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政治正確的浪頭瀟灑一回——《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
8月
03
2022
他們的生活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0次瀏覽

蔡孟凱(2022年度特約評論人)


大多時候,我自認不是個太迷信的人,但有時在開始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客觀的外在世界總會自顧自地往我腦中塞進一些靈光,宛如有什麼無以名狀之力意圖牽引我的思考方向。譬如我這禮拜在臉書河道看見建築師暨小說家阮慶岳,對於初出茅廬的藝術家的第一項建議是「要政治正確,才能申請補助」【1】。這建議語氣雖有幾分諧謔,卻也揭示現今國內藝文產業仰賴補助機制甚鉅,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迎合政策方向而成為政治正確的唱和者。而我在同個周末欣賞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後稱《他》),便湊巧地看見在臺灣島幾度易主的數十年來,劇場工作者們在各種政治正確、或虛或實的夾殺之中,如何綻放出最華麗也最堅韌的姿態。


對文娛產業歷史的致敬、對當代藝文環境的反思

在觀看《他》的時候,有幾個作品不停在我腦海中閃過。比如故事工廠2020年推出的《再見歌廳秀》(紀蔚然編劇、黃致凱導演)、抑或是躍演於2019首演,由澎恰恰主演的《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詹傑編劇、曾慧誠導演)。它們大多是以國內表演娛樂生態的某個時代斷點,做為創作發想的核心基礎,將文本立基於特定時空背景。並且在作品中插入重現歷史、復刻風格的表演段落,企圖從中生長出某種對潮流演變的關懷和對本土文化的反思。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便是聚焦在日治時代至國民政府來臺,曾經稱霸庶民娛樂的「新劇」生態(日後稱「舞台劇」),在時尚變遷和歷史事件的輾壓之下的掙扎與堅毅。除了劇中做為敘事主軸的新劇團發展和遭遇之外,也插入不少完整的歌舞、戲中戲段落,致敬當年新劇盛行的舞台風貌。


他們的生活 (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他》雖然故事背景設定於七十餘年前,但劇中的各種詰問與嘲諷,卻無疑瞄準著現代臺灣的劇場社群與藝文產業。劇中林文豪(以日治時期新劇作家林清文為原型)從年輕時抨擊庶民娛樂不夠反映「社會現實」,到青年時滿口現代美學和戲劇理論,到最後劇團不敵娛樂時尚的變遷而走向下坡,他竟成為最熱衷於討好觀眾、對時局情勢陽奉陰違的創作者。而團長陳利達(以日治時期劇團經營者張利達為原型)屢屢突破第四面牆,從過往極權政府對創作自由的箝制挖苦今日補助機制對劇場發展的掣肘,任何一個對國內藝文生態有一點理解的觀眾,都可以切身體會那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的悲涼與憤慨。無論前者或後者,其實都呈現出創作者如何在政治壓迫與時尚潮流的影響下,如何在滿足外界與成就自身之間找到作品得以安身的平衡點。最終《他》所呈現出的,無疑是創作者和藝術家在各種或虛或實的外在侷限下如何堅持創作、燃燒自身,一種跨越時空、古今無異的灑脫和浪漫。

對比今日,即便今時資源不如過往稀薄,創作者有了自由空間之外更看似有更多的補助、資源可供運用。然而補助政策的方向、當局的立場、甚至是時局的氛圍,對於資源分配的流向無時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社會現實是,即便我們已經不處在那個當局一紙公文便可以決定一個作品生死的時代,前述種種政治正確的無形尺度,對於亟需市場供養更仰賴補助機制的藝文產業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動輒足以翻攪全局的「無以名狀之力」?


他們的生活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在本土史地爬梳翻掘出當代議題

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的製作似乎有意識地加強戲劇和故事的比重,而《他》較之過往的作品少有大塊篇幅的歌舞場面,雞屎藤最具標誌性的、立基於民俗質地的當代舞蹈,於此作大多時候僅僅作為敘事的輔助而存在,而非觀眾或編導注視的焦點。這或許彰顯了雞屎藤跨越創作舒適圈的企圖心,但也不能諱言此劇的劇本仍有些許程度不一的BUG。譬如由歌仔戲演員陳米雪飾演的女星明月華(以日治時期白明華為原型),在故事前半還對她和團長陳利達的情愫、以及和主角林文豪之間的體貼關心大為書寫,後半段卻戲份銳減,最後只由一句「月華姐被找去演電影了」就交代了這個角色的句點;而故事最後,劇團迎來解散的終局,也僅有篇幅短小的寥寥數語,稍嫌草率而缺乏力道。


他們的生活 (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即便雞屎藤肢體編排和傳統新詮的強項,在《他》之中並不是那麼顯著。但此作確實將雞屎藤從以往對歷史事件、文學軼事、本地信仰的追尋中,又拉出了一條對當代社會關照的路線。無論歷史翻過了幾個章節,為舞台而生的人們,終究會為舞台燃燒最後一絲灰燼。無以名狀的陰影或許哪個時代都不曾散去,幕起幕落之間卻總等得到鑼鼓奏響的時候。

註解

1、原文全文是「給藝術系新生的生涯教戰手冊:1. 要政治正確,才能申請補助。2. 要先有補助,才去認真創作。3. 認真創作的目的,是要得大獎。4. 得大獎後,要認識策展人和評論家。5. 萬事俱全後,要結交收藏家、館長等。真的粉辛苦,改行趁早~」。阮慶岳臉書 (2022年7月19日)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roan.taipei/posts/pfbid02ZgYew4Mu4So4R5F3i4E1HkQL5Mbxbugp7eueVUKZL9GFYEmUA2qtHrDZ55inAT6xl

《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2/07/2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