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後正是創造之時——《獅子王》
5月
24
2022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04次瀏覽

許美惠(駐站評論人)



《獅子王》是明華園戲劇總團(簡稱「明華園」)2002年推出的公演製作。明華園的創作中,有一系列諸如《蓬萊大仙》、《八仙傳奇》、《韓湘子》、《曹國舅》等度脫劇,自成風格,逐漸形成明華園的特色之一。大抵以神仙度神仙為核心劇情,卻投射了許多人性在神仙的性格之中;度脫的理由未必盡能說服凡塵中人,但角色之間的情感總要賺人熱淚——度脫題材只是反映人間苦難,抒情才是戲的主要目的。

《獅子王》也屬這一系列的劇碼。講述的是文殊菩薩度化私逃座騎青獅的故事,但以一般對於受度成仙劇目的理解,若不是在凡間需得通過上天,或度化者給的層層考驗方能成仙成道,就是逃脫時受惑於自性(如人性、獸性)或者是凡塵誘惑,於是作惡多端,因而上天派遣了某某,與其有師徒因緣的神佛來收服,受了懲戒後始能歸化仙籍。

不過《獅子王》的設定中,牠是文殊菩薩的座騎(更像是寵物),私逃(?)下凡,投胎轉世為人(應該是),文殊菩薩費盡苦心找到他,想方設法讓他想起來,為了上天要收服他憂心忡忡、犧牲生命,終於換得青獅回頭,自挖雙眼、願歸西方。是什麼原因讓青獅重回西天?似乎有些太過順理成章,難入度脫的思維之中。但當戲末青獅與文殊菩薩娓娓傾訴著,二人之間彷若親父子的情誼時,台下的我也恍然想起,這才是明華園度脫劇的重點與特色。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明華園與大地華園的傳承

這次演出《獅子王》的,是明華園戲劇總團為了培訓青年演員而成立的劇團「大地華園戲劇團」(簡稱「大地華園」)。明華園原有一批子弟兵,加上陳家後代逐漸嶄露頭角,近年又招募了一批新血,為培訓這些新生代演員,不僅找各大小場合讓他們演出,也推出新戲讓前輩傍演,可說為傳承下足了功夫。

大地華園就是以明華園青年軍為核心演員的劇團,在此次的演出中,由有孫翠鳳大弟子之稱的李郁真領銜演出獅子王戰陀厲一角,雖說是臨危受命,但卻見到了李郁真的爆發力,唱功較以往更見準確,表演的快慢也有充分的情感節奏,穩穩挑起了大梁,值得先給予一個大肯定。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獅子王》從國家劇院的大舞台搬進大稻埕戲苑的小規模舞台,舞台調度上僅有一兩台換場較不順暢,整體設計仍能不違和,且武戲與群戲明快流暢,盡顯明華園的長處。以獅子王為萬邦之首的森林王國,各國土及領袖均以動物名之,但裝束上的標誌性不太一致,不是很能明白究竟森林王國是人的國度(只是剛好都有動物特色?),還是都是動物擬人化的國度,有點可惜,但也帶點童話故事的趣味性。飾演樓頓的吳米娜連續兩天演出吃重角色,文武戲均已越見沉穩;飾演孔雀的姜琬宜,舞時柔美、趟馬俐落,文武戲分野越來越能掌握,但本次唱功較顯壓抑,不若上次飾演白蛇時聲線放得開,不知是否受角色形象干擾,應是可再加強之處。


從模仿到開創自身特色

看著傳承版的《獅子王》,有著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台上的獅子王戰陀厲(李郁真飾演)、樓糜(晨翎飾演)與老鼠和尚(陳子豪飾演),幾乎完全地復刻了孫翠鳳、鄭雅升與陳勝在,現場近距離觀看之時,還能因為外型臉貌而略能區辨,但若遠望或者只聽聲音,甚至會相信就是三位老師在台上演出。或許這是因為青年演員們都對戲太熟悉,也都非常用功的向老師們學習的緣故,但究竟我們該如何思考和看待,學戲的過程中完全複製老師功力這個現象?


獅子王(大地華園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相較一般戲劇演出,戲曲多了唱念作打的功夫技巧,以及各行當的表演特質,因此入門之時,模仿似乎是一段必經之路,藉由模仿師父與前輩的表演模式,透過臨摹來學習,為演出打底。京劇雖有分各種門派,也是因為有著各成一路的表演方式,但戲曲表演者出師、成角,還是會發展出自己特有的表演特色。明華園這些戲的角色是由孫、鄭、陳三人原創,創作時已揉合了自身特色於角色之中,但換了演員之時,若仍只是完全複製,則總會覺得與該演員的特質無法完全貼合,角色可以完成任務,但在情感表現與創造的生命力上則感覺較為缺乏,期待這些已有能力完全復刻老師演出技巧的演員們,可以在未來發展出自身的特色。

《獅子王》

演出|大地華園劇團
時間|2022/05/15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九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