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舞台和自我《馴順的我們》
12月
18
2019
馴順的我們(微光製造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3次瀏覽

洪姿宇(專案評論人)


「如果舞蹈是日常身體的『不馴順』,舞台是表演者挑戰自己的空間,而我作為舞者,想進一步問:那什麼是舞蹈的『不馴順』?」【1】

這個提問來自《馴順的我們》的編舞王宇光,為了打破舞者身體的馴順,在排練期間他與舞者每週到攀岩場訓練三次,將舞蹈從平面移到立面,並把延展幅度達 十八公尺的數片攀岩岩牆用鷹架架起,放到舞台上,讓舞者在岩板上跳舞。

演出從舞台最左側的一塊岩版開始,兩名舞者如初生般,著貼身肉色的舞衣,在鷹架頂端交疊纏繞,柔軟如水,難分彼我,然後緩慢伸展、流動、攀附到下方的岩板上,四手四腳在岩點間交錯挪移,身體時而貼合、重疊、跨越,親密不捨,舞者不目視岩點,但在岩點間的移動卻輕巧準確。任何曾攀過岩、去過抱石場的人都多少能體會,在岩板上身體的重量會突然變得極為明顯,因為改變了重心,所以不能只靠雙腳、大腿,而要由手臂、手指、膝蓋、腹部、腳尖等所有可能使用的部位,共同承載、扭轉身體的重量,重量的分配更不是直觀的轉換,有時需要借力使力,推、撐、蹬、晃,不能遲疑,要一步到位,最大膽的嘗試和最精確的計算在瞬間迸發,才有可能前進下一個岩點。是故,在觀看舞者在岩板上來去交織的身體時,不得不同時意識到這等的輕逸緻密,是耗盡多少對重力和身體肌肉的挑戰,在相濡以沫的親密中,卻有著對各自身體最精準的把控。此時,人與舞台的相遇改變了人的身體,人不再匍匐於大地,而是在攀登中將重力納為表演的一部分。

馴順的我們(微光製造提供/攝影駱思維)

馴順的我們(微光製造提供/攝影周嘉慧)

《馴順的我們》中的表演空間由最左側的鷹架逐漸向右側移動,象徵舞者的身體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當岩壁上的舞者開始陸續隱身岩壁後,穿著攀岩鞋再次出現,到換上整套攀岩服裝時,我們明白此後使用身體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與他人相遇、合作,原本難分難捨的舞者們各自獨行,此時移動的方向是前進、移動是為了展現速度,舞者開始一個人迅速的越過、抵達下一塊岩板。隨著「演化」進行,有舞者穿上了襯衫和長褲,此時分開的舞者又聚合在一起,但他們的身體開始彼此惡性競爭:每當有人爬得比較高時,從低處馬上有人把他拽下來;有人踩到比較前面時,後方一隻手伸出來攔住他,更殘酷的是,所有人爭先恐後地要征服彼此,甚至不惜踩在他人的身體上,就為了去到更高的地方。原本攀岩者應該是借用岩點的力量前進,但當競爭心出現時,他人的身體變成前進的踏腳石,但在一來一往中,他人既是向前的推力,也是讓自己下沉的拉力,因此最後誰也沒能前進,舞者們的身體糾纏不清、停滯不前。編舞家此時要提出的批判再明顯不過──被所謂「文明」馴服的人類身體,看似比較體面、安全,但同時人們遺忘原本使用身體的節奏,也失去彼此共存的可能,沒有沉默的的神會、協調,只能陷入了相互消耗,終是徒然。

隨著時間過去,舞者的身體語言愈來愈激烈,喘息聲也提醒著我們肉身的疲勞,在吁喘掙扎的高潮時,砰!一聲,舞者從岩壁墜落。在岩壁上跳舞畢竟不是真正的攀岩,攀岩有抵達的終點,以縮短完成時間為目的,但岩牆上的舞蹈其意義指向自己:如何在岩點之間挪移、驅動不慣用的肌肉、在移動之間刻意地把身體推向某種極限,在逼近臨界點時鬆手從頂端墜落。與其說這是在攀岩,不如說舞者只是借了攀岩的態勢,對身體進行實驗,去改變舞者「馴順的身體」。

有趣的是,編舞家和舞者在演後座談各自提到的經驗,都與戶外活動多少有連結,或者說,相近於人在戶外運動中經歷的體感轉變。舞者李尹櫻表示,在學攀岩的過程中她要練習克服恐懼,她在岩壁上懼高、懼未知、懼不同的身體擺放方式,但恰恰是必須要鬆手、踏出去那一步,才有辦法越過恐懼、抵達下個岩點;而舞者涂立葦的經驗是,當她慢慢習慣岩點踩踏的感覺,並記得岩點之間的距離、岩板的傾斜度後,就不會那麼不安;編導王宇光則提到,和舞者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帶大家去烏來爬山,但舞者們用平地習慣的身體態勢,完全無法應付從傾斜的山坡下切。這些似乎都呼應某些戶外活動的經驗,比如登山、海洋獨木舟的初學者,一方面因為要直面力量能將人碾碎的大自然,而感到人類身體的渺小和脆弱,恐懼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身體節奏以回應山海的秩序,而感到不知所措,但正是必須要決絕的踏上看似不可能的踩點、風浪不平靜時一鼓作氣衝出港灣,才有辦法繼續前進。

在戶外運動的反覆練習中,人類透過不斷嘗試,觀察環境的狀態和感知身體的不同界線,身體在大自然裡經歷過渡、轉化,從文明的身體到某一種能與自然互相容受的身體,過程中我想我們經歷更多的,不一定是種對「自然的」、「逝去的」身體形態的時間性緬懷,而是在這個反覆練習中,發現屬於自己當下的身體樣態──有恐懼,有習慣,這是我們的現在,在日常中卻最難以覺察。是故,當《馴順的我們》的最後,舞者穿著開舞時樸素的肉色舞衣,狂烈舞動、掙扎,似乎在回顧褪去文明的衣裝和身體時,我想,最鄰近邊界的時刻或許已經過去,但至少我們已在這支舞作中,經驗了當下身體痛苦的自我見證。


註解

1、張慧慧,〈我們起舞,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關係:2019松菸 Lab 新主藝 〉,《PAR 表演藝術》第323 期(2019 年 11 月),頁31。

《馴順的我們》

演出|王宇光
時間|2019/12/08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LAB 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