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與被看之間——形體背後的複雜網絡《七體》
5月
04
2023
七體 FIGURE 7(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7次瀏覽

文 戴宇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拉岡在鏡像階段中提到主體要透過鏡像認識自己,然後再與「他者」交互對照而形成自我【1】,而《七體》無論在創作方法或主題上皆回應了這樣與他者(或與塗鴉角色)相互映照形成自我的過程。

《七體》靈感來自於卡夫卡七張被稱為「被隱形線操控的黑色木偶」的塗鴉,羅文瑾以自我經驗與七張不同形體的塗鴉連結,進而創造出五個不同的角色:〈嗜睡的無良者〉、〈無助的暈眩者〉、〈被審判的罪人〉、〈拄拐杖的偽裝者〉、〈照鏡的自戀者〉。【2】就上述五個角色看來,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上著重於形體的反覆與層次變換,段落間的串連則以一顆紅色的球作為連結,較少時刻看見舞作中明顯地敘事性展現,雖說難以找到線性脈絡,造成了某些「缺」,但也意外穿透了時間與空間,使得觀者不再侷限「現在發生什麼事?」,而是能在觀看時專注於角色形體與自身經驗的返照。


形體操演:逐一建置的網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認為性別是透過不斷來回反覆地創造以及複製特質而產生,因此是一個符號性的表達,這樣的符號透過身體的展示而顯現出結果。因此,若藉著巴特勒的概念,形體也是一種身體符號的傳達,那就是一種被建構出來的產物,而該如何解讀這些形體所欲傳達的意涵,便要看觀者如何與自己有限的生命經驗對照/對話。

透過編舞者對七張塗鴉形體的解讀,可以捕捉到這樣的創作脈絡:第一重的塗鴉形體擴張為角色;第二重舞者角色擴張為概念;第三重舞作則擴張至機制。也就是說,形體的延伸可以發展為角色的行動,再則是一連串的行動成為了概念,多個概念則會謀合為一組機制,而最終多組機制便織就了場域與社會。所以,人所展現的形體必然可以在被觀看的當下穿透至某些概念與機制。《七體》雖只以塗鴉形體作為創作的概念,卻也同時指涉了「他者」、「慾望」、「權力」等主題【3】,而這樣逐一的建置使得毫不相關的角色有了互動的空間,同時也走進了彼此交織的社會網。

而在這樣的網中,自我能夠全然決定以什麼樣態被觀看嗎?


七體 FIGURE 7(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網中的隱形線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4】在目的論中提到,個體會因為想達成某種目的而做出相對應的行為。這樣的目的論便決定了個體可以選擇何種形體(或說姿態、行動)被觀看。但形體的呈現真的只存在於個人的選擇當中嗎?我想不全然,外部因素或許也會造成影響,而這樣的狀況下,人的確就像一群木偶,被一張網中垂落的隱形線操控著,即便我們能夠操控自己所選擇的隱形線,但只要其他木偶一動,絲線牽連,網亦擺動,勢必自身也會受到影響,木偶們便也在看與被看、網與隱形線中顯現各式形體,那便是相當複雜的境況。

於是,我們回到拉岡來看這樣的境況,當嬰兒第一次從鏡中看見自己的形體時,他才感覺到第一個完整形體,也就是在這樣的經驗底下認同了鏡中的自我——但同時必須體認到一種雙重識別,意即鏡中我是我,鏡中我亦非我,而在這樣的情境當中,便建立了「自我」必須在有「他者」的注視底下才得以生成。而這樣的「他者注視」對於筆者來說,並不單單是活生生的他者眼光,還得加上內部因素:目的、外部因素:人類所建構的制度、範式(以上述巴特勒性別研究作例)等影響。【5】也就是說,藉由這樣的內外相交的注視系統,自我才得以展現眾多的形體(姿態與行動),卻又藉著這一連串的形體不斷往返於注視中才得以形塑自我。所以,觀看者/被觀看者、自我/他者、凝視主體/慾望客體、權力/受迫、真實/幻影也在這樣的情境中不斷交疊變換,人類的形體也就時刻處於轉變之中。《七體》巧妙的地方正在於此,如此錯綜的力量在一個人的身體中或許衝突、妥協,或許交融、生長。

不過,我雖肯認《七體》欲呈現的景緻之廣大,卻也在觀看過程中感到某些「缺」,這樣的「缺」或許來自於較為淺顯的符號,少了點耐人尋味的曖昧;亦或是在某些段落舞者動作的編排上過於刻意與單一(〈被審判的罪人〉的身體一直呈現手語式地質問),也或許是動作過於精準完美而缺少了作品所欲談論人類面對各式情境複雜景象。

人在面對荒謬的情境下,會呈現什麼姿態?《七體》提供了一個好的嘗試,但巧妙之地卻也深藏著危險之處,當形體缺乏了形成的脈絡,便也只是形體上的複製,無法投入其中感受也只能是概念獨行,或許也藉著《七體》拋題,我們都可以再想想,如何不是有魂無體或有體無魂,讓每個形體能夠享有靈光迸發的剎那。


註釋

1、詳見拉岡《鏡像階段》。

2、參見文章,郭加誼:〈身體的日常生活語錄《七體 FIGURE 7》〉,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24c42107-de00-48cc-a0e7-80b675ea25b5。

3、參見《七體》節目單。

4、個體心理學開創人。


《七體 FIGURE 7》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23/04/22 19:30
地點|臺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五位舞者同處一盞燈下,各自呈現自身的狀態,他們彼此牽引、互動,實則卻沉浸於自我迷宮中;如同現今社會,有多少溝通面臨巴別塔世界,無人聆聽也無人在意自己之外。
5月
04
2023
每個動作呈現的當下之意思及環境的不同,以至表達方式不同不一樣,最終都還是要歸於自己,你想要賦予這個塗鴉、圖片、動作什麼樣情緒和詮釋,如同我們對於周遭的事一般,當下的感受與情緒,取決於你對於該人事物所有的理解,並沒有任何的對與錯。
1月
18
2023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