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淬鍊後的心「嶙」,「峋」求一絲平靜
3月
3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5次瀏覽

林若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花東縱谷的岩石壯麗絢爛,正因為它的壯觀讓人忘卻是如此危險,茁壯的外殼,為的是築起一道防護牆,抵擋外在的險境,而牆面的背後是歲月、是傷痕。著名符號美學家蘇姍・朗格認為「藝術即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從符號到地形,再到人心,編舞者賴翃中將三者巧妙運用,穿梭在整個舞作中,大量使用符號化的動作比擬臺灣特有花東地形的生成,作為象徵物來暗喻人心的繁瑣,孕育、碰撞及雕琢出他和每位舞者心中的嶙峋。

淬鍊靈性

一片土地的形成是隨著時間的更替堆積和淬鍊而來,賴翃中藉由板塊的擠壓、風化和侵蝕、岩石間的碰撞及磨合等,企圖揣摩人心的改變亦是如此,舞者輕柔和細緻的舉措,讓我難以察覺這些無形的變化,它卻是不斷的進行著,轉而到撞擊、緊湊且有張力的動作質地表現,讓人開始掙扎且無力,不管多麼拼命地想打破這循環的定律也無法扭轉,「時間」就此成了世界萬物的枷鎖,難以抹滅的束縛。

雙手合十祈禱,是祈求抑或是懇求?

民主的時代,言論自由亦當是權益,但當不實謠言、小題大作等狀況發生時,你會選擇低聲不吭還是抵抗發聲? 賴翃中將此議題拋諸於觀眾,我認為他在找尋一種不造成兩敗俱傷的方式,如何將自己和謠言擺放於平行線的軌道上,這點可以反映在鄭伊涵的身上,當她帶著面目猙獰及張牙舞爪的情緒走向沒有情緒的吳欣潔(我將此舞者塑造為事件或自我內心)時,這種單方面的自我綁架,持續到她走向吳欣潔握手言和後,猙獰的情緒才慢慢舒緩,我想此刻,鄭依涵尋求到的出口,是自己與她(它)共處的方式,因此舞者們雙手合十的方向時而朝上天時而朝自己,懇求自我的意識,饒恕自己的內心。

情緒真正的出口是沉澱

奔跑中的我們,容易忽略信息,雜訊的世代,我想我們需要的是沉澱後的聲音。賴翃中在演出的最後,選擇不使用音樂來做的結尾,僅靠舞者們之間的呼吸,微妙的是我更專注於每位舞者的舉手投足,讓我憶起人的一天最後的行程必定是回家休息,家是心靈的寄託,回歸是人不可或缺的良藥,在與內心獨處的過程中,我們積蓄能量,我們唯有坦蕩的放下一切包袱和情緒,才有機會看到那抹陽光,逃避是短暫逃離痛苦最快的途徑,沉澱才能試圖找到真正的出口。

感知存在,反思前的我思。張愛玲曾說歲月深處絢爛沉浮後,是蒼涼恣意的靈魂。鐵杵磨成繡花針,反觀賴翃中猶如那晶瑩剔透的針,是時間的積累,使他擁有那透亮的外在,但他真正渴求的,是尋求那光鮮亮麗背後的一絲平靜和安定。

演後我思考著,舞作是否有更多壯碩的可能性,更能將觀眾帶進峽谷間的隱憂,雖然隱約能看見編舞者試圖以雙人的抬舉、群舞的堆疊和山型的塑造再以燈光的投射於地面形成光影,來營造壯觀的表現,但身處其境還是感到稍顯不足,若能補足此點,也許能替舞作的高潮點增添情緒的高漲。

《嶙峋》

演出|翃舞製作
時間|2022/03/25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