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原住民那樣跳舞:《走光的身體》
8月
21
2023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3次瀏覽

文 徐國明(專案評論人)

綜觀TAI身體劇場的全新製作《走光的身體》(2023),其實是一齣竭力發散問題意識和批判觀點的舞蹈作品,直搗東方主義(Orientalism)最為關鍵的「凝視」(gaze)命題,從中展現、論辯「誰在『觀看』誰以及如何觀看」【1】的原住民族觀光身體。多年投注傳統樂舞領域的瓦旦・督喜(Watan Tusi),也在前導宣傳影片裡提及編舞創作時的思考,「在台上唱跳大家覺得是傳統歌舞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表達什麼?我到底要不要用原住民三個字?如果我沒辦法用的話,我可以怎麼表達?」【2】顯然,長久以來在殖民主義的治理技術下,面對觀看慾望的視覺政體,大量「傳統樂舞」的產製已然脫離了部落在地文化脈絡,而這個文化統治過程或許就是《走光的身體》念茲在茲的省思課題。 

事實上,這齣舞作在進場之前,早已在入口側邊張貼一幅活動流程的紅色壁報,依序排定觀眾進場、長官致詞與舞碼曲目,像是阿美仙鳳、太魯閣之戀、故鄉普悠瑪等,最後以大會舞作結,這是當前不少原住民族觀光活動規劃的節目模組,諷刺意味濃厚。然而,初初走進劇場空間,卻是不如預期般地歡鬧喧騰,在闐黑的環境中,觀眾座席整齊排列為四方正形,圍圈出平面表演舞台,燈光投射正中竹竿搭建的棚架,架上隨意披掛一串延長不絕的萬國旗幟。接著,舞作開場,一位舞者雙手展開具有鏡面效果的透明反光紙張,穿梭棚架律動身姿,隱隱戲仿(parody)殖民時期萬國博覽會的展示政治,浮凸原住民族逐步他者化的再現脈絡【3】,頓時整座劇場彷彿具有全景敞視的寓意――凝視、監控與規訓。 


走光的身體(TAI身體劇場提供/攝影林靜怡)

其後,不時有舞者手持麥克風串場其中,套用殖民權力的話語修辭,意氣激昂地宣告觀眾蒞臨「TAI文化歌舞團」,雖是呼應一開始設定的觀光型態,卻也加深他者意象的基礎。但值得留意的,那面幾乎貫穿整齣舞作的反光紙張,不只是平凡無奇的舞蹈道具,更是深刻蘊含「鏡像」(mirror)的辯證向度,這種兼具透明且反光的材質,讓觀眾的視線得以穿透直視舞者的身體,而舞者通過反光的鏡像同樣也能映照自己,只不過鏡像中的自我是一種幻象,並非真實。當舞者們置身在高度觀光化的表演舞台,面對四周觀眾的凝視,紙不離身的舞蹈動作,彷如只能藉由反光紙張的鏡中幻象來尋求、認同自我。 

舞作末尾,幾位舞者像是展演般地輪番講述一則則傳說故事,根據人物、情節和寓意的判斷,明顯經過不同程度的編造,但所謂的口述傳統也就在不同舞者的創作下,重新實踐了「口傳」與「編造」的過程。或許,這不也是《走光的身體》在批判反思之外,隱隱透顯的抵抗精神?縱使原住民族的展示政治大多歷經了去脈絡化的過程,但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其實是一體兩面的【4】,如何在往返於當前困境和傳統文化之間,找到銜接過去的可能性,應該是《走光的身體》的未竟之業。 


註解

1、周蕾,〈第一章 看現代中國──如何建立一個種族觀眾的理論〉,《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 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台北:麥田出版,1995.11),頁21。 
2、TAI身體劇場,〈TAI身體劇場年度新製《走光的身體》〉(影片)(2023.07.08)。 
3、胡家瑜,〈博覽會與台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考古人類學刊》62期(2004.06),頁7-8。 
4、Bauman, Richard and Briggs, Charles. 1990. “Poetics and Performance as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74-75.  

《走光的身體》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23/08/13 19:00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6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著裡,《卡門》所著重刻畫的還有另一位男性名為荷塞,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述說他如何身處道德與情感的誘惑當中猶疑與走火入魔,最終在極其糟糕的情境下謀殺了卡門,抹滅掉了一位熱愛自由且敢愛敢恨的吉普賽女性。
10月
02
2023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
9月
28
2023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
對他來說,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檔案發展正是侵毀剛果真正歷史的元兇,不僅使不擅文字的祖先被奪去聲音,更讓短短兩百年的檔案成為一種極其有限且難以信任的材料。
9月
06
2023
這個人類四處爬的作品不含扮裝(role play),不含戀物(fetishism),不含物化調教(discipline,如BDSM犬奴或狗狗),不含政治宣言。他們是高度概念化的「人」,一群集體意識。
9月
06
2023
如何重看一部作品如《親愛的》在此時此刻重製?其中所透顯的舞蹈身體、關係與劇場調度形式,除可溯回理解創作者作品系譜,又給出什麼持存的思考?
9月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