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之見與寂寞之愛《Solo Date》
2月
07
2017
Solo Date(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88次瀏覽
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台南人劇團《Solo Date》劇情鋪陳,表面上似乎是關於一個尋找失去摯愛的男人的故事,但觀賞的過程中,卻讓筆者感到似乎那男人所尋找的不僅是他者,也同時是他自身。

透過影像拼接的故事,在時空交錯間讓觀者體會情感的來龍去脈,也呈顯出時間並非線性的延展,而往往是在回憶隨時介入現實的交錯中,人才真切的體驗到時間與其自身的關係。就好像情人無預期的死亡,讓男人深刻地體驗了屬於他倆的時光,在透過回憶將過往的片段招喚至當下的行動中,男人體驗了他與情人過往的生活與情感,其強度與深度甚至遠遠多過於他們倆真正在一起的時刻。似乎情人的死亡成為一個反轉的關鍵點,將過去與現在疊合;而處於現在卻尋找過去的男人,在回憶情人的同時重新「看見」自己。這樣的「觀看」並不同於肉眼往外所見的風景,而是看向自身內部的提問。而此劇所精心布置的「閉上眼睛才看得到」的觀落陰,是否也暗示著男人所欲「觀」的情人,及其脫離現世而將去往的他方,亦是男人對於自身陌異的探問?

情人的死亡這一偶然性所引發的劇烈情感,使得男人與情人、現在與過去、現實與他方彷若相互映照的镜像般彼此疊合相互影響。男人始終被困在這彼此映照相互擾亂的情境裡,就如同劇中的他被透明的框架所侷限一般。即便他得以透過網路與外界產生聯繫,但這些來來去去的虛擬情境,卻宛若幽靈一般飄忽,彷若他起心動念的獨白。他究竟交往了誰?在這些看似來往無礙的虛擬網絡中,始終存在的卻只有他一人,尋找情人的強烈渴望,弔詭地越發凸顯了他的寂寞。這封閉在自身中的男人,有著一雙看向他人的眼睛,帶著對於情人的想像,塑造自己所慾望的對方。就彷彿在戀愛當中,人們所愛的往往不是對方,而是自己所想像出來的理想對象。人們與自己想像的對象言語,而感到對方無法理解自身;而對方也總是聽不到自己想要聽的話,就如同他也在渴望被理解的做挫折中,獨自寂寞。

《Solo Date》演出了一個當代的愛的主題,呈顯在愛情中的人與人,往往如同兩個封閉的單子,共同生活卻各自寂寞。每個困在框架中的單子都如同劇中被困在框架中的男人,活在自身和他人所製造的想像中,拼湊著各自想望的真實。隨著劇情顯現的每個影像,各自述說著男人內心的渴望,在他不斷消逝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事件被遺落。而他所能捕捉的回憶殘片所拼湊而出的,僅只是他所能接受的真實,以及他所慾望抓住的事件殘影。男人所愛的,究竟是自己還是他人?這個不會有答案的提問,彷若男人對於情人無盡的懸念,將感受緊縛於觀眾的內心。

《Solo Date》以一條追尋已然逝去的摯愛之線索,牽引出當代人的寂寞。以欲望看清愛的動機,呈顯出只有盲目才得以看見的愛。

《Solo Date》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1/14 14: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摯愛的消逝,讓我們見到愛的珍貴,我們與人工智慧的最大差別,可能就是那份專屬於人類擁有的愛人能力,也因為有這個「愛」,人類才能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劉祐誠)
1月
13
2017
戲之所以好看觸動人心,說到底,也是因為這戲最終探討的,還是人性最根本的核心問題,愛與被愛、分離、想要而不得的心情,科技藝術看似冰冷無情,然而能觸動人心的作品,依舊處理的是人性。 (張懿文)
10月
06
2016
短暫的一小時演出時間,多媒體科技的靈活巧思、情感本質的潺潺流轉是頗具厚度的,卻往往在被打動的片刻一閃即逝;彷若許多問題從盒子裡被揭開、跑出,卻未更深入地挖掘議題。甚至情節的推演過程,過度地歸咎於「愛」而遺失掉其他情感,導致敘事過於淺薄。(吳岳霖)
10月
03
2016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