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政治正確的浪頭瀟灑一回——《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
8月
03
2022
他們的生活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5次瀏覽

蔡孟凱(2022年度特約評論人)


大多時候,我自認不是個太迷信的人,但有時在開始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客觀的外在世界總會自顧自地往我腦中塞進一些靈光,宛如有什麼無以名狀之力意圖牽引我的思考方向。譬如我這禮拜在臉書河道看見建築師暨小說家阮慶岳,對於初出茅廬的藝術家的第一項建議是「要政治正確,才能申請補助」【1】。這建議語氣雖有幾分諧謔,卻也揭示現今國內藝文產業仰賴補助機制甚鉅,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迎合政策方向而成為政治正確的唱和者。而我在同個周末欣賞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後稱《他》),便湊巧地看見在臺灣島幾度易主的數十年來,劇場工作者們在各種政治正確、或虛或實的夾殺之中,如何綻放出最華麗也最堅韌的姿態。


對文娛產業歷史的致敬、對當代藝文環境的反思

在觀看《他》的時候,有幾個作品不停在我腦海中閃過。比如故事工廠2020年推出的《再見歌廳秀》(紀蔚然編劇、黃致凱導演)、抑或是躍演於2019首演,由澎恰恰主演的《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詹傑編劇、曾慧誠導演)。它們大多是以國內表演娛樂生態的某個時代斷點,做為創作發想的核心基礎,將文本立基於特定時空背景。並且在作品中插入重現歷史、復刻風格的表演段落,企圖從中生長出某種對潮流演變的關懷和對本土文化的反思。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便是聚焦在日治時代至國民政府來臺,曾經稱霸庶民娛樂的「新劇」生態(日後稱「舞台劇」),在時尚變遷和歷史事件的輾壓之下的掙扎與堅毅。除了劇中做為敘事主軸的新劇團發展和遭遇之外,也插入不少完整的歌舞、戲中戲段落,致敬當年新劇盛行的舞台風貌。


他們的生活 (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他》雖然故事背景設定於七十餘年前,但劇中的各種詰問與嘲諷,卻無疑瞄準著現代臺灣的劇場社群與藝文產業。劇中林文豪(以日治時期新劇作家林清文為原型)從年輕時抨擊庶民娛樂不夠反映「社會現實」,到青年時滿口現代美學和戲劇理論,到最後劇團不敵娛樂時尚的變遷而走向下坡,他竟成為最熱衷於討好觀眾、對時局情勢陽奉陰違的創作者。而團長陳利達(以日治時期劇團經營者張利達為原型)屢屢突破第四面牆,從過往極權政府對創作自由的箝制挖苦今日補助機制對劇場發展的掣肘,任何一個對國內藝文生態有一點理解的觀眾,都可以切身體會那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的悲涼與憤慨。無論前者或後者,其實都呈現出創作者如何在政治壓迫與時尚潮流的影響下,如何在滿足外界與成就自身之間找到作品得以安身的平衡點。最終《他》所呈現出的,無疑是創作者和藝術家在各種或虛或實的外在侷限下如何堅持創作、燃燒自身,一種跨越時空、古今無異的灑脫和浪漫。

對比今日,即便今時資源不如過往稀薄,創作者有了自由空間之外更看似有更多的補助、資源可供運用。然而補助政策的方向、當局的立場、甚至是時局的氛圍,對於資源分配的流向無時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社會現實是,即便我們已經不處在那個當局一紙公文便可以決定一個作品生死的時代,前述種種政治正確的無形尺度,對於亟需市場供養更仰賴補助機制的藝文產業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動輒足以翻攪全局的「無以名狀之力」?


他們的生活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在本土史地爬梳翻掘出當代議題

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的製作似乎有意識地加強戲劇和故事的比重,而《他》較之過往的作品少有大塊篇幅的歌舞場面,雞屎藤最具標誌性的、立基於民俗質地的當代舞蹈,於此作大多時候僅僅作為敘事的輔助而存在,而非觀眾或編導注視的焦點。這或許彰顯了雞屎藤跨越創作舒適圈的企圖心,但也不能諱言此劇的劇本仍有些許程度不一的BUG。譬如由歌仔戲演員陳米雪飾演的女星明月華(以日治時期白明華為原型),在故事前半還對她和團長陳利達的情愫、以及和主角林文豪之間的體貼關心大為書寫,後半段卻戲份銳減,最後只由一句「月華姐被找去演電影了」就交代了這個角色的句點;而故事最後,劇團迎來解散的終局,也僅有篇幅短小的寥寥數語,稍嫌草率而缺乏力道。


他們的生活 (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即便雞屎藤肢體編排和傳統新詮的強項,在《他》之中並不是那麼顯著。但此作確實將雞屎藤從以往對歷史事件、文學軼事、本地信仰的追尋中,又拉出了一條對當代社會關照的路線。無論歷史翻過了幾個章節,為舞台而生的人們,終究會為舞台燃燒最後一絲灰燼。無以名狀的陰影或許哪個時代都不曾散去,幕起幕落之間卻總等得到鑼鼓奏響的時候。

註解

1、原文全文是「給藝術系新生的生涯教戰手冊:1. 要政治正確,才能申請補助。2. 要先有補助,才去認真創作。3. 認真創作的目的,是要得大獎。4. 得大獎後,要認識策展人和評論家。5. 萬事俱全後,要結交收藏家、館長等。真的粉辛苦,改行趁早~」。阮慶岳臉書 (2022年7月19日)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roan.taipei/posts/pfbid02ZgYew4Mu4So4R5F3i4E1HkQL5Mbxbugp7eueVUKZL9GFYEmUA2qtHrDZ55inAT6xl

《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2/07/2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