反光紙,也是其中一個讓真實露出破綻的關鍵物件, 且見開場前即屈躺的舞者持著反光紙,彷彿與它共舞,舞者的前胸、骨骼於隨動作而晃動的反光視覺中隱隱可現,就像我們不能只對可見的殖民者說,也要對自己說。之於被殖民者,難受的莫過於不得不從最親密的身體,挑出受到殖民體制內化所逐漸改造、長時間潛抑的內在性傷痛。與劇場燈光交錯的紙面反光,讓我們通過光的反射及局部軀體的影,幽幽晃晃地瞥見身體像的暗面。愈親密,愈傷痛。

到了「摸彩時間」,主持人一樣對嘴,我本來都把票券拿出來等待中獎了,結果第一位得主是司令台,第二位得主是神話,又被擺了一道。接下來的「竹竿舞」與「大會舞」,有時改寫歌詞,有時把歌拿掉獨留動作,連棚屋被拆除後一一分離的竹子,都用來當打擊樂器,以變換多樣形式與手法作為文化策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換句話說,與其說此作在「表現」,倒不如它在表現「剝除」。這才意識到,除了舞者唱的以外,整場的聲音設計多數時候瀰漫一股重壓的質地,不到多激烈的程度,但正由於它持續在場,慢慢地會讓人有「什麼還隱藏在背後」的感覺。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也就是說,當舞者們通過層層語言、身體的(反)技術,笑中帶傷地揭開一層層幽微傷痛記憶所露出的「隱藏在背後的那個什麼」,尤其當瓦旦這一次選擇不直接深入神話,而是試圖建構一個神話消逝之後的現實時空時,使人發現在原住民族和我們之間,仍然存在視差。那麼此作也在同等要求我們,必須以剝除而非獵奇的眼光,從不共感重新調校視差。只是,它也沒說的是,剝除以後的連結可能是什麼?

《走光的身體》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4/04/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舞作末尾,幾位舞者像是展演般地輪番講述一則則傳說故事,根據人物、情節和寓意的判斷,明顯經過不同程度的編造,但所謂的口述傳統也就在不同舞者的創作下,重新實踐了「口傳」與「編造」的過程。
8月
21
2023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