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極致的樂音平衡《帕胡德與他的朋友——法國風木管重奏團》
4月
09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3次瀏覽

文 葉柏增(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研究生/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碩士)

從經典到創新,帕胡德與他的朋友,帶來二十五年的進化之聲

對臺灣樂迷而言,帕胡德(Emmanuel Pahud)的名字早已成為長笛藝術的象徵;作為柏林愛樂的長笛首席,其演奏精緻而流暢,塑造了無數人心中「長笛優美音色」的標準,然而,這一晚,他並非獨自站上舞台,而是帶著他的好友們——法國風木管重奏團(Les Vents Français),以二十五年來的默契與變革,呈現截然不同的音樂層次。

此次的重奏團,不僅匯聚了當今最傑出的木管演奏家,也透過精心選曲,探索「木管五重奏與鋼琴」的多樣可能性;上半場是改編作品,經典曲目被重新拆解、重構,展現新的聲響可能;而下半場則回歸真正為木管與鋼琴所寫的原創作品,在平衡與對抗之間,激盪出最純粹的音樂火花。

拆解經典再重新排列的上半場

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與變奏〉——在拆解中找到新的平衡

音樂會以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海頓主題與變奏〉(“Variations on a Haydn Theme,” Op. 56)揭開序幕,而這首原為雙鋼琴的作品,經磯部周平(Syuhei Isobe)改編後,成為一部六重奏作品——這並非僅為移植,更是一種重新拆解與再建構。

雙鋼琴的厚重織體,在木管五重奏與鋼琴的交織下,變得通透而富有層次。長笛與單簧管的高音線條時而纖細、時而悠長,雙簧管與低音管則負責填補中低音區的色彩,法國號則在關鍵時刻鋪展出深沈的共鳴,其中的每段變奏,都是一次音響的重新組合——時而緊湊密集,時而層層疊疊,如同絲線般交纏,形成豐富的和聲肌理。

鋼琴家雷薩吉(Eric Le Sage)則在這場聲響實驗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演奏既是撐起結構的梁柱,亦是與木管五重奏的對話的靈魂,每當鋼琴音群傾瀉而下,木管的聲響便在其間流動、變形,音樂上的細膩變化,使得整首作品比原版更具立體感。

威爾第:〈E小調木管五重奏〉——追逐與默契的遊戲

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的〈E小調木管五重奏〉(“Quintet in E-Minor for Wind quintet,” WW5),原為弦樂四重奏,經雷希特曼(Mordechai Rechtman)改編後,成為一場聲部間的追逐遊戲。

威爾第的音樂向來富有戲劇性,而這次改編更將這種戲劇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樂曲中,和聲聲部堆疊的上行音階,如層層推進的對話,而後雙簧管與長笛的同音接續,不僅是一種默契的考驗,也展現了演奏者對音樂張力的掌控。

更令人驚喜的是,木管樂器模仿弦樂的音響特質——單簧管的長音彷彿小提琴的吟唱,低音管則像大提琴般穩固支撐,法國號則提供了雄厚的內聲部,使整首作品展現出近乎「詼諧曲」的輕盈特質,實為對音樂與音色結構的嶄新探索。

在平衡與對抗間尋找和諧的下半場

魯賽爾:〈《嬉遊曲》給鋼琴與木管五重奏〉——簡潔中的靈動

下半場由魯賽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的〈《嬉遊曲》給鋼琴與木管五重奏〉(“Divertissement,” Op. 6)揭開序幕,此首作品短小精悍,但充滿鮮明的節奏感;而木管與鋼琴之間的對話明快而俏皮,猶如一場機智的音樂對話,旋律在各聲部之間靈活傳遞,沒有一刻停滯,每個音符間都充滿著法式的幽默感與輕盈感。

席爾維斯崔尼:〈給鋼琴與木管五重奏的六重奏〉——圍繞營火的精靈舞動

席爾維斯崔尼(Gilles Silvestrini, 1961-)的〈給鋼琴與木管五重奏的六重奏〉(“Sextet for Piano and wind quintet”),無疑是整場音樂會的亮點之一,因此首作品是此團的委託作品,而此次音樂會為臺灣首演,樂迷首次能現場感受這首如夢似幻的現代作品。

鋼琴主導著和聲的流變,木管五重奏則在其間圍繞、呼應,旋律線條宛如藍色火焰般時隱時現,既精靈般靈動,又帶著一絲神秘感。

樂曲中的複雜和聲堆疊,製造出如印象派畫作般的迷離音響,而木管五重奏的樂器,亦各有展現技巧的瞬間,時而對抗,時而融合,這種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張力,使整首作品充滿未完待續的懸念與幽默感,如同精靈圍繞營火般地旋轉。

圖伊勒:〈降B大調六重奏給鋼琴與木管五重奏〉——恢弘的音響畫布

圖伊勒(Ludwig Thuille, 1861-1907)的〈降B 大調六重奏給鋼琴與木管五重奏〉(“Sextet for Piano and wind quintet in B-Flat Major,” Op. 6)則是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景;開場時,法國號、單簧管、長笛與鋼琴依次展現主題,如同置身於山川中,層層推進的音樂畫布;而整首作品恢弘而厚重,迴旋主題的運用使得旋律極具歌唱性,鋼琴與五重奏之間時而對唱,時而輪唱,展現出極高的戲劇性與層次感。

安可曲——老頑童的音樂狂歡

當正式曲目結束,樂團帶來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給鋼琴與木管六重奏〉(“Poulenc Sextuor pour piano et vents,” FP. 100)作為安可曲,在此首充滿了普朗克式的幽默與自由的曲目中,不同於正式曲目的細膩平衡,六重奏演奏家在演出此首作品更強調展現自我的音樂瘋狂。

快速音群的炫技將演奏者的精力推至極限,卻依然保持著井然有序的樂音秩序——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音樂可以玩得如此開心盡興」的態度,為整場音樂會畫下充滿笑意的句點。

結語——樂音平衡間的無限可能

這是一場關於「樂音平衡」的演出,無論是樂器間的呼應,改編與原創的對比,亦或是個體與整體的互動,都在這場音樂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帕胡德與他的朋友——法國風木管重奏團》

演出|法國風木管重奏團
時間|2025/03/21 19:30
地點|臺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