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日常的思想實驗《童話與傳說》
6月
19
2023
童話與傳說(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Elisabeth Carecchio)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6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演出始於靜謐的黑,隨後冷光柔和地照亮舞台,帶點朦朧燈色的舞台與周遭寂黑的對比仿似將整齣戲化為大型的觀察箱,觀眾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觀者,亦是這場思想實驗的參與者。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構建了一個機器人與人共生的社會,然而,在這已有許多影視作品、小說探究過的世界觀,波默拉沒有選擇將機器人看作某種智慧與力量遠高於人類的人形計算機,或是擁有精緻外型的高階玩具。他所做的是在不過度誇大機器人潛在的力量和保有與真實人類的前提下思索在這特殊條件下的人機互動關係。另外,以青少年的成長作為切入點亦是這場思想實驗的特別之處,那是個世界的形貌尚未成形,充滿著許多未知的好奇和道德界線游移,無論是外界還是自身皆帶點混沌色彩的日子。

在《童話與傳說》中,有著擬真人型的機器人如同大型的機具被安置在不同場面中,昂貴、精心設計的機器人在社會中扮演著各樣的角色,如青少年時期的陪伴、情感投射的對象、家庭空缺的替補,或是娛樂圈中的偶像。透過編劇的巧思在各個段落中安排的訊息,隨即會發現眼前這個人機共處的世界或許並不像是樂觀的未來主義者預期的美好。透過台上各異的日常切片我們意識到在並不平靜,而是如現實般充滿著意識的衝突,有混著粗口的辱罵或激進組織意圖「拯救」岌岌可危的男子氣概和敵視機器人的存在,或是在情竇初開的青少年之間並非無暇,伴隨著早生的情感成長的是算計的果實。藉由機器人的存在,更近一步帶出人性中矛盾的一面,罹癌將不久於人世的母親希望她在家庭中的職務能由機器人完成,這好過知道家務失能的丈夫仍有尋找另個女人取代台她的「功能」的可能;對機器人投注情感的青少年將機器人幾近看作一個具有意識的主體,而非履行職能的機器;從死亡邊緣脫險的少年(實際上,整部劇的角色皆為女性扮演)將機器人偶像看作生命中的奇蹟。與此同時,機器人卻也潛藏著危險,劇中暗示了一名少年坐在輪椅上的原因和機器人有關,也直接呈現了銷毀事故機器人的場景和揭示另一種不歡迎機器人的觀點。

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人們一方面希望機器人足夠真實,可以提供非制式化、私人、親密的陪伴,期許他們不僅止於家中功能性的物件,而是可以對話、傾訴、分享己身深層情感的對象。另一方面,卻又充滿對機器人將逾越那到人與物之間界線的隱憂,機器人所帶有的不確定性、危險皆是抗拒這一人造物與人共存於世的現象。對我來說,最為矛盾卻也是值得思考的是在這世界中,機器人與人足夠相似,擁有安撫情緒和應對的能力,在某些時刻則必須當回純然無生命也無意識的物,這般的割裂看似荒謬,卻也使人在這一世界觀下到底人類對機器人的目的為何,或近一步說,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何種樣貌,為何需要由機器人填補情感的空缺。

《童話與傳說》意圖呈現的不是對未來危言聳聽的預言,也非對科技發展的讚歌,這個並不完善卻仍有啟發的思想實驗試圖透過將機器人從科幻場景中拉出,轉而放到最無聊、沒有什麼想像力的現實社會。在這與當下環境較為類似的背景中,波默拉藉瑣碎的日常情景隱約地向觀眾拋出問題,儘管這部戲劇並不算是個完整的思想實驗,但它在想像力與現實之間的狹縫,為機器人與人共存同個社會將會如何的假設性問題的給出一些獨到的見解。

《童話與傳說》

演出|路易霧靄劇團
時間|2023/05/28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童話與傳說》集合了青春期的重要關鍵字,並加入人工智慧做為提問,倒轉青春限定的情境題⋯⋯
6月
06
2023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