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的想像:地圖、展示、馴服、語言《Sun》
5月
08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6次瀏覽
劉純良(表演藝術工作者)

坐在觀眾席第二排,首先聽見的是口白,再來看見的是一面形跡模糊的土黃背景,沒有動物受傷,以及一小段結尾。

就我而言,這支舞重要的是侯非胥所經營的平面影像跟3D身體之間的關係,偶而出現的旁白,則在殖民的潛規則(實質的暴力)與表象(散播上帝的愛、除魅、無動物受傷的政治語言)之間來去,當然,語言作為所謂的理性/文明產物,也是另一個要點。

平面出現在舞台上,一整面無邊際的泛黃背景,在我的幻想中總是先看見澳洲的形狀,但他也可以是任何殖民者征服的地點,被繪圖、劃定邊界、分門別類、抹去,任何地方都可去,任何交換都成立。彷彿有水漬的背景,是旅行的痕跡,無血跡,但殖民的歷史便是血的歷史。綿羊、澳洲原住民、戴著罩頭帽的黑人、大面的橘色投影(太陽),可以是地理的指涉,可以是宗教的形象,也可以是殖民的政體。

肉體又是另一件事情,躲在平面後執著綿羊形象的舞者,有的著深色襪子、有的著白色襪子,總是讓我忍不住想到聖經裡面的黑羊,可惜看時沒有注意到最後把板子反著拿的舞者是否都是穿深色襪子。

殖民包含以科學的語言論述做出區別(誰有動物性、誰比較原始)、以馬戲團與博覽會的形式進行展示(被展示者的物體性,被展示者作為他者),包含著具有異文化情調的商品形式(與博覽會緊緊相接),在《Sun》之中,動物性作為被馴服的對象與展示物,兩者之間緊緊相接,展示動物性,也展示動物被馴服的文明化過程,當然在舞蹈中也揭露所謂馴服的過程當中的暴力。

在1893年的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中,配置有「民族學聚落」展示會,「入場的觀眾依循著『進化』的順序逐步觀賞」【1】。在《Sun》之中,這不進化的殖民過程,從進化的宣稱開始,為了要朝文明前進,宣稱符合當代,但又具備未來的意識是必要的;正因為如此,有如遊樂場或百貨公司廣播(後者與博覽會的演進息息相關)的旁白,就是絕對的必要。既然有這如同廣播與科學語言的旁白,場上便相對配置了尖叫聲,在音樂瞬間中止時,在情境轉換之間,讓觀者一窺/聽血肉之存在。

然而,肉體在場,是否就是完全地在場?在《Sun》之中,一小段女舞者脫掉衣服身穿黑色內衣於右下舞台扭動臀部的場景,光線迷離而挑逗,然而我並沒有看出舞者有意挑逗,相對的,那更像是長久以來,動作已然符碼化的結果,真正造就那挑逗的,一方面是肉體的暴露,雙腿之間神秘的黑暗,向外突出,向外穿刺,然而,並不邀請。這身體的效力,也來自各種平面影像大量暴露的結果,整體背向觀眾讓你看得一清二楚的身體線條,展示著「被展示」的過程,好似是真實的肉體,又好像道聽途說,就這個時代而言,也像是麥莉.希拉(Miley Cyrus)在現場演出時Twerking(撅臀舞)的角度。

不在場的在場,例如上帝,以上帝之名的馴服,作為迷途羔羊的被殖民者。將動物關進動物之中,舞者低踞、跨越,於重心極低的動作與重心極高的動作之間,在綿羊影像之下有如芭蕾舞者的輕巧腳尖,以及不能說話、不會說話、僅僅是形象的澳洲原住民、狩獵者,在一個一切都是資訊與道聽途說的年代,不能說話的,便讓他的無語成為唯一在場的方法。

日不落國的形象,也就只是形象了。偶然出現,而非時時提醒。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亦不可忽視的是,外來墾殖與外來統治的差異,當然,這一切也並非如此涇渭分明,就像澳洲東南部大多的原住民幾近消失,而在澳洲墾殖的白人也面臨著不同的命運(例如,有同性戀傾向的白人遭受判刑)。墾殖者的痛苦,去征服某個如神話般黑暗的環境,偶然讓自己與被殖民者一般降格如動物,似乎也是難以避免之事。

高高舉起雙手的文明舞姿,在文明化的過程中,也排擠了街頭藝人、改變了觀看的方式。觀看的方式,是中央集權的方式,是音樂廳取代街頭演出的歷史,是誰有權發聲、誰有權演出與創作的過程。到最後,此刻坐在戲劇廳的我們,在《Sun》之中重新回顧了如同萬國博覽會一般的編排,確實令人不是滋味。到最後,一切似乎被揭露,那揭露依舊是旁白,說得太明確(權力往往是沈默不語的)。但或許,讓人倒胃口的陳述才比較正確,畢竟,此刻這個世界正飽受殖民後的各種災變,這歷史,本就令人倒盡胃口。

註釋

1、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p.191。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 04/1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看似不受社會規範的身體,卻步步走向遵從、服從,將原先帶有集體歡愉的以色列傳統舞蹈轉化為團體凝聚的力量,隨著憤怒與不安情緒一點一滴的累積,群體間抵抗的意識更為激烈。(卓玨)
5月
09
2016
運用芭蕾或交際舞的形式,但腳位、跳躍,或雙人的旋圈,不是歪斜就是變形,無不召喚著宮庭藝術某種對於身體的規訓歷史記憶,讓每一舞步都帶有文明的血腥。(李時雍)
4月
11
2016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