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實現和平《羅莎-ROSA》
4月
04
2016
羅莎(Aldo Begni 攝,梵體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2次瀏覽
徐瑋瑩(特約評論人)

Nina Dipla的獨舞《羅莎-ROSA》,創作靈感來自家鄉希臘與鄰近地中海國家的政經危機。與碧娜‧鮑許共事過的Nina,舞作中有戲劇化的日常生活動作,與張力飽滿的情緒動作表達,和令人動容的詩句吟誦。此舞最特別之處在於,以西方劇場式的舞蹈風格,最終傳達的訊息卻是如禪宗般的開示,啟發觀者若要回應與消弭今日各地的暴力、欺壓,唯有對自己與他人注入慈悲、關愛的柔性之力。《羅莎》指出向內關照,而非向外求索,才是通往和平之路。宗教在此作品中,不是舞蹈的素材,而是解決人類問題的答案;舞蹈在此也不只是意念的表達,而是點亮生命、鼓勵人生的燃煤。

Nina的《羅莎》以地中海女性悠閒、高傲、性感的形象開場,政經危機之後,一切都變了調。在贏者全拿、輸者待宰的國際強權關係下,Nina以奔跑、發抖、仰望天際的動作表現弱勢國家女性的恐懼與祈求。開場拿來扇風與隨意拋擲的貨幣,在危機中,成了一分一毫都得小心拾起的寶物。在如此煎熬與無望的生活中,Nina披上白袍,不斷的旋轉,如蘇菲教派以旋轉儀式淨化身心,透過改變對世界的觀點來改變艱難的現狀,讓心而非理性抉擇來解決問題。強調以心的作用、愛的力量使世界和平,是此作品解決國際危機之答案。今日,在強調理性思辨勝過感性關懷的陽性霸權中,以愛、包容、連結為和平找出口的實踐,讓此舞更具大地之母的陰柔女性特質。

《羅莎》是一支難用言語形容與詮釋的舞蹈,在觀賞之際,理性退居幕後,卻感動不斷。感動來自Nina真誠投入的舞動,沒有高難度的技術,但在舞動中有著強大的感染力,讓即使不熟悉地中海國家狀況的我們,也能將之與目前台灣的處境連結。感動之後,我再次思考:舞蹈,是甚麼?但這一次,不是理智的沉思,而是經由心的感受,來體驗這個問題。

舞蹈,並非只是娛樂、思想與情感的表達、溝通。《羅莎》中透過魯米(Rumi,1207-1273)的詩句,舞蹈化身為隱喻。舞蹈即是存在,活生生地、身心合一、不受拘束的存在。思想、心跳、乃至於身體外顯的舞動,都是生命的流動,存在的表現。當魯米說「忘掉所有不會教你如何舞動的觸感與聲音」,他或許是在提醒我們,不論在多麼困頓的環境裡,不要讓外在的社會限制與制式化的思想吞噬靈魂的自由、監禁本可自由舞蹈的身心。《羅莎》告訴我們,當人類相互攻擊、廝殺之際,要啟動的不是更多的理智去解決問題,而是去啟動擁有愛與連結能力的靈魂,此才是化解危機的真正之道。

Nina企圖透過舞蹈為歐洲局勢提出問題解決之道,將危機化為生命昇華的轉機。《羅莎》讓我們感悟到,當人一無所有時,這時,才能洞見被物質充塞的日子所無法遇見的清明,回到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生命最基本的問題:為何存在與如何存在。當人在一無所有之際,只能向內誠懇地探問,並與自己深刻的接觸,直到那時,我們才能體悟,存在最寶貴的不是物質的滿溢,而是心門的開啟,以此連接眾人、經驗自然,重新找到生命的自由、力量與意義。天災人禍的劇痛後有著上天所賜得的寶物,讓人類在苦難的當下,升起慈悲之心,善待自己與他人。或許,直到那天,人類以理智、科技所苦求無望的和平,將在感性的愛與慈悲中自然到來。如舞作中引用泰國佛教僧侶阿姜查(1918-1992)所言「尋找和平……你可能找不到它。但是,當你的心準備好了,和平便會來找你」。

《羅莎-ROSA》

演出|Nina Dipla
時間|2016/3/27 14:30
地點|台南市涴莎藝術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