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極簡劇場的實驗旁落《一桌二椅X4》
1月
08
2013
一桌二椅X4(陳又維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11次瀏覽
林珮芸

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莎妹劇團,選在平靜無事的世界末日之後、跨年之前,巨星雲集地演出「一桌二椅X4」,標榜四位駐團導演,在歲末年終之際首度聯袂登台,用中國傳統戲曲舞台「一桌二椅」的佈景配置,透過簡單的桌椅,化繁為簡,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在舞台上,在閒聊瞎扯間笑談國家大事與人生哲思。默想選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演出,如果不是想發跨年財,那麼肯定是對作品非常有信心。

在高度競爭的小劇場市場,莎妹的「一桌二椅X4」無疑是成功的產品,四位知名導演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及BABOO,這樣夢幻的組合搭配傳統一桌二椅的概念,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新鮮體驗?幸運地是在不久前恰好觀賞了香港週進念.二十面體演出的《萬曆十五年》,該劇同樣發揮一桌二椅的概念,將黃仁宇厚厚一本史書編劇呈現。演畢巧遇林懷民先生,他由衷地讚嘆:「聰明,聰明」,一桌二椅的確可以打破寫實主義的侷限,以身體與空間創造出無限寫意。而莎妹的「一桌二椅」高度玩弄此概念,令看戲的我時而深思時而困惑,但話說回來,導演說了這是一齣輕鬆幽默的作品,但又為何讓我陷入一片迷惘?

四齣小品風格不一,同樣亮眼,效果迥異。第一幕魏瑛娟的《沒事》,利用兩個紅白蘑菇人,以逗趣之姿玩弄智慧型手機與傳統電話的遊戲,大膽的服裝與視覺效果,以另類的方式向音樂家John Cage致敬。在過程中看到導演許許多多尚未成形的實驗,感覺像是有點什麼,但卻無法解釋清楚的表演形式,不過也無須深思,畢竟採集蘑菇或許是John Cage私房的冥想方式也說不定。

而王嘉明的《笑場》可說是全劇最亮眼的一組,演員安原良與圈圈,兩人分飾無數角,有祖孫、情人、兄妹、婦女、病患、夫妻…其中涉及了禁忌的倫理道德,短短時間角色輪番上陣,一桌二椅之間,戲劇張力高速馳騁,觀眾莫不替演員捏出一把冷汗。導演以即興方式創作,以畫面故事代替劇本,我看到桌子底下其實還有更多尚未說出的故事;偏向陰暗的戲劇風格搭配隆重的交響樂,反倒有一種鬧劇的笑點,正如同導演設計讓塗滿蛋糕奶油的演員面不改色地繼續演戲,讓觀眾彷彿在看綜藝節目般地輕鬆。

時序來到徐堰鈴的《別》,我開始出現疏離的感覺,對於「一桌二椅」的反思從這裡開始。當兩名舞者在舞台上奔跑,我聯想到不久前由舞蹈空間舞團與艾維吉兒舞團合作演出的《明天的這裡還會有黎明嗎?》。「徐氏美學」有很強烈的風格特色,而舞蹈的語彙其實也不需要一桌二椅,身體是詩句,喃喃自語是音樂;獨白或是雙人舞創造一種沉溺的氛圍,一桌二椅顯得多餘,於是舞台上的佈景漸漸向上漂浮。舞蹈中出現香港左翼知青的訪談,一桌二椅在此徹底被解構,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也被截斷,只剩下藝術家奔放的意識流。

就在精神象徵被解構之後,BABOO的《檢場》卻將觀眾拉回時空現場,一桌二椅的起源,古典京劇的舞台。出身京劇背景的演員戴立吾或許對實驗劇場舞台太陌生,而導演也似乎對京劇的觀眾不夠了解。一個武生搭配一名樂師,鼓鑼咚鎗唸出來的台詞沒半字聽得懂,而習慣看京劇的觀眾忙著找字幕機在哪裡?戴立吾飾演段子《挑滑車》裡的將軍高寵,奉命守護軍中大纛旗。高寵心中很不服氣,他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能出去打仗,他卻只能做這種毫無表現的守旗工作。漂亮的京劇扮相馬上攝住年輕觀眾的目光,但沒有唱念做打的失意將軍,僅能在紅地毯的範圍中唱獨腳戲。而一桌二椅早也不再是舞台的焦點,終了,一桌二椅的神話宣告破滅。

也許不應該太過執著那張桌與那兩支板凳,但我深深懷念起貝克特的《等待果陀》,一盞燈、一顆沒有葉子的老樹,卻影響超過半世紀的美學;以及尤涅斯柯的《椅子》,一座空蕩蕩的舞台卻因為一對老夫婦的遊戲而堆滿椅子。精簡舞台有更聰明的方式,劇作的功力觀眾肯定會知道。新年快樂!

《一桌二椅X4》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
時間|2012/12/29 14:3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 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