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們的集體冒險故事《夢之島》
10月
05
2011
夢之島(劉人豪 攝,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2次瀏覽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1/09/30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字 謝東寧

劇場在今天,如果還沒有被其他日新月異的媒體取代,那就是劇場最珍貴的集體人工性,與永遠無法重複的當下性。劇場給予我們血肉之軀,一個最接近真實的剎那。看完《夢之島》的演出,心中竟然冒出這跟劇情,或許有關無關的念頭。

這是一個既大膽又有趣的工作方式,美國導演John Maloney用「觀點」(view point)工作坊,與一群陌生的演員發展劇本,然後再將這些每個人的發展,串連成一個演出。說大膽是因為,這個從零開始的集體發展,比早期導演賴聲川先有清楚概念,然後在支架上填血肉的集體發展不同,前者更為費時冒險。說有趣是因為,這個演出雖然以「夢」之名,但卻奇妙呈現出,一個更自然人性的真實。

十名大部分都有相當劇場經驗的演員,在充滿窗戶意象的舞台,穿越一個又一個的夢,而且都依照夢中世界的邏輯進行故事,斷裂、荒謬、變形、跳躍……。根據佛洛伊德的解釋,這些都是人們的潛意識,尤其導演刻意讓演員跟角色保持距離,讓這些紛飛的符號,保有其流動輻射的意義,也似乎在串連一個,屬於這些演員朦朧浮動的集體故事。

所以儘管文宣上寫的,是關於一個即將結婚女子的焦慮之夢,如搭飛機、無字圖書館、拍電影、餐廳用餐、父親外遇、沒有欄杆的橋……等橋段,但這故事似乎只是表面;事實上導演更想呈現的,應該是回到這群劇場演員的生命,關於他們的故事:工作競爭、自我實現、家庭回憶、生涯(未來)飛行、感情生活、死亡恐懼……。

用這個角度來觀察,這個集體發展演出便展現:將每位演員的觀點帶入作品,角色由演員創造,及有更深刻發展連結、演員主動參與創作──這個劇場美麗烏托邦。

可惜這個演出尚未到位,演員們的表演風格尚未統一,似乎還沒完全梳理出屬於這齣戲特別的形式──扮演性與真實性快速斷裂的拿捏。而導演對戲的發展,也只是抓到雛形,還沒來得及深入發展。

如果這些散亂的夢境,沒有辦法聚焦指向一個更深層欲探討的主題,那麼這演出真的僅僅是一個人人會做的普通平常之夢。如果可以往夢的更深層挖掘,心理學容格說,會出現集體潛意識,那才是導演與這群演員,甚至是跟觀眾,更美妙深刻的藝術工作。

在劇場形式越來越貧乏的今天,這個回歸關注於劇場本身的演出,其理想性令人動容,雖然作品尚未完全成熟,但還是要給予大大鼓勵,因為劇場永遠需要這批冒險者,為我們開拓出新視野、新風景。

《夢之島》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擔心」成真了:我們看見舞台上有一群用腦比用身體還多的演員,他們非常理解自己的角色該做甚麼,為什麼要這麼做,身體聽命於「理解」,本能則消失無蹤。(林乃文)
10月
06
2011
《夢之島》有著《城堡》和《變形記》的卡夫卡意味,也有著《夢十夜》的敘事幢影;……又有著好似史特林堡的夢幻企圖。但平心而言,《夢之島》也就是在上面這些共時共享的文化網絡意識下所超連結出的一種創作話語。(雷煦光)
10月
05
2011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