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劇場的部落日常《Varhung~心事誰人知》
11月
13
2017
Varhung~心事誰人知(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3次瀏覽
謝昱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表訂的演出時間還未到,但一步入劇場,眼前便是扇通往山地門的窗。

只見前方投影幕上切換著部落生活的影像,晃動的畫面像是紀錄片般,顯得一切平凡且隨興,而右下舞台是名叫阿螞樂‧卡督的樂者,他在一片草蓆的空間裡悠閒彈唱,厚實地歌聲將詞曲故事娓娓道來。同時間,散於場中的表演者手持月桃莖,他們先是用刀片輕輕劃開莖葉,再以手部摩擦的熱度控制表面曲度,最後翻平固定成圓形的樣貌,放置前方等待曬乾。當下,我僅是靜靜地聽聞著,但因尚未開演,場中又不時夾雜著交頭接耳的人聲及走動的群眾,於是當下有種時空交疊的錯亂,亦是城市部落的反差。

當演出正式開始,右上台的舞群以單腳為軸左右晃動,隨著次數進而推移,接著擺幅逐漸變大、掌心離地,連同頭部一併帶動,搭配更為俐落的眼神與焦點,期間舞者們雙臂不斷地展開與閉合,從氣到聲的釋放,他們不斷呼喊著「anemaq(什麼)、makudja(怎麼了)」,好一陣子只有問、沒有答。現場似乎被低鳴、藍光與稀哩的水聲給壟罩,擾人的雜訊硬是塞滿了整個場域,他們快步跑動,雙手時而開闔、時而搓揉,欲言又止的模樣卻依然摸不著頭緒,爾後,一幕手指轉動又遮掩視線的動作,好似話語被有意無意的操控著。於是,心想藏在手裡的秘密到底是什麼?端詳一陣後,只見唇中帶話,卻永不聞話中之意。

接著,舞作隨情境的轉變,節拍逐漸加重,動作中出現更強量的斷裂質地,彼此看似難耐、面目猙獰,時而跳轉、時而手部朝地面剁下,來回奔波於舞台間,不斷吐出的精力與失控的軀體,迫使現場營造出一股時間滯留的幻象,扭曲了、融化了。同一時間,人與人從個體到群體的變化,又或雙雙對對的排列組合,反覆地交疊重現,原來,他們醉了。

當一切十分盡興時,舞者們相互歡呼、譏笑及玩弄,彼此間的關係是複雜且相互依存的,同時,可見兩兩相望的暗示與神情,場面變得有些混亂。突然間,在一個清晰的八拍子後,他們齊唱、拍出節奏,玩開了,原緊緊閉合的雙掌也隨之打開,透過獨唱、輪唱又齊唱的方式大肆狂歡,原本遮蔽的一切毫無保留地盡情傾吐,而當情緒與體力跨越高點時,台上的他們既是疲憊又過癮,直至最後,均分下舞臺的他們被突然墜落的月桃莖給淹沒了。爾後,台下則回以熱烈的掌聲。

《Varhung~心事誰人知》是蒂摩爾古薪舞集2017年的全新製作,其中「Varhung」意旨排灣族人用以稱呼彼此內在情感交流的詞彙【1】,而舞作則聚焦於一種人際互動的現象,是難以言喻卻充滿真摯樸實的情感,特別的是,創作者巴魯‧馬迪霖在作品中置入了酒精成份,使得一切隨興而無法控制。此外,作品中使用多種不同的口語、文字和肢體語言,前後不時地反覆與轉換,而動作設計仍秉持一貫的傳統風格,如牽起的手臂與低穩的步伐、個體到群體的組合、群體到個體的分裂等,事實上,當四人牽起同時便是一體的循環,且正是彼此交織、交心的一種表現。回想起開演前的草蓆,正是由月桃交織而成,除本體所乘載的符號意義,其框出的範圍又如城市裡的秘密花園,因此月桃莖的出現除可作為空間的寫照,更代表著排灣族的日常文化,因此演出尚未開始,蒂摩爾早已送上一道文化寓意香濃的小菜了,而對比開演前的平凡,場燈暗下那刻,正是迎接Varhung之夜的到來。

Varhung心事誰人知?進來就會懂。

註釋

1、取自《Varhung心事誰人知》節目單

《Varhung~心事誰人知》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7/11/4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左右踏踩的微醺狀態中,舞者引領觀眾一窺閉鎖深藏的心事陰霾。然而,舞作不在吐露特定的故事情節或深藏於心的秘密;而是製造出一種介於現實與虛幻的中介過渡。(徐瑋瑩)
11月
30
2017
他們無意帶我們走入部落,而要我們看見現代的部落生活不全然被苦難歷史籠罩,還有屬於當下的煩惱。舞台上的月桃葉並非表徵身分的符號,而是一種生活分享,撥開月桃莖,包裹著層層說不出口的心事。(王昱程)
11月
27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