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的自由《Sun》
5月
09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39次瀏覽
卓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研究所)

舞台上方垂吊著滿滿的黃色燈泡,隨著音樂聲、鼓聲而高潮迭起,隨著舞者的肢體變化而流動著,就像是黑暗中一股熱能量漸漸釋放,感染了整個劇院。出生自以色列的侯非胥·謝克特,從小學習以色列的傳統舞蹈,從他的舞作中便能探出一些端倪。隨著行軍般的鼓聲響起,舞者腳下跳起帶有以色列傳統舞蹈Hora(圓環舞)風格的腳步,手牽著手,腳下重複著輕鬆跳躍的步伐,但隨著《Sun》的構思,改變了以色列傳統舞蹈Hora原有的肢體表現,舞者在踏步踢腿的同時,加入了重心下沉,膝蓋向下顫抖,並將胯骨向前推,身體微幅的左右擺盪,相同的律動中帶有盲從追隨的意識,看似不受社會規範的身體,卻步步走向遵從、服從,將原先帶有集體歡愉的以色列傳統舞蹈轉化為團體凝聚的力量,隨著憤怒與不安情緒一點一滴的累積,群體間抵抗的意識更為激烈。透過團體間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相同的情緒,不自覺地,舞者已將這股無形的力量內化到各自的身體當中,在肢體的細微動作與放大間展現,這樣的編創手法的確將集體間盲目的服從命令,並對抗的力量竄流在舞者與觀眾間。

羊與羊、羊與狼、狼與人,以及不同種族或國族的人類之間,在錯綜複雜的關係裡,沒有必要熟悉彼此,聽從指揮者是唯一的宗旨。身穿白色長袍,臉上帶著嚴肅表情的男子,一手呈現芭蕾「五位手」,另一手是芭蕾「一位手」,胸口直挺,大步的邁著腳步,大聲的吆喝著,穿梭在他的隊伍,不讓他們有一絲怠慢,偶爾跟隨著隊伍起舞,似乎代表他就是那個權力的象徵,那些追隨他的群體就像是他手中的玩物。指揮者做出那代表著「權力」或「爭奪」的符號,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飢餓遊戲》中女主角做出三指合併向上的手姿,電影中沒有說明這個手姿的意涵,但我們卻可以知道其所要代表的意義為「致敬」或「哀悼」,而在《Sun》當中不同種族之間的鬥爭,不斷的發生,慢慢的堆疊出整場作品的架構,正如電影《飢餓遊戲》中,各區的貢品為了成為勝利者,不斷的互相殘殺,所推疊出讓人憤而不平的情緒。可以發現侯非胥·謝克特對《Sun》的呈現方式是有刻意的安排,形成有固定的劇本,清楚傳達給觀眾故事的走向,就像電影一般,觀眾不會有過多的揣測,但仍然保有一絲能自我發揮想像的空間。

侯非胥·謝克特將他對社會的憤恨著實的表達在《Sun》當中,卻也將他渴望這個世界得到和平的心情悄悄透露在舞者的肢體當中。然而,這樣的社會歷程轉化為身心歷程,身心歷程再轉化為肢體歷程,或許只有真正經歷到社會的強制規範,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折磨,才能將故事與身體融合的如此淋漓盡致。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04/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Sun》之中重新回顧了如同萬國博覽會一般的編排,確實令人不是滋味。到最後,一切似乎被揭露,那揭露依舊是旁白,說得太明確(權力往往是沈默不語的)。但或許,讓人倒胃口的陳述才比較正確,這歷史,本就令人倒盡胃口。(劉純良)
5月
08
2016
運用芭蕾或交際舞的形式,但腳位、跳躍,或雙人的旋圈,不是歪斜就是變形,無不召喚著宮庭藝術某種對於身體的規訓歷史記憶,讓每一舞步都帶有文明的血腥。(李時雍)
4月
11
2016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