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於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雕從小記》,在演出之前已傳遍於文學界(推票最後一波甚至與聯合文學合作贈票活動)與金庸迷當中。而要從兩個故事八本書濃縮成85分鐘的劇碼,可見編導功力之深厚和精準,《雕從小記》無疑是今年藝穗節當中內容非常豐富的戲劇之一。
演出地點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邊境劇場,雖不像其他地點交通便利,但其地點的特性為其故事所要呈現的氛圍增添了不少分數,演員更物盡其用的將荒草磚塊等物幻化成情花或是山谷;山區的狂風與黃沙也像打破了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讓演出的情緒更貼近觀眾;再者因為其地點在戶外而導演更打破傳同劇場的規則,讓每一角落皆有著故事上演。如果硬要說場地的缺點,只怕是椅子的數量不多,而如果觀者選擇坐在地上觀賞的死角多出不少。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因大量的刪減,與快速的進入人心,編導選擇留住《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兩對佳偶郭靖和黃蓉及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及圍繞在旁的親人、師徒之間的多重情感。以此執問著現代與古代之間關於「情」一字的對應關聯。筆者猜測選擇金庸筆下的這兩個愛情意味濃厚的故事,是否代表著導演想問著關於此段落前兩句話,經典與永恆的愛情放置現代是否已悄然變質,而現代人是否將其視為童話或著遙不可及的美夢罷了。
劇本融合了金庸大量的文字與對白所構築而成的小說表演,其文本不會打破大家的武俠世界(或是回憶裡面的影集或電影的影像),而是開啟了對金庸故事當中不同的想像及體會,且因為時間的短暫性讓人更聚焦在導演所探討的事情上。只可惜對白及演員動作情感上的現代性無法貼合金庸的文字之美,讓人有一種在現代課堂上讀完金庸選文後所作出的呈現(也許和道具及服裝也有關係)。雖說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蘭陵王」曾經提出過「古裝偶像劇」的概念,但筆者認為既然使用了金庸的文字,是否使用淺白的文言文所寫出的對白會更貼合,而非有種文言與白話跳進跳出的雜亂,畢竟在劇場裡面,不用像電影或電視劇一樣考慮到符合大眾的口味與習慣,而是將創意與美感發揮到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甚至超越完美。
在雕從小記裡,透過演員演出大量的經典腳色,在短時間內構築出金庸的武俠世界,滿足了許多金庸迷的想像,而對金庸故事不熟悉的人,也可透過其故事開始慢慢了解金庸。而劇中當中占了絕大多數的情感與道義,也讓我思考著再冷漠無情的現代,是否還可以追回古代人所擁有的智慧與心意。
《雕從小記》
演出|非伶劇團
時間|2017/08/26 16:00
地點|寶藏巖藝術村 邊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