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對話下的身體哲思《停格》
3月
01
2017
停格(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2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荷蘭舞蹈劇場 (Nederlands Dans Theater, NDT)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當代舞團之一,在之前著名的藝術總監季利安(Jirí Kylian)之領導下,其獨特的前衛劇場美學風格成為國際舞壇的重要藝術形象,更在八零到九零年代間,席捲全球各大重要舞蹈舞台。然而,如同節目冊導讀舞評人鄒欣寧所揭示的「在季利安之後,為什麼我們還要看荷蘭舞蹈劇場?」答案或許是荷蘭舞蹈劇場是由舞者所組成的,而「舞者就是舞團的招牌」,這些傑出的舞者來自世界各地,不但能跳,也能編舞,他們齊聚一堂,在經歷超過三十位合作編舞家與累積演出超過六百餘部作品之後,累積了多元的表演技巧與身體能力,並對不同編舞家的風格和特色都能瞭如指掌,也因此創造了一個真正從舞者出發,能跳出充滿高度舞蹈技巧和不同身體想像的舞團特色。

此次荷蘭舞蹈劇場為台中歌劇院所帶來三檔作品《激膚》×《揮別》×《停格》,適逢228假期和大雨,許多從台北坐車南下的觀眾被卡在高速公路上,無法欣賞全部的表演,甚為可惜,筆者也是其中一位。因此僅針對這次演出的第三支作品《停格》(Stop-Motion)評論,此舞由荷蘭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暨駐團編舞家保羅.萊福特(Paul Lightfoot)與舞團藝術顧問蘇爾.萊昂(Sol Leon)共同創作,在當代電影配樂家麥克斯.瑞赫特(Max Richter)充滿強烈情緒的音樂旋律中,舞者透過抽象的芭蕾肢體動作,與一旁巨大的投影錄像,展現出在時空遞嬗與光陰流逝過程中的沈思。這支作品在歷史性、概念性與藝術手法上的沿革,與對舞台設計的多方運用上,皆保有季利安的風格, 恰好編舞者保羅.萊福特也是之前季利安編導時期的舞者,在本作中,舞者簡潔乾淨的道具與服裝、流暢的芭蕾舞線條、與舞台的神秘宗教性氣氛,讓人看到類似季利安的痕跡,而作品的藝術性在肢體的情緒動力中轉化出現場性,動作的開始或結束不是因為音樂燈光或舞台布幕的影響而分段,而是在「恰當的時間點上」終止或重新起始,這或許也是延續了季利安式的美學觀。

編舞家兩位女兒的照片,以類似古典肖像攝影的方式呈現,從一開場巨大的年輕女子的攝影肖像,帶來一種優雅的復古氣息,接著她背對轉身,又或是面對鏡頭的情緒大特寫,帶來一種流動的時間性。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討論攝影的著作中,曾提及「此曾在」(That-has-been)是攝影的本質,他認為「相片中有個東西曾在那兒,且以包含兩個相連結的立場,真實與過去」,這個「真實與過去」的概念本質是其它藝術媒材所缺乏的,也此指稱的對象物就是被拍攝的客體,它是「曾經置於鏡頭前,必然真實的物體」【1】,而「此曾在」暗示了影像中的人物確實曾經存在過、曾與鏡頭面對面,也因此,攝影重組之後的影片連接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性,提供了浪漫的氛圍帶入了緩緩思考的哲思與想像空間,也將芭蕾放入新的境界。

舞者以緩慢的動作,與攝影幻化為錄像所帶來的時間感呼應,透過抽象純淨的肢體語彙,或是大步跳躍、時而向後與先前的移轉開的動作反饋的氣勢,與巨幅的慢速影像刻劃時間的更迭對話,帶來現場與過去的時空交織痕跡,整個作品將舞台轉化為如詩一般唯美視覺,配上情緒溢滿的音樂旋律,帶來感官強烈的感受性。這支作品讓時間宛若一匹織布,重重捲起而又展開,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匯處,隱喻人在時間消逝中逐漸成熟,而在舞作末尾處,黑人舞者的身影與白色粉塵的飄揚,空氣飄散著白粉所形塑出的弧形煙霧,這似煙又似霧的輕盈,隨著舞者的移動而緩緩落下,視覺對比強烈,也暗示了身體轉化為塵土的過程,表現出對生命消逝的失落和哀傷,有著冥想似的效果,深刻而富有詩意。

這支作品中,芭蕾技巧既是舞者的核心訓練和編舞的基本要素,也是突破傳統框架的參考點,編舞者在芭蕾的基礎上尋找當代舞蹈劇場的美學,舞者高超的技巧配合美術和音樂的效果,純粹的美感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感官體驗,而這或許是為什麼荷蘭舞蹈劇場能引領當代舞蹈風潮的原因吧,他們不僅確立了歐洲現代芭蕾舞的新形象,將現代舞與當代舞蹈融合在芭蕾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們從舞者中心出發,創造出獨特「以舞者為美學」的編舞樣態,帶給觀眾極致淬煉過的美感驚艷(與經驗)。

註釋

1、Barthes, Roland (1981) Camera Lucida, Trans. By R. Howar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pp. 76-77

《停格》

演出|荷蘭舞蹈劇場
時間|2017/02/25 14:30
地點|台中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又一個耐人尋味、耽入想像的意象,是河床的強項;這些意象並不作敘事性的連貫,而彷彿一個個突然闖入腦中的畫面。而人們便從中自由選取,各自拼貼出自己的閱讀。(林乃文)
9月
22
2016
導演企圖讓他們成為透明,那些易感,將事物以自己的方式連結,劇場中個人獨特的展現,非線性發展的劇情,回溯感官記憶,劇場的舞台投影與氛圍形成力求讓女孩呈現自己,自我雕塑的可能性。 (陳元棠)
9月
21
2016
刻意製造的緩慢中,表演的某些部分,確實類似於印象的殘片。這些殘片是否是宣傳中所謂的「動態雕塑」?可能必須回歸到與中山女高學生合作的命題。與這些演員、舞者合作的過程,是真實的過往,在劇場中真正面臨的,是演員的過去。(劉純良)
9月
12
2016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