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的自由《Sun》
5月
09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9次瀏覽
卓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研究所)

舞台上方垂吊著滿滿的黃色燈泡,隨著音樂聲、鼓聲而高潮迭起,隨著舞者的肢體變化而流動著,就像是黑暗中一股熱能量漸漸釋放,感染了整個劇院。出生自以色列的侯非胥·謝克特,從小學習以色列的傳統舞蹈,從他的舞作中便能探出一些端倪。隨著行軍般的鼓聲響起,舞者腳下跳起帶有以色列傳統舞蹈Hora(圓環舞)風格的腳步,手牽著手,腳下重複著輕鬆跳躍的步伐,但隨著《Sun》的構思,改變了以色列傳統舞蹈Hora原有的肢體表現,舞者在踏步踢腿的同時,加入了重心下沉,膝蓋向下顫抖,並將胯骨向前推,身體微幅的左右擺盪,相同的律動中帶有盲從追隨的意識,看似不受社會規範的身體,卻步步走向遵從、服從,將原先帶有集體歡愉的以色列傳統舞蹈轉化為團體凝聚的力量,隨著憤怒與不安情緒一點一滴的累積,群體間抵抗的意識更為激烈。透過團體間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相同的情緒,不自覺地,舞者已將這股無形的力量內化到各自的身體當中,在肢體的細微動作與放大間展現,這樣的編創手法的確將集體間盲目的服從命令,並對抗的力量竄流在舞者與觀眾間。

羊與羊、羊與狼、狼與人,以及不同種族或國族的人類之間,在錯綜複雜的關係裡,沒有必要熟悉彼此,聽從指揮者是唯一的宗旨。身穿白色長袍,臉上帶著嚴肅表情的男子,一手呈現芭蕾「五位手」,另一手是芭蕾「一位手」,胸口直挺,大步的邁著腳步,大聲的吆喝著,穿梭在他的隊伍,不讓他們有一絲怠慢,偶爾跟隨著隊伍起舞,似乎代表他就是那個權力的象徵,那些追隨他的群體就像是他手中的玩物。指揮者做出那代表著「權力」或「爭奪」的符號,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飢餓遊戲》中女主角做出三指合併向上的手姿,電影中沒有說明這個手姿的意涵,但我們卻可以知道其所要代表的意義為「致敬」或「哀悼」,而在《Sun》當中不同種族之間的鬥爭,不斷的發生,慢慢的堆疊出整場作品的架構,正如電影《飢餓遊戲》中,各區的貢品為了成為勝利者,不斷的互相殘殺,所推疊出讓人憤而不平的情緒。可以發現侯非胥·謝克特對《Sun》的呈現方式是有刻意的安排,形成有固定的劇本,清楚傳達給觀眾故事的走向,就像電影一般,觀眾不會有過多的揣測,但仍然保有一絲能自我發揮想像的空間。

侯非胥·謝克特將他對社會的憤恨著實的表達在《Sun》當中,卻也將他渴望這個世界得到和平的心情悄悄透露在舞者的肢體當中。然而,這樣的社會歷程轉化為身心歷程,身心歷程再轉化為肢體歷程,或許只有真正經歷到社會的強制規範,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折磨,才能將故事與身體融合的如此淋漓盡致。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04/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Sun》之中重新回顧了如同萬國博覽會一般的編排,確實令人不是滋味。到最後,一切似乎被揭露,那揭露依舊是旁白,說得太明確(權力往往是沈默不語的)。但或許,讓人倒胃口的陳述才比較正確,這歷史,本就令人倒盡胃口。(劉純良)
5月
08
2016
運用芭蕾或交際舞的形式,但腳位、跳躍,或雙人的旋圈,不是歪斜就是變形,無不召喚著宮庭藝術某種對於身體的規訓歷史記憶,讓每一舞步都帶有文明的血腥。(李時雍)
4月
11
2016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