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原住民那樣跳舞:《走光的身體》
8月
21
2023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98次瀏覽

文 徐國明(專案評論人)

綜觀TAI身體劇場的全新製作《走光的身體》(2023),其實是一齣竭力發散問題意識和批判觀點的舞蹈作品,直搗東方主義(Orientalism)最為關鍵的「凝視」(gaze)命題,從中展現、論辯「誰在『觀看』誰以及如何觀看」【1】的原住民族觀光身體。多年投注傳統樂舞領域的瓦旦・督喜(Watan Tusi),也在前導宣傳影片裡提及編舞創作時的思考,「在台上唱跳大家覺得是傳統歌舞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表達什麼?我到底要不要用原住民三個字?如果我沒辦法用的話,我可以怎麼表達?」【2】顯然,長久以來在殖民主義的治理技術下,面對觀看慾望的視覺政體,大量「傳統樂舞」的產製已然脫離了部落在地文化脈絡,而這個文化統治過程或許就是《走光的身體》念茲在茲的省思課題。 

事實上,這齣舞作在進場之前,早已在入口側邊張貼一幅活動流程的紅色壁報,依序排定觀眾進場、長官致詞與舞碼曲目,像是阿美仙鳳、太魯閣之戀、故鄉普悠瑪等,最後以大會舞作結,這是當前不少原住民族觀光活動規劃的節目模組,諷刺意味濃厚。然而,初初走進劇場空間,卻是不如預期般地歡鬧喧騰,在闐黑的環境中,觀眾座席整齊排列為四方正形,圍圈出平面表演舞台,燈光投射正中竹竿搭建的棚架,架上隨意披掛一串延長不絕的萬國旗幟。接著,舞作開場,一位舞者雙手展開具有鏡面效果的透明反光紙張,穿梭棚架律動身姿,隱隱戲仿(parody)殖民時期萬國博覽會的展示政治,浮凸原住民族逐步他者化的再現脈絡【3】,頓時整座劇場彷彿具有全景敞視的寓意――凝視、監控與規訓。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其後,不時有舞者手持麥克風串場其中,套用殖民權力的話語修辭,意氣激昂地宣告觀眾蒞臨「TAI文化歌舞團」,雖是呼應一開始設定的觀光型態,卻也加深他者意象的基礎。但值得留意的,那面幾乎貫穿整齣舞作的反光紙張,不只是平凡無奇的舞蹈道具,更是深刻蘊含「鏡像」(mirror)的辯證向度,這種兼具透明且反光的材質,讓觀眾的視線得以穿透直視舞者的身體,而舞者通過反光的鏡像同樣也能映照自己,只不過鏡像中的自我是一種幻象,並非真實。當舞者們置身在高度觀光化的表演舞台,面對四周觀眾的凝視,紙不離身的舞蹈動作,彷如只能藉由反光紙張的鏡中幻象來尋求、認同自我。 

舞作末尾,幾位舞者像是展演般地輪番講述一則則傳說故事,根據人物、情節和寓意的判斷,明顯經過不同程度的編造,但所謂的口述傳統也就在不同舞者的創作下,重新實踐了「口傳」與「編造」的過程。或許,這不也是《走光的身體》在批判反思之外,隱隱透顯的抵抗精神?縱使原住民族的展示政治大多歷經了去脈絡化的過程,但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其實是一體兩面的【4】,如何在往返於當前困境和傳統文化之間,找到銜接過去的可能性,應該是《走光的身體》的未竟之業。 


註解

1、周蕾,〈第一章 看現代中國──如何建立一個種族觀眾的理論〉,《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台北:麥田出版,1995.11),頁21。 
2、TAI身體劇場,〈TAI身體劇場年度新製《走光的身體》〉(影片)(2023.07.08)。 
3、胡家瑜,〈博覽會與台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2期(2004.06),頁7-8。 
4、Bauman, Richard and Briggs, Charles. 1990. “Poetics and Performance a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74-75.  

《走光的身體》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3/08/13 19:00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6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