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世界是一本寫好的劇本《歐洲聯結》
10月
21
2016
歐洲聯結(同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4次瀏覽
林乃文(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量身訂製的觀眾席,使水源劇場的空間感煥然一變有如四面環繞擂台的貴賓席,只是池中並非格鬥士的身體角鬥,而是白領人士的權力競逐——關於一個歐盟議會助理晉身政治說客,扶搖直上的青雲之路;場景巧妙地避開歐盟議場、記者會、演講廳、抗議街頭等公共表演區域,而選擇私人俱樂部的紅酒沙龍和高級旅館房間,中間以浴缸分隔,這個私領域才是權力幕後操作的後台,暗中的我們全部近身偷窺著,台灣籍的「他」和法國籍的「他」,台灣籍的「她」與法國籍的「她」,四人彷彿彼此的鏡像,衣冠楚楚而長篇大論。

戴上耳機,就像電影《口白人生》(Stanger than Fiction,2006)藏身著一個滔滔不絕的敘事聲,和眼前看見的人形象疊合:有時「他」說著法文而耳機裡聽到「他」的中文獨白有時「他」說中文而口白傳來「她」的敘說。耳機裡同時傳來音樂沙龍、機場、會議、街頭喧囂等環境音,觀眾隨著敘事者的聲音神遊其境。這種聽覺和視覺的若即若離,有如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主張的「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的進化版,目的就是要觀眾深思多過沈緬。

為了對現實進行真正的思辯,沒有華而不實的隱喻和造作的神話,事件的脈絡清晰,與當下零時差:歐盟的標準化和統一化淪為私慾絞肉機,政客與資本家聯手的技術性操作,公共政策成為為他們「量身訂做」的護身魔法,抬著「世界的未來,明日的挑戰」的浮誇標題,各種資源源源不絕流入他們的口袋,「天下為公」變成掠奪者的藉口。而遊說者各為其主,正像劇中主人翁提著俐落行李和公事包,馬不停蹄奔波於一個又一個遊說場所,旅館是他們的歇腳處,但二十一世紀的通訊太發達,天羅地網追趕著他們,只有噗通一聲跌躺旅館的雪白床罩上,才能溺斃般沈入黑甜鄉——他們是政策的影武者,同時也是權力的行屍走肉。

在如此孜孜矻矻又行禮如儀的運作下,世界彷彿一齣表裡分馳的荒謬劇:自由貿易的世界,沒有一棵種子可以自己自由交易。標榜食品安全管理,沒有一張食品標籤可以相信。農業技術不斷進步,不是讓地球村的飢餓人口減少,而是讓絕大多數人被農藥和塑化劑給餵食。外包成為公共機構減少開支的萬靈丹,使公共資源一再地流入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分配體系——我們在劇場上目睹著這一切發生,然怵目驚心的並不是某個狂人把世界扭曲成這樣,而是我們,我們眾人的沈默坐視之下,世界已然如此運作,而我們還日復一日地自認在「正常」生活!

戲的後半段異議者出現:起初是抗議學生,被視為「被寵壞的小孩」而不值一晒,後來是握有知識權力的教授,他立刻在權力者的腳本中被標籤為邪惡之人——就算構不上犯罪,至少也有找到瑕疵,而這世上誰找不到一絲瑕疵呢?(偏偏我們這世界對挑戰權威人,「約定俗成」地要求道德高標準)於是我們看到「理性」如何在權力和慾望的天平上傾斜:以研究經費為號召,咨爾多士莫能不從,集體追殺,先射箭再畫靶,終於射下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但在媒體包裝之下,彷彿是正義機制發揮作用的正常「揭弊」。最後這個原本只存在在口述的男人,從旅館服務生扛進房間的大西裝袋內以人偶的形式現身。主人翁「他」把男人放進浴缸,深深久久地凝視——在演員王瑋廉哀絕的眼神中,我們感覺到他凝視的其實是他自己——執刀俎者本身也是魚肉,權力的犧牲者,無一人可倖免。

這世界就像一部寫好的劇本,寫得很糟,但眾人默許,你有一票,但改變不了;這已不僅僅是歐洲聯結,而是全世界都在聯結。一個野心勃勃的有為青年進入這聯結結構中,就注定只能是食物鏈中的一枚棋子:他努力,便有報償;他離開,便有人補位;他吐出金錢和影響力,絲毫並不會流回被虧負被損害的人的身上。羅馬尼亞籍青年編劇雅莉珊德拉・巴代阿(Alexandra Badea),藉著一個有妻有子、夢想著自己和世界一起變好的年輕人來顯影政治集團的共生關係,而法國導演馬修.華(Matthieu Roy)則以身聲多元的劇場手法,各種元素精準細膩地結合,肌理井然地傳達出這份對當代的憂慮與批判——雖非聲嘶力竭,但對瞭解自身置身於何種噩夢的人卻有深層震盪:假如這世界是一本寫好的劇本,我們——同時也是觀眾和演員的我們——還要繼續接演下去嗎?

《歐洲聯結》

演出|同黨劇團(臺灣)、守夜人劇團(Cie du Veilleur , France)
時間|2016/10/1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見到兩位台灣演員如此用盡全力,意圖融入這個自成一格、自行運轉的體系中,同時又試圖維持自身個體性,卻只是強化了從議題到劇場、再從法文文本到台法共同演繹的二度尷尬。(白斐嵐)
10月
21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