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政治正確的浪頭瀟灑一回——《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
8月
03
2022
他們的生活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61次瀏覽

蔡孟凱(2022年度特約評論人)


大多時候,我自認不是個太迷信的人,但有時在開始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客觀的外在世界總會自顧自地往我腦中塞進一些靈光,宛如有什麼無以名狀之力意圖牽引我的思考方向。譬如我這禮拜在臉書河道看見建築師暨小說家阮慶岳,對於初出茅廬的藝術家的第一項建議是「要政治正確,才能申請補助」【1】。這建議語氣雖有幾分諧謔,卻也揭示現今國內藝文產業仰賴補助機制甚鉅,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迎合政策方向而成為政治正確的唱和者。而我在同個周末欣賞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後稱《他》),便湊巧地看見在臺灣島幾度易主的數十年來,劇場工作者們在各種政治正確、或虛或實的夾殺之中,如何綻放出最華麗也最堅韌的姿態。


對文娛產業歷史的致敬、對當代藝文環境的反思

在觀看《他》的時候,有幾個作品不停在我腦海中閃過。比如故事工廠2020年推出的《再見歌廳秀》(紀蔚然編劇、黃致凱導演)、抑或是躍演於2019首演,由澎恰恰主演的《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詹傑編劇、曾慧誠導演)。它們大多是以國內表演娛樂生態的某個時代斷點,做為創作發想的核心基礎,將文本立基於特定時空背景。並且在作品中插入重現歷史、復刻風格的表演段落,企圖從中生長出某種對潮流演變的關懷和對本土文化的反思。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便是聚焦在日治時代至國民政府來臺,曾經稱霸庶民娛樂的「新劇」生態(日後稱「舞台劇」),在時尚變遷和歷史事件的輾壓之下的掙扎與堅毅。除了劇中做為敘事主軸的新劇團發展和遭遇之外,也插入不少完整的歌舞、戲中戲段落,致敬當年新劇盛行的舞台風貌。


他們的生活 (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他》雖然故事背景設定於七十餘年前,但劇中的各種詰問與嘲諷,卻無疑瞄準著現代臺灣的劇場社群與藝文產業。劇中林文豪(以日治時期新劇作家林清文為原型)從年輕時抨擊庶民娛樂不夠反映「社會現實」,到青年時滿口現代美學和戲劇理論,到最後劇團不敵娛樂時尚的變遷而走向下坡,他竟成為最熱衷於討好觀眾、對時局情勢陽奉陰違的創作者。而團長陳利達(以日治時期劇團經營者張利達為原型)屢屢突破第四面牆,從過往極權政府對創作自由的箝制挖苦今日補助機制對劇場發展的掣肘,任何一個對國內藝文生態有一點理解的觀眾,都可以切身體會那種「笑著笑著就哭了」的悲涼與憤慨。無論前者或後者,其實都呈現出創作者如何在政治壓迫與時尚潮流的影響下,如何在滿足外界與成就自身之間找到作品得以安身的平衡點。最終《他》所呈現出的,無疑是創作者和藝術家在各種或虛或實的外在侷限下如何堅持創作、燃燒自身,一種跨越時空、古今無異的灑脫和浪漫。

對比今日,即便今時資源不如過往稀薄,創作者有了自由空間之外更看似有更多的補助、資源可供運用。然而補助政策的方向、當局的立場、甚至是時局的氛圍,對於資源分配的流向無時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社會現實是,即便我們已經不處在那個當局一紙公文便可以決定一個作品生死的時代,前述種種政治正確的無形尺度,對於亟需市場供養更仰賴補助機制的藝文產業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動輒足以翻攪全局的「無以名狀之力」?


他們的生活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在本土史地爬梳翻掘出當代議題

雞屎藤舞蹈劇場近年的製作似乎有意識地加強戲劇和故事的比重,而《他》較之過往的作品少有大塊篇幅的歌舞場面,雞屎藤最具標誌性的、立基於民俗質地的當代舞蹈,於此作大多時候僅僅作為敘事的輔助而存在,而非觀眾或編導注視的焦點。這或許彰顯了雞屎藤跨越創作舒適圈的企圖心,但也不能諱言此劇的劇本仍有些許程度不一的BUG。譬如由歌仔戲演員陳米雪飾演的女星明月華(以日治時期白明華為原型),在故事前半還對她和團長陳利達的情愫、以及和主角林文豪之間的體貼關心大為書寫,後半段卻戲份銳減,最後只由一句「月華姐被找去演電影了」就交代了這個角色的句點;而故事最後,劇團迎來解散的終局,也僅有篇幅短小的寥寥數語,稍嫌草率而缺乏力道。


他們的生活 ( 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 /攝影林育全)

即便雞屎藤肢體編排和傳統新詮的強項,在《他》之中並不是那麼顯著。但此作確實將雞屎藤從以往對歷史事件、文學軼事、本地信仰的追尋中,又拉出了一條對當代社會關照的路線。無論歷史翻過了幾個章節,為舞台而生的人們,終究會為舞台燃燒最後一絲灰燼。無以名狀的陰影或許哪個時代都不曾散去,幕起幕落之間卻總等得到鑼鼓奏響的時候。

註解

1、原文全文是「給藝術系新生的生涯教戰手冊:1. 要政治正確,才能申請補助。2. 要先有補助,才去認真創作。3. 認真創作的目的,是要得大獎。4. 得大獎後,要認識策展人和評論家。5. 萬事俱全後,要結交收藏家、館長等。真的粉辛苦,改行趁早~」。阮慶岳臉書 (2022年7月19日)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roan.taipei/posts/pfbid02ZgYew4Mu4So4R5F3i4E1HkQL5Mbxbugp7eueVUKZL9GFYEmUA2qtHrDZ55inAT6xl

《他們的生活In ê Sing-ua̍h》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2/07/23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