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的自由《Sun》
5月
09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2次瀏覽
卓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研究所)

舞台上方垂吊著滿滿的黃色燈泡,隨著音樂聲、鼓聲而高潮迭起,隨著舞者的肢體變化而流動著,就像是黑暗中一股熱能量漸漸釋放,感染了整個劇院。出生自以色列的侯非胥·謝克特,從小學習以色列的傳統舞蹈,從他的舞作中便能探出一些端倪。隨著行軍般的鼓聲響起,舞者腳下跳起帶有以色列傳統舞蹈Hora(圓環舞)風格的腳步,手牽著手,腳下重複著輕鬆跳躍的步伐,但隨著《Sun》的構思,改變了以色列傳統舞蹈Hora原有的肢體表現,舞者在踏步踢腿的同時,加入了重心下沉,膝蓋向下顫抖,並將胯骨向前推,身體微幅的左右擺盪,相同的律動中帶有盲從追隨的意識,看似不受社會規範的身體,卻步步走向遵從、服從,將原先帶有集體歡愉的以色列傳統舞蹈轉化為團體凝聚的力量,隨著憤怒與不安情緒一點一滴的累積,群體間抵抗的意識更為激烈。透過團體間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相同的情緒,不自覺地,舞者已將這股無形的力量內化到各自的身體當中,在肢體的細微動作與放大間展現,這樣的編創手法的確將集體間盲目的服從命令,並對抗的力量竄流在舞者與觀眾間。

羊與羊、羊與狼、狼與人,以及不同種族或國族的人類之間,在錯綜複雜的關係裡,沒有必要熟悉彼此,聽從指揮者是唯一的宗旨。身穿白色長袍,臉上帶著嚴肅表情的男子,一手呈現芭蕾「五位手」,另一手是芭蕾「一位手」,胸口直挺,大步的邁著腳步,大聲的吆喝著,穿梭在他的隊伍,不讓他們有一絲怠慢,偶爾跟隨著隊伍起舞,似乎代表他就是那個權力的象徵,那些追隨他的群體就像是他手中的玩物。指揮者做出那代表著「權力」或「爭奪」的符號,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飢餓遊戲》中女主角做出三指合併向上的手姿,電影中沒有說明這個手姿的意涵,但我們卻可以知道其所要代表的意義為「致敬」或「哀悼」,而在《Sun》當中不同種族之間的鬥爭,不斷的發生,慢慢的堆疊出整場作品的架構,正如電影《飢餓遊戲》中,各區的貢品為了成為勝利者,不斷的互相殘殺,所推疊出讓人憤而不平的情緒。可以發現侯非胥·謝克特對《Sun》的呈現方式是有刻意的安排,形成有固定的劇本,清楚傳達給觀眾故事的走向,就像電影一般,觀眾不會有過多的揣測,但仍然保有一絲能自我發揮想像的空間。

侯非胥·謝克特將他對社會的憤恨著實的表達在《Sun》當中,卻也將他渴望這個世界得到和平的心情悄悄透露在舞者的肢體當中。然而,這樣的社會歷程轉化為身心歷程,身心歷程再轉化為肢體歷程,或許只有真正經歷到社會的強制規範,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折磨,才能將故事與身體融合的如此淋漓盡致。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04/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Sun》之中重新回顧了如同萬國博覽會一般的編排,確實令人不是滋味。到最後,一切似乎被揭露,那揭露依舊是旁白,說得太明確(權力往往是沈默不語的)。但或許,讓人倒胃口的陳述才比較正確,這歷史,本就令人倒盡胃口。(劉純良)
5月
08
2016
運用芭蕾或交際舞的形式,但腳位、跳躍,或雙人的旋圈,不是歪斜就是變形,無不召喚著宮庭藝術某種對於身體的規訓歷史記憶,讓每一舞步都帶有文明的血腥。(李時雍)
4月
11
2016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