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青春、熱血的京劇盛宴,之後呢?《水滸108II-忠義堂》
5月
07
2018
水滸108II—忠義堂(台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6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關於《水滸108II-忠義堂》的整體評價,吳岳霖在〈宋江的選擇──《水滸108II─忠義堂》重演「如何」與「為何」〉一篇評論中已能清楚地道盡筆者內心對此劇的看法,諸如此劇之情節破碎,又或是「京劇」、「搖滾」之間的穿插需再斟酌、商榷等等。然而,我更贊同的是「《水滸108II─忠義堂》與其說是《水滸傳》故事,不如認為是場「水滸英雄武鬥大會」──劇情與小說文字僅為外殼,內裡皆是表演與形式的選擇與發揮。」【1】觀看此劇,劇中化用許多經典京、崑折子,諸如《夜奔》、《蜈蚣嶺》又或是《扈家莊》等等,都是唱、作兼擅的演出片段。進一步來說,筆者甚至認為《水滸108II-忠義堂》更像是一臺包裝在「流行文化」內的「傳統戲」,讓這群長期浸淫在傳統文化的青年,得以用屬於這一世代青年們的敘事口吻,對觀眾們說出他們對「流行」與「傳統」的看法,展現長久以來的學習成果。

筆者未曾觀賞《水滸108II-忠義堂》之首演,不過,就吳岳霖之評論所言,吳興國於今年將此劇重新搬演,並選擇臺灣青年戲曲演員合作演出,除了讓臺灣觀眾們看見了臺灣長期以來對戲曲演員培育的成果外,更看見了青年演員在相對而言市場較小的臺灣找尋出路、突破重圍的韌性。一臺《水滸108II-忠義堂》,好漢來自四面八方,除了長期在當代傳奇演出的演員外,亦從國光劇團借調了許多青年演員。看見舞臺上演員們各個能打、能唱,無論是鷂子翻、掃堂腿、打旋子、前後翻、耍雙棍、雙刀等等,每一位演員幾乎都能到位、穩定地完成這些極需技巧、功底的身段。做為一位著重於欣賞「表演」的戲迷,無不感到喜悅。雖然如此,但,讓我們數數這舞臺上的青年演員,究竟含括有那些行當呢?武生、武丑、花臉、武旦、花旦……那麼小生呢?老生呢?甚至是青衣呢?

一臺《水滸108II-忠義堂》讓我們看見了一群臺灣青年戲曲演員的努力與成果,但,也在這舞臺上看見京劇的「腳色行當」在傳承是仍存在著缺乏的。特別是老生與小生的傳承,明顯的比起旦腳、丑腳、武生等行當來得缺乏。以劇中的「小李廣」花榮來說,先是由楊瑞宇(習武旦)擔任,後則由李家德飾演,不過就設定來說,花榮應為小生應工較為合適。雖然楊瑞宇曾習小生,但其嗓子條件,以及後學習武旦對於身體的掌握影響,對於詮釋花榮仍有著一段距離;李家德所習為武生,雖身段俐落,但嗓音條件上仍稍嫌不足。除此之外,全劇能夠表現旦腳風采的黃若琳表現空間亦不足,除了踩蹻外,幾乎沒有任何唱腔及重要的表演安排,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事實上,京劇新生代的腳色行當缺乏並不是今日才被反映出來,更不僅止於當代傳奇劇場存在這樣的問題。在臺灣,京劇團有國光劇團、臺灣新劇團、臺灣京崑劇團,各團顯然在風格與美學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不過,就臺灣的京劇發展而言,在小生、老生二行當(甚至老旦亦是)培養上的明顯缺乏是具有共性的。會有如此發展狀況,大概有幾個不同的原因,一是各團作品在挑選上有一定的共向,美學追求又同時造成影響,如國光早期多以女性敘事為主,自然團內的生行,又特別是年輕演員在發展上會稍受侷限,不過國光劇團對小生的磨練近年已有成績,但老生卻仍無接棒的新生代。二則是必須回溯到戲曲學院的教育問題,在這兩行當的教育上是否有足夠的師資、資源?不論小生、老生,近年來有許多的青年演員仍必須至對岸,或是邀請對岸師資來臺教導,這已經是臺灣京劇在傳承上無可迴避的問題。最現實的問題是,這些行當在臺灣的創作環境下並不容易生存,然而,一個作品中到底需要多少小生?多少老生或老旦呢?

一臺水滸英雄,看見了臺灣京劇的成績,卻也發現了傳承上的斷層。就當代的戲曲發展來說,臺灣與中國大陸朝向的是兩個不同的人才培育、美學經營方式,但是,回過頭思考科班教育的問題,做為青年戲曲人才培育的戲曲學院應該如何面對,甚至解決此刻當下的狀況呢?當上一個世代諸如吳興國、唐文華、曹復永等著名演員開始慢慢凋零,然而新的世代會有誰傳承這些衣缽?接下這重要的一棒呢?又或許,臺灣的京劇發展會走向一個什麼樣特別的局面?我在這場熱血的「水滸英雄武鬥大會」看見了新的生命力,卻也從某一部分的逐漸凋零嗅聞到一抹淡淡的哀傷。

註釋

1、吳岳霖,〈宋江的選擇──《水滸108II─忠義堂》重演「如何」與「為何」〉,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臺」(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9283,瀏覽日期:2018.4.30)。

《水滸108II-忠義堂》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8/04/2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陳錫煌掌中劇團致力於古典戲齣的傳承,所培育的青年演師與樂師組成漸形完整,前、後場演出表現亦可圈可點,唯若能於團員穩定的基礎上,增添主演唱曲功力的提升,則於傳統布袋戲的完整度來說,更是無懈可擊!
2月
20
2025
再現是傳承的第一步,重塑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修正與添加,劇情的重塑可以去蕪存菁,而演員的詮釋與重塑則賦予角色擁有不同生命,《馬賢伏龍》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創團戲系列作品,重新再演是保留也是傳承,但也期待看到更進一步地進行經典的重塑
2月
09
2025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