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勝過內容的運動劇場《1:0》
6月
13
2013
1:0(動見体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8次瀏覽
薛西(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動見体劇團自2009年開始發展運動劇場,陸續創作出《戰》首部曲與二部曲,這次在華山上演的《1:0》即是前述兩部作品的融合,也是動見体帶出去國際巡演的版本,還有,也是我唯一看過的版本。但即使到了這一版本才進劇場觀賞,但我對這一系列文宣,演員扮成運動員的視覺形象,早已存有深刻印象,就這一點而言,也可以稱得上宣傳的成功罷。

就實踐成果來說,《1:0》通過「運動」的劇場化實驗出兩個面向;一是融入體育動作(桌球、游泳、籃球、棒球等)的肢體美學,二是「人生如競技」的比喻涵意。只是,雖說此一系列自2009年即有《戰》首部曲問世,數年後的《1:0》仍像是處於實驗中的未成品,尤其在打桌球的場景之前,前述提及的兩個面向並沒有融合得很好,多半各自分離。

職場、愛情與運動競技互相比擬,在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可見,但透過劇場化手法呈現出來,顯然又有另一番趣味。無論是導演刻意放慢演員動作(譬如投擲棒球時的轉臂),同時調度燈光注射形成的寫意肢體;抑或藉由桌球、籃球等體育動作加強角色追求成功、遭遇挫折時的心理狀態,都可看出創作者在運動劇場的思考與著力。但它終究仍有不少未竟之處,包括戲裡的成功或失敗,並沒有脫離主流價值觀的籠罩,或說,關於職場人生或愛情,創作者似乎並沒有提出不同觀點的意圖,成功者依舊是為公司汲汲賣命的人,不斷fight再fight。加上我在前段提出的,由於從運動出發的肢體美學操作尚未找到順暢的結合,讓這部作品還像是個實驗中的未成品,內容(語言文本的涵意)亦相對貧弱,結果就是在形式上找到了注入運動肢體的新意,創作者亦的確指出了一種寫意風格文本的可能,但就目前為止,仍是形式勝過內容的作品。

總之,究竟在運動肢體以及日常戲劇動作之間,如何找到順暢互通的組合方式(畢竟不可能做甚麼動作都用揮棒或打拳代替),是《1:0》直接面臨的難題,也是未見交融的缺失,縱使演員整體表現平均,仍掩飾不了形式與內容無法諧和的瑕疵。

另外便是,創作者《1:0》無法解決烏梅酒廠帶給作品的空間難題,過於空曠的現場明顯扁平化了《1:0》的空間調度。然而我們別忘了,「運動」與「空間」向來十分有關,譬如棒球賽中打擊者轟出全壘打時,觀眾視線乃隨著球的飛行延展,體驗到球場的廣闊;籃球場上的三秒禁區,雙方球員爭奪籃板球時讓觀眾親感貼身肉搏般的空間爭奪等等,皆可證見兩者之間的親密互涉。而此作意圖追尋一種運動劇場的可能之時,也必然包括「空間」之向度,但從表現而論,仍僅限縮於較封閉的劇場空間運用。

《1:0》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3/06/6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東3館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