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伴奏與合作的音樂定位《琴逢笛手》
2月
24
2021
琴逢笛手(莎栗創意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0次瀏覽

葉柏增(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碩士/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碩士)


對於眾多演出者而言,除獨奏外,鋼琴是與獨奏家們最常遇見的合作樂器,但以往時常被說為「鋼琴伴奏」,而時至今日,演出者們多為以「合作鋼琴家」稱呼與其合作之鋼琴演奏者,對此並非只是在稱呼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對於鋼琴家地位的尊重。

在此場《琴逢笛手》的慈善公益音樂會中,長笛演奏家洪健鈞,攜手鋼琴家華琍威,在音樂中回歸作曲家對於音樂角色上的歸真,力求在音樂上重視音樂家們對於樂器角色的定位,在「長笛主奏與合作鋼琴」的樂曲中以及作曲家特別指出「為長笛與鋼琴所作」的「雙主奏」中,體現出作曲家們在樂曲編排上的細膩巧思,也能夠在音樂中,呈現出其固有角色的特別之處;在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上,由兩首主題性明確,且極富民族音樂特色的舞曲作品,以及兩首由作曲家配器,點名為「為長笛與鋼琴所作」的兩首重量級作品,以此體現出兩種樂器在不同角色變換中的箇中差異性。

在舞曲中分辨主奏與合作角色

音樂會的上下半場,皆富有民族特色的舞曲作品拉開序幕,並能夠使聽眾在樂曲中分辨出主奏與合作音樂家的角色定位。

上半場的開場曲目為猶太波蘭裔,身兼鋼琴家、作曲家與指揮家身份的莫茲可夫斯基(M. Moszkowski, 1854-1925),於1876年所創作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Op.12),本首曲目原為鋼琴二重奏演出,而後改編成樂器重奏及獨奏等不同版本。而在此場長笛與鋼琴的合作中,對於長笛演奏而言,要能夠在音樂表現中,以不同的力度與音色,呈現出五首樂曲不同的特色,在優柔的悠長旋律線上,要能夠以婉轉的樂音呈現出嫵媚的嬌嫩,而在熱情的快節奏樂曲中,又需以輕快且清晰的乾淨音色,呈現出跳動的淬煉舞感,時而柔美、時而躍動,十足考驗演奏家的技巧;樂曲中的鋼琴部分,合作鋼琴家則以節奏上的引導與對於音樂的細膩觸鍵,協助長笛主奏者對於樂曲詮釋的情感推波,也能夠在音響及氛圍的營造上,給予觀眾不同的觀感饗宴。

下半場的開場曲目為音樂中極具民族代表性的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於1915年原為鋼琴所創作的《羅馬尼亞民族舞曲》(Romanian Folk Dances, Sz. 56)。在一氣呵成的演奏中,長笛演奏家需於六首舞曲樂章中,將富有民族音樂風格的和聲與調式,融入於演出之中,在樂曲的變換中,以不同的節奏組合與旋律風格,創造出作曲家所期望呈現出的民族音樂特色,呈現妙趣橫生的音樂趣味;而鋼琴的演奏中,時而帶動節奏,時而演奏特殊和聲,創造出羅馬尼亞民族音樂中的文化特性,猶如襯托紅花的綠葉,乘積出音樂更多元的特別性。

為長笛與鋼琴所作的雙主奏

音樂會的上下半場,都各有一首「重量級」曲目,皆由作曲家指明「為長笛與鋼琴所作」的作品,而此場音樂會中,演奏家以「雙主奏」作為演譯的詮釋方式,將兩種樂器在相輔相成的互動中,相互疊加的音樂美感。

在上半場,為觀眾所帶來的是有「藝術歌曲之王」美稱,奧地利浪漫主義代表作曲家之一的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結合詩人米勒詩集所創作的《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öne Müllerin,D. 795)中的第十八首選曲《枯萎的花朵》長笛與鋼琴主題變奏曲(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for Flute and Piano on “Trockne Blumen”, D. 802),在這首極具文學性的作品中,音樂所帶來的,除了是音符上的聆聽感受外,更重要的是在旋律線上,對於音樂及文學的平衡感;在主題樂段時,柔美的樂曲由長笛奏出,欣慕與哀戚的情緒雜揉在音樂中,而後在不同的變奏樂段中,主題旋律線隱匿在不同的音響樂段中,對於長笛演奏家所要求的高超技巧,不僅僅是對於演奏技巧的要求,對於樂曲通篇的情感融入以及更為細膩的呼吸節奏,都恰如其分地掌握在樂曲中,足見演奏家的用心詮釋;相較於此,對於鋼琴演奏家的要求也不亞於對於長笛演奏家,在此首樂曲的鋼琴中,默契尤為重要,在變奏樂段中的不同速度掌握,需要兩位演奏家相互配合,特別是在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樂段,越行漸快的樂曲,在將樂曲帶入高潮的同時,也在兩種樂器的音樂平行線上,交融出對於音樂旋律的糾結,而這恰好也是舒伯特音樂中極美之處。

下半場的重頭戲,則為比利時裔法國作曲家法朗克(C. Franck, 1822-1890)的《A大調長笛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in A Major for Flute and Piano),此首作品原為小提琴奏鳴曲,後因其膾炙人口的程度,改編給各種不同樂器演奏,而在此音樂會中,則演奏長笛的改編版本;在長笛演奏曲中,有許多樂曲是由小提琴曲目所改變而成,而其難度在於對於樂曲旋律線上的演奏技法,而此首樂曲的難度更是對於旋律延續性極為要求,在鋼琴的序奏中,帶出長笛的甜美音色,愈漸澎湃後,在鋼琴與長笛的對答中,作曲家用豐富的聲響與層次,堆砌出豐富情感,對於長笛而言,需要能夠貼合鋼琴,卻又要在和聲敲擊的空白中,適時填補音樂上的空白,時而抽離時而堆疊,在抽離與滿溢中,將樂曲演繹得恰如其分,足見二人在樂曲演繹上的默契。

琴逢笛手(莎栗創意提供)

結語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所演繹的樂曲,能夠在演奏技巧上,於高中低三個音域中,呈現出平柔的轉換,以悠揚的氣場,撐出長笛唯美的音色;鋼琴家華琍威,在觸鍵上能夠配合長笛的音色,音樂顆粒飽和,清楚地彈奏出作曲家所賦予每顆音符的生命力,亦能在尤如脫韁野馬的快節奏上,在愈無法收拾的節奏中,重新快速調整,極其契合地掌控與長笛的速度,足見在此場音樂會中,長笛與鋼琴默契十足,沒有孰強孰弱的競爭感,更多是交織在一起的音樂糅合,無論是點點清晰的節奏,抑或條條柔美的弦律線,在快慢節奏的線條中,交織出一片音樂星海,亦呈現出音樂最富詩意的一抹彩雲。

《琴逢笛手》

演出|燈角樂團
時間|2021/02/04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