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推理,清新小品《金探子》
6月
30
2014
金探子(春美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29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CSI系列方興未艾、英美紛紛推出現代版福爾摩斯影集之際,春美歌劇團也推出了推理劇《金探子》。歌仔戲處理推理類型,此非第一遭,2009年即有臺灣春風歌劇團改編克莉絲蒂推理名著《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雪夜客棧殺人事件》之成功先例。相較於《雪夜》的本格推理路線,《金探子》較屬宮部美幸式的社會寫實派。偵查失智老人憨伯的身世背景,卻牽扯出二十年前鳳凰村因瘟疫遭官府封村任其自生自滅的悲劇過往,令人聯想到當代發生在中國河南數個遭政府與社會遺棄孤立的愛滋村。編劇以輕鬆活潑的喜劇型式,點出其實頗為沉重的當代事件,藉古諷今,寓莊於諧。並在劇末讓眾角色進行一場關於正義的思辨:究竟為了救人而殺人的憨伯是否有罪?觀眾也如陪審團般在心中斟酌沉吟。

春美本就適合演這種瀟灑不羈、浪跡江湖的聰明俠士,因此她詮釋金探子自是水到渠成般從容自得,所設計的神探招牌動作(戲仿福爾摩斯的翻領側影)更是神來一筆。只是對於愛看歌仔戲與偵探小說的我來說,《金探子》讓小生逞智耍帥的發揮空間猶嫌不足,有點可惜了這個難得的組合(好演員加上歌仔偵探文類)。一開始憨伯即在茶店暴走、撂下「水有毒不能喝」令人心中一凜的話,給整齣戲定下不安詭異的基調,音樂設計亦營造出謎樣的懸疑氣氛,只是就劇情的發展觀之,金探子一開始接手的畢竟是調查失智老人來自何方的民事案件,即使有個恐嚇信,也還是感覺不出事件的重量,於是上半場劇情跟場面致力營造出的神秘緊張總有些落差。戲進行到一半,「嫌犯」已呼之欲出,(其實也無其他可疑人士可供觀眾動動腦),於是劇情重點在於「犯案動機」,但水落石出的關鍵轉折也並非由金探子推論出來,而是當事人自行告白,神探之神準度未免打折扣。

女主角玉小娟在劇中是一心想嫁給師兄金探子的小女人,在日誌上認真記錄師兄破案次數,(蓋師兄嘗言破案滿百方有心思成家,而這正是第一百宗案件),固然可愛,劇末落跑新郎的設計也十分俏皮有趣,但真希望她也可以如楚留香身邊的蘇蓉蓉或紅袖甜兒般,除了以無盡的愛來襯托男主角的帥,也能有一二項特殊專長,使角色更立體有個性。熱心的菜鳥村長、死公務員心態的捕頭、如基層員警般苦哈哈的捕頭跟班小陳,都可以讓觀眾很快在現實社會中找到對應,演員們亦表現到位,(尤其是刑警二人組,一跋扈一靈動,亮眼且富有喜感),陣容整齊。

春美歌劇團戲路多變,勇於挑戰不同題材,並屢屢跟不同的導演與編劇合作,試圖激發不同的創作火花。郭春美兩年前甚至跨足電影,在《龍飛鳳舞》中一人飾多角,其演技被影評人但唐謨譽為該年臺灣電影的遺珠。《金探子》題材立意新穎,人物更是為劇團量身打造。調笑戲謔之餘,也隱含社會關懷意識,清新不俗,乃精緻的輕鬆小品。

《金探子》

演出|春美歌劇團
時間|2014/06/27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該處巧妙的運用劇中的各個角色再現了人基於立場各異而產生的針鋒相對,引領觀眾看見單一議題的多元切入,誘使觀眾讓不同的聲音進入耳中在心中碰撞,提醒觀眾自以為正義終將導致理性失靈。(陳涵茵)
7月
07
2014
《精衛》最迷人之處,是它拒絕走一條「混搭」、「拼貼」的捷徑,而是將雙方系統進行深層滲透,讓兩種身體語言彼此學習,最終產生質變。
5月
11
2025
這樣的鄭和下西洋再詮釋,不僅回應觀眾對傳說中任務的想像,也挑戰傳統偶戲善惡二元的框架,打破既有文化對立,令人難以簡單批評其對歷史複雜性的簡化。作為一種時間所積累的技藝,傳統偶戲如何通過多元文化的能動(agency)而體現當代性?
5月
09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