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們的集體冒險故事《夢之島》
10月
05
2011
夢之島(劉人豪 攝,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0次瀏覽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11/09/30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字 謝東寧

劇場在今天,如果還沒有被其他日新月異的媒體取代,那就是劇場最珍貴的集體人工性,與永遠無法重複的當下性。劇場給予我們血肉之軀,一個最接近真實的剎那。看完《夢之島》的演出,心中竟然冒出這跟劇情,或許有關無關的念頭。

這是一個既大膽又有趣的工作方式,美國導演John Maloney用「觀點」(view point)工作坊,與一群陌生的演員發展劇本,然後再將這些每個人的發展,串連成一個演出。說大膽是因為,這個從零開始的集體發展,比早期導演賴聲川先有清楚概念,然後在支架上填血肉的集體發展不同,前者更為費時冒險。說有趣是因為,這個演出雖然以「夢」之名,但卻奇妙呈現出,一個更自然人性的真實。

十名大部分都有相當劇場經驗的演員,在充滿窗戶意象的舞台,穿越一個又一個的夢,而且都依照夢中世界的邏輯進行故事,斷裂、荒謬、變形、跳躍……。根據佛洛伊德的解釋,這些都是人們的潛意識,尤其導演刻意讓演員跟角色保持距離,讓這些紛飛的符號,保有其流動輻射的意義,也似乎在串連一個,屬於這些演員朦朧浮動的集體故事。

所以儘管文宣上寫的,是關於一個即將結婚女子的焦慮之夢,如搭飛機、無字圖書館、拍電影、餐廳用餐、父親外遇、沒有欄杆的橋……等橋段,但這故事似乎只是表面;事實上導演更想呈現的,應該是回到這群劇場演員的生命,關於他們的故事:工作競爭、自我實現、家庭回憶、生涯(未來)飛行、感情生活、死亡恐懼……。

用這個角度來觀察,這個集體發展演出便展現:將每位演員的觀點帶入作品,角色由演員創造,及有更深刻發展連結、演員主動參與創作──這個劇場美麗烏托邦。

可惜這個演出尚未到位,演員們的表演風格尚未統一,似乎還沒完全梳理出屬於這齣戲特別的形式──扮演性與真實性快速斷裂的拿捏。而導演對戲的發展,也只是抓到雛形,還沒來得及深入發展。

如果這些散亂的夢境,沒有辦法聚焦指向一個更深層欲探討的主題,那麼這演出真的僅僅是一個人人會做的普通平常之夢。如果可以往夢的更深層挖掘,心理學容格說,會出現集體潛意識,那才是導演與這群演員,甚至是跟觀眾,更美妙深刻的藝術工作。

在劇場形式越來越貧乏的今天,這個回歸關注於劇場本身的演出,其理想性令人動容,雖然作品尚未完全成熟,但還是要給予大大鼓勵,因為劇場永遠需要這批冒險者,為我們開拓出新視野、新風景。

《夢之島》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擔心」成真了:我們看見舞台上有一群用腦比用身體還多的演員,他們非常理解自己的角色該做甚麼,為什麼要這麼做,身體聽命於「理解」,本能則消失無蹤。(林乃文)
10月
06
2011
《夢之島》有著《城堡》和《變形記》的卡夫卡意味,也有著《夢十夜》的敘事幢影;……又有著好似史特林堡的夢幻企圖。但平心而言,《夢之島》也就是在上面這些共時共享的文化網絡意識下所超連結出的一種創作話語。(雷煦光)
10月
05
2011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