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戲曲的傳統綻放《花囤女》
10月
01
2021
花囤女(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0次瀏覽
劉祐誠(專案評論人)

對於戲曲的經典保存或當代新編,台灣戲曲界除政府藝文相關部門在不同層面的提倡與補助外,多數戲曲從業人員也有心致力於探尋戲曲在當代的可能。目前台灣環境所擁有的不同劇種,各有表演特性,若要簡單進行辨別,每個作品的演員聲腔與音質,以及後場音樂,是個重要的分辨方法;因此,本文想先從作品中的新編聲腔,如何呈現創作者大力展現創作能力的部分討論起。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下簡稱榮興)的《花囤女》在音樂設計部分,得益於該團的藝術總監暨此作品的音樂設計鄭榮興。雖有【花屯吟】等新編聲腔,但是劇中大量使用【山歌搖板】、【平板】等常見曲調,也能聽著現時較少聽到的【五更歌】、【四空門】等不同類別的音樂。這樣的音樂風格,除了向觀眾展示客家戲作品的音樂多種風格外,劇情上也能幫助演員進行角色詮釋,例如老管家(胡毓昇飾)於開場對家內眾僕的喃喃自語、或是於劇末在樹林間的假意嗔罵,【數板】的輕快節奏,讓老管家的人物形象得以更為豐滿。除此之外,劇中兩位主角嬌妹、春妹的親生母親(吳卉卉飾),當她的公公強勢逼迫她交出自己的雙胞胎時,為了要讓這位母親充分的表達心中各種情緒交雜,鄭榮興直接用【山歌搖板】、【山歌什唸】、【山歌子】三個曲調,讓觀眾透過演員的聲音轉換,得以感受母親與孩童即將離別的悲憤情緒。

花囤女(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榮興除了有堅實的音樂設計外,該團有項重要特點:擁有一眾積極、熱情的年輕藝員。無論是前場演員,或是後場樂師,甚至是調度整齣戲的導演,都有各自出色的青年人員擔綱。以演員來說,《花囤女》的一眾年輕演員,除了在群體演出時經常出現快速的舞蹈動作,劇中演繹乙未年(1895)日本軍「無差別掃蕩」的強勢接收時,負責飾演客家人與日軍的演員們,透過他們快速、扎實的武打動作,讓觀眾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雙方的激烈戰鬥情形。只是有時候年輕的演員們可能為了積極表現,或是導演的要求,原本平常的走路動作,有部分演員都會刻意展示一、兩個前空翻。最讓筆者無法理解的是滿福(蘇國慶飾)被雷劈死前,那一大段以鋤頭代槍的武打套式動作,單看這段套式動作確實佩服該演員的做功功底;但對於角色塑造來說,並無法理解其套式動作與農夫生活的關聯。

新編戲曲不同於傳統老戲,主要由編劇擬定作品架構,並由導演讓原本的文字化為場上各項表演元素,因此相對於傳統老戲,新編戲曲更能見到編劇的創作觀點。《花囤女》沿襲編劇王瓊玲的縝密敘事編排,以「兩玉相合為一玨」為這部以嬌妹、春妹半段人生的重要意象。而在舞台呈現上,則為了表達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樣貌,以兩個坡度不一的平台,時而用來代表兩個不同的家庭,時而用來代表不同的價值觀,甚至藉由不同坡度的平台陳列,展示劇中聚落存有的地勢高低落差。除了用非具象的平台代表劇中各項事物外,劇中的佈景也經常扣合「分合」、「對稱」的設計理念。例如,上半場的最後一幕,其演繹內容是,兩位女主角分別於各自家中即將展開雙方的婚禮,舞台中央吊掛偌大的「囍」字,兩個字則用不同方法呈現;其中,舞台左側以紅布填實,底下窮苦人家的春妹與滿福正即將邁入幸福生活,而右側則是以鏤空的方式呈現,底下家財盈餘的嬌妹與聰敏則是準備展開不愉快的結婚生活。

此部《花囤女》是榮興與編劇王瓊玲第三次的合作作品。王氏對於筆下的女性總能用她獨特的手法,關懷時代動盪下的女性。從《駝背漢與花姑娘》(2017)、《一夜新娘一夜妻》(2020),到此部《花囤女》,同樣從尋常女性人物出發,藉此營造動盪時代時,女性面臨諸多艱難的選擇。從這樣的敘事方式,確實能夠清楚的為《花囤女》中兩位女主角提供諸多的抒情戲份。筆者較為不滿足的是,這三部作品,都能或顯或隱從演出內容見到戰爭對女性的迫害,並藉由女性角色的抒懷,期待得到觀眾的共鳴。只是這三部都以女性為敘事人物,以戰爭為敘事題材,從中得到的驚奇感越來越少。期待接下來的作品,或許可以迸發出更多面向的女性抒情作品。

榮興近年諸多的膾炙人口作品,諸如《地獄變》(2019)、《駝背漢與花姑娘》(2017),或是這次的《花囤女》。他們得到眾多的迴響定律,通常是依靠精湛的音樂編曲、抒情風格的劇本及穩健的演員表演。這樣的創作方向,與諸多新編戲曲創作團隊,致力於嫁接風格極度相異的藝術體裁確實不同。這樣的創作進程當然需要持續發展,筆者則是希望接下來的作品,能再見到更多玩轉新編戲曲元素的加入。

《花囤女》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1/09/24 19: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平鋪直敘、起承轉合的傳統大戲不同,《花囤女》特別強調了「二元」,除了劇情結構外,舞臺的主設計以兩塊分合的玉為主,讓嬌妹、春妹各站一邊演出,姊妹倆不同的處境與情感。(楊閩威)
9月
22
2021
總體來說,《花囤女》是一齣精緻細膩且富教育意義的客家戲,透過雙女主角的帶領與發展,不但為我們找到了一個對於時代的「借鏡」,更找到了一個對於時代的「致敬」。或許,我們在追尋「美滿」、追尋「良緣」的路上,在變與不變之間,在如意或不如意之間。然而,《花囤女》「兩玉相合為一玨」;「同根同枝,姐妹相依」,似乎透露著,我們是值得被愛的,而且,還有好多好多我們愛的故事,在等著我們。(李天群)
8月
31
2021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