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參與《停格》
9月
22
2016
停格(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3次瀏覽
林乃文(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以獨樹一幟的劇場風格著稱的河床劇團,過去多以不同領域秀異藝術家的精神世界為靈感,提借出某種「心領神會式」的「對話」如:超現實畫家馬格利特(René F. G. Magritte)、劇場藝術家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 Baudelaire)、日本視覺藝術家草間彌生(くさまやよい)、歌劇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台灣詩人夏宇等;感覺都是跟高手過招,而且不管怎麼化成,最後總能一貫地保持「河床」的意象風格。此次改以台北市高中女生為對話對象,一群孩子以上大人未滿的青少年,並且是肉身實際參與式,結果格外令人好奇。

作為河床的戲,《停格》難得出現了「台詞」——手札日記式的喃喃自語,流動在少女的嘴上以及文字打在牆上——且時間一長逐漸有融化為背景的傾向。開場不久,兩個女生手牽手拿著自拍神器,從中門走入房間,自我盯視的臉孔特寫就投影於牆壁,令我聯想起1994年的高中女生自殺事件。直至女孩之一倒地,另一個直定不動,這個聯想鎖鏈轟然斷裂。一把白粉灑在地上那女孩的臉上,湮滅了她的五官,另一個鎖鏈重又打開,但已然是別的故事。像這樣不斷創作出一個又一個耐人尋味、耽入想像的意象,是河床的強項;這些意象並不作敘事性的連貫,而彷彿一個個突然闖入腦中的畫面,倏來倏去、碎裂流散、突梯轉向,一次又一次取消或推翻人們閱讀符號的系統慣性。而人們便從中自由選取,各自拼貼出自己的閱讀。

十二名少女,或單獨,或成隊,或三三兩兩,從不同出入口走上舞台或安靜離開,構成意象片段。這次舞台不是逼真到奇詭的典型家庭內室,而設計為開口面向觀眾席的ㄇ形素壁,內一層,外一層,像一座開向觀眾席的庭中庭,三面皆門,四方迴路;整體較為中性、開放、流通,把空間定義讓給投影和表演者來完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女隊中唯一的成人女子(鍾莉美飾),她站在圍庭中央,影像在地面潺潺流動,彷彿一個個檔案櫃在她腳下打開、闔上、陷落,使她無法移動半步。從各迴路或門洞進來的年輕女孩,有如過往的自己,在記憶之洋中照面;又或如不同選擇下的自己,識不識已無妨。森冷的牆好像複製機,魚貫地走出一個又一個面容神韻相似的女孩。

但在某個時刻,成年女子又恍如少女們的母親,推著小推車出門野餐,而原本溫暖愉快的親情場景,卻又在瞬間脫軌失格成為暴虐餵食。最後,如同教室的平光燈管下,少女們紛紛入座,猶如她們的學校日常停格,望著黑板的方向(實際也是觀眾的方向),看似一致,其實各自沈緬、發呆、騷動不安;而比所有語言都更顯得真實的聲音竟然是,她們的校歌,規訓化的歌聲。或許那也喚起了觀眾的青春回憶:成長,其實是一連串規訓化的過程,是我們在想像中撐開了隙縫的存在。

這或許只能說是我的閱讀。意象一如以往是觸媒般的碎屑,漫撒於心靈邊際,提供有心人自行織網。

《停格》

演出|河床劇團+中山女中
時間|2016/09/09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以緩慢的動作,與攝影幻化為錄像所帶來的時間感呼應,透過抽象純淨的肢體語彙,或是大步跳躍、時而向後與先前的移轉開的動作反饋的氣勢,與巨幅的慢速影像刻劃時間的更迭對話,帶來現場與過去的時空交織痕跡。(張懿文)
3月
01
2017
導演企圖讓他們成為透明,那些易感,將事物以自己的方式連結,劇場中個人獨特的展現,非線性發展的劇情,回溯感官記憶,劇場的舞台投影與氛圍形成力求讓女孩呈現自己,自我雕塑的可能性。 (陳元棠)
9月
21
2016
刻意製造的緩慢中,表演的某些部分,確實類似於印象的殘片。這些殘片是否是宣傳中所謂的「動態雕塑」?可能必須回歸到與中山女高學生合作的命題。與這些演員、舞者合作的過程,是真實的過往,在劇場中真正面臨的,是演員的過去。(劉純良)
9月
12
2016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