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現代兩相宜《千里之行音樂會》
9月
06
2018
千里之行音樂會(彭景古箏音樂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2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彭景箏樂團於2008年成立,由著名古箏演奏家彭景及多位國內優秀樂壇古箏好手組成,推廣優質的音樂演奏。此次音樂會特別邀請香港演奏家羅晶及羅晶古箏藝術團共同演出,吸引許多古箏樂家與愛好古箏的知音,齊聚一堂欣賞 。

音樂會曲目非常多元兼具特色,一開場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江賜良《丟丟銅仔》開始,全曲充滿濃濃的鄉土韻味;接著是彭景箏樂團委託創作,王乙聿《累  世》首演;再有令人觸景生情的黃曉飛《哀江頭 (箏與箏樂隊) 》。下半場則有濃濃異國風味,包括王丹紅《沙漠玫瑰》、黃學楊箏四重奏《山河流水 (四重奏) 》、著名古箏名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的周成龍《泛滄浪》、簡約風格的張儷瓊《人生如夢》。最後安可曲演奏古箏曲《漁舟唱晚》,典雅的曲調、緩慢的節奏,彷彿一幅古畫在眼前,帶給觀眾一個美好的回味餘甘。每一首曲子在演奏家的細膩專注詮釋下,都令觀眾陶醉其中。

流行於台灣與福建的童謠《丟丟銅仔》,又稱【宜蘭調】,描述火車經過山洞,水滴落下來聲音,另一種說法是礦工賭博時丟銅錢下注的聲音,當天演出以古箏四重奏加上大阮詮釋,箏的聲音悠遠,快旋律段落詮釋得很細緻,使用古箏基本技巧:搖指、連抹、掃搖、拂音等,主題部分出現多次下滑音與搖指,演奏者技巧幾近無失誤,且細膩整齊,搭配大阮襯托,讓整個音樂走向流暢活潑。節奏方面,主旋律與伴奏重疊交織,穩健中透露出音樂性的輕巧迷人,讓鄉土氣息更親近怡人。

王乙聿《累 世》是一首古箏三重奏,描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別緣分,如作曲者所說:「每一個生命,總會因另外一個人而豐盈,傾盡一生的悲喜,只為了遇見這樣的一個人」,【1】在三位古箏演奏家彭景、楊燦如、劉瀞予合力表演下,藉由三個聲部,既各自表率個人對曲目的詮釋,又在交錯之間結合三者,令聽者感受美好的因緣交會,也感慨人生際遇無常。此曲目三個聲部以旋律為主,時而優雅,卻又帶有極快的氛圍,也有很多急促的節奏和散板,曲目段落有很多拍打技巧,後半拍打的交錯節奏多不勝數,然而三位演奏者默契十足,各司其職,在極快的節奏音群中仍能巧妙搭配,非常不容易。

充滿異國風味的《沙漠玫瑰》,結合不同風俗曲調的素材,呈現音樂畫面之美,運用箏四重奏加上大阮與打擊,在編制上非常耳目一新。打擊樂手在音樂表現方面,節奏精準,顆粒感分明,稍有點可惜的是主旋律古箏的聲響有點被蓋住,主奏的聲音變得些許模糊 。

聆聽整場音樂會從演出一開始的《丟丟銅仔》到《人生如夢》,看得出彭景箏樂團對於曲目安排非常用心,既有傳統古曲、為人熟悉的名曲,更有委託邀約創作的現代箏樂,讓觀眾在欣賞傳統樂曲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了解古箏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演奏方式,常見的獨奏、重奏,以及重奏加上其他樂器的組合搭配,都是一般國樂音樂會不太會出現的演奏型式。此次彭景箏樂團偕同羅晶古箏藝術團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音樂響宴,也期待未來的她們有更多可能性的發展與嘗試,為台灣古箏界開創一個新的里程碑。

註釋

1、摘自《千里之行音樂會》節目單。

《千里之行音樂會》

演出|彭景箏樂團、羅晶古箏藝術團
時間|2018/08/2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