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還是要繼續《再見歌廳秀》
7月
03
2020
再見歌廳秀(故事工廠提供/攝影顏涵正)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0次瀏覽

鍾承恩(臺灣大學哲學系學生)


未來歲月不可期,

哀愁之餘別忘記,

明天還是要繼續。

──蘇芮《明天還要繼續》

《再見歌廳秀》以「要有兩面鏡子才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那面」為價值,而這個鏡子隱喻貫串了全劇對於二元對立的認識思考。以歌廳秀的沒落作為背景,談論了世代之爭間彼此對抗卻實為一體的關係。最終以對生命的自然生長、汰換作為對那個時代的致意以及觀照回當代問題的反省。

首先,被視為「堅守本土」的斗哥與被劃為「海歸派」的阿揚,他們兩人各自的立場其實並無法概括兩人的內在想法。事實上,阿斗哥遠比阿揚清楚意識到現在是「噴射機的時代」,坦然面對求新求變求進步的大環境下,新媒體形式竄起,歌廳秀注定被汰換的事實,將「歌廳秀的結束」視為「我的結束」;反之,阿揚雖然帶入西方元素,但是明顯可見他比劇中任何人還念茲在茲「總有甚麼東西可以延續下去」──換言之,其實阿揚正是他口中渴望「死守本土」的人。

阿揚代言了所謂「年輕世代」的困境,但他並非是一味洋化,反而是更認真思考如何保留本土,卻要面對「不搭不七」(台:不三不四)的來自「傳統」的批評,以及現實層面上「觀眾接受與否」的生存問題。而葉彤則屬於調和的出路,她對於結束的觀點是更超然的,他既不是如斗哥的感嘆,將自身視為結束,也不是如阿揚抗拒結束。她的態度是將歌廳秀這個時代的結束視為「重新開始」的起點,便是最符合”the show must go on”的主旨。

葉彤的身上有著最大的複雜性──秀場歌手的身分是歌廳秀欲望的投射,因而作為情人時是阿揚所代表的年輕世代對於本土的嚮往;醜聞的風波則暗示台灣在文化上「土壤不純」的幻滅,背景的澄清則帶出台灣在物質上經濟的衰微。整體而言,葉彤完全象徵了整個時代各個面向的狀態。所以兩面鏡子帶出來的葉彤,正好就是蓬勃的本土歌廳秀與解嚴後衰弱的現實環境,本土的碩果與全球化的後果匯流在葉彤的身上,揭示了本土與西方並非互斥獨立,而是一體兩面的認識觀。

另一個「一體兩面」的命題則是在整齣表演的形式,模糊了娛樂與藝術之間的界線。同樣是斗哥與阿揚的爭執,前者認為歌廳秀是「跟藝術沒有關係的」,後者則認為「可以加入一點創意」。於是回到表演本身甚至是表演之外,不得不重新思考藝術與娛樂的邊界。以《再見歌廳秀》來說,它既是再現一種娛樂形式為藝術創作,亦是將藝術創作轉生為一種娛樂,明顯帶出兩者的無法區分。

劇中兩人的爭執其實是同一個觀點下的產物,是慣性地以「娛樂─藝術」的美學架構來判斷現有的歌廳秀,他們都會同意現有的歌廳秀並非藝術,只是一個想成為、一個不想成為而已,而無論是認同或拒絕,其實都是強化了二元的思考。此處再次扣回「本土─西方」,無論是堅守還是挪用,都是強化了兩者之間的差距,並非彌平。

再見歌廳秀(故事工廠提供/攝影顏涵正)

最後葉彤選擇與阿揚重新開始的那段話,一針見血地點破了這種二元對立下的傷痕──「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你不能相信我,讓我很受傷」。這是每一個經歷了全球化而有所動搖的人,所共有的一份對土地的內疚與創傷。但葉彤仍然願意與他重新開始,是因為她看見阿揚仍然堅持著把盆栽照顧得很好,是因為最重要的是生命如何繼續生長。劇末混雜著各種語言的合唱,象徵著文化的核心不是東西方,也不是藝術或娛樂的分別,而是這股混沌而充滿力量的生命力,無論是抗拒還是接受,都改變不了生長的結果。

《再見歌廳秀》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20/06/2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再見歌廳秀》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忠實再現,而在於對「在地」、「庶民」、「娛樂」的想像,太過簡單直接,就如同劇中結合經典、藍調、禁歌的新編節目一樣,只有形式,對節目編排的主題沒有想法,也沒有夠豐富的內容吸引觀眾目光,比「歌廳秀」的消逝,更要讓人唏噓遺憾。(陳正熙)
7月
21
2020
由此看來,《再見歌廳秀》重構時代庶民文化,不只是為了懷舊感傷,而是打開我們思索時代文化變遷的空間:文化沒有高低之分,文化的形式與感覺結構紀錄著時代變遷下,諸眾生活的紋理與悲喜,而這些人物的嘻笑怒罵,小奸小惡與悲歡離合,又與時代政經結構有什麼樣的必然關係?(許仁豪)
6月
11
2020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