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雕從小記》
8月
31
2017
雕從小計(非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0次瀏覽
張洛韶(新聞分類員)

改編於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雕從小記》,在演出之前已傳遍於文學界(推票最後一波甚至與聯合文學合作贈票活動)與金庸迷當中。而要從兩個故事八本書濃縮成85分鐘的劇碼,可見編導功力之深厚和精準,《雕從小記》無疑是今年藝穗節當中內容非常豐富的戲劇之一。

演出地點在台北國際藝術村邊境劇場,雖不像其他地點交通便利,但其地點的特性為其故事所要呈現的氛圍增添了不少分數,演員更物盡其用的將荒草磚塊等物幻化成情花或是山谷;山區的狂風與黃沙也像打破了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讓演出的情緒更貼近觀眾;再者因為其地點在戶外而導演更打破傳同劇場的規則,讓每一角落皆有著故事上演。如果硬要說場地的缺點,只怕是椅子的數量不多,而如果觀者選擇坐在地上觀賞的死角多出不少。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因大量的刪減,與快速的進入人心,編導選擇留住《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兩對佳偶郭靖和黃蓉及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及圍繞在旁的親人、師徒之間的多重情感。以此執問著現代與古代之間關於「情」一字的對應關聯。筆者猜測選擇金庸筆下的這兩個愛情意味濃厚的故事,是否代表著導演想問著關於此段落前兩句話,經典與永恆的愛情放置現代是否已悄然變質,而現代人是否將其視為童話或著遙不可及的美夢罷了。

劇本融合了金庸大量的文字與對白所構築而成的小說表演,其文本不會打破大家的武俠世界(或是回憶裡面的影集或電影的影像),而是開啟了對金庸故事當中不同的想像及體會,且因為時間的短暫性讓人更聚焦在導演所探討的事情上。只可惜對白及演員動作情感上的現代性無法貼合金庸的文字之美,讓人有一種在現代課堂上讀完金庸選文後所作出的呈現(也許和道具及服裝也有關係)。雖說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蘭陵王」曾經提出過「古裝偶像劇」的概念,但筆者認為既然使用了金庸的文字,是否使用淺白的文言文所寫出的對白會更貼合,而非有種文言與白話跳進跳出的雜亂,畢竟在劇場裡面,不用像電影或電視劇一樣考慮到符合大眾的口味與習慣,而是將創意與美感發揮到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甚至超越完美。

在雕從小記裡,透過演員演出大量的經典腳色,在短時間內構築出金庸的武俠世界,滿足了許多金庸迷的想像,而對金庸故事不熟悉的人,也可透過其故事開始慢慢了解金庸。而劇中當中占了絕大多數的情感與道義,也讓我思考著再冷漠無情的現代,是否還可以追回古代人所擁有的智慧與心意。

《雕從小記》

演出|非伶劇團
時間|2017/08/26 16:00
地點|寶藏巖藝術村 邊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