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是假的灰色地帶,從《七體 FIGURE 7》觸見人生百態
5月
04
2023
七體 FIGURE 7(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62次瀏覽

文 賴明玥(現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

步入劇場,七張偌大的人形劇照映進眼簾,或站立、或躺臥,將舞臺置換成展覽空間般,帶領觀者在演出開始前,就已進入卡夫卡式的獨特世界;而後,低沉的鋼琴聲響起,身穿黑衣的舞者猶如初進劇場的觀者,好奇地遊走其中,觀察臺上的一景一物;他們搬移、挪動,逐漸與圖像合而為一。白光聚焦於鏡子前方,可見編舞者羅文瑾背對觀眾,於眾目睽睽之下沉浸鏡中自我,以此揭開序幕。一場超寫實的幽默肢體劇場:《七體》即刻上映。

法蘭茲・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其作品充滿變形荒誕的樣態,體現人在社會中的異化與隔閡;用象徵直覺的手法撰寫這社會的黑暗現象。這場名為「丟球給卡夫卡」的舞蹈劇場演出,編舞者羅文瑾從七張卡夫卡的素描塗鴉「被隱形線操控的木偶」為發想,結合舞者個人生命經驗思考,賦予每張圖畫獨一的人生風景;而每段截然不同的個體發展,看似沒有交集的五個故事,卻在編舞者巧妙編排下連貫而成,碰撞、激盪出火花;在慾望與權力面前,五位舞者開心共舞,究竟誰是主體,誰是影?誰被審判,誰又真的善良?一切發生顯得荒誕卻又如此理所當然;由「圖像作為靈感」也不斷貫穿其中,幕起的圖像展覽、作品中舞者齊聚於桌前,切換七次的定格畫面;到燈收前夕,編舞者羅文瑾獨自站在台上,重複七張圖畫動作。彷彿告訴著觀者,生命的每個片刻,無一不是永久停留於當下,而曲終會人散,仍將歸於自已與影子對話。

「現實裡總會出現的卡關時刻,處在人生的荒謬情境下,你會做出甚麼姿勢?」【1】在桌上嗜睡的無良者(孟凱倫 詮釋),透過疾快的手部肢體語彙與拍桌所發出的聲響,呈現出放縱自我、半夢半醒的狀態;被審判的罪人(何佳禹 詮釋),在圍欄裡掙扎、用肢體表現出無聲的吶喊,終當奮力突破之刻,卻又自背柵欄褪落;照鏡的自戀者(羅文瑾 詮釋)無時無刻只見鏡中自我,不見他人眼中的她,當埋藏在美好表面下的裂痕開始喧囂,一切安逸不復存在;無助的暈眩者(倪儷芬 詮釋)隻手撐頭,一旁三位舞者不斷流動著,彷彿成為她暈眩的世界,顯現出面對社會的無助與無奈;而拄拐杖的偽裝者(李佩珊 詮釋)看似柔弱,實則將手中權柄為利器,盡情支配、攻擊他人。五位舞者同處一盞燈下,各自呈現自身的狀態,他們彼此牽引、互動,實則卻沉浸於自我迷宮中;如同現今社會,有多少溝通面臨巴別塔世界,無人聆聽也無人在意自己之外。

編舞者藉由豐富的音樂、肢體與畫面編排,獨舞、雙人、群舞不斷穿梭的過程中,勾勒出人性的多種面向。在色彩單一的舞臺上,從高處緩慢落下的紅色球體,成為黑白劇場中醒目的存在。它是權力、慾望的象徵,眾人爭奪、放在手心呵護著;直至舞作高峰,紅橘色燈光從圓擴散,彷彿是慾望之球的籠罩,逐漸渲染舞臺;握有權力者被擁戴,而這些都各自荒謬的人,誰才是被審判的罪人呢?鏡子前浮現的裂痕,透過燈光照印在地上,呈現出破碎的表象;當眾人不再透過反射去認識世界,無法控制的表情、逐漸扭曲的肢體,或許那刻舞者才真正有了意識,去體認到自身的不完美;終當自戀者被鏡子吞噬,一同沉落破碎,歸回那七張圖畫之時,剛剛發生的一切猶如夢一場,但現實的荒誕仍無限輪迴於社會周遭,在這個世界上演著。眼前所見是真是假,透過肢體語彙烙印腦海,使觀者走出劇場後,仍在慢慢尋味。


註解

1、出自《七體》節目冊之舞作簡介

《七體 FIGURE 7》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23/04/22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雖肯認《七體》欲呈現的景緻之廣大,卻也在觀看過程中感到某些「缺」,這樣的「缺」或許來自於較為淺顯的符號,少了點耐人尋味的曖昧;亦或是在某些段落舞者動作的編排上過於刻意與單一(〈被審判的罪人〉的身體一直呈現手語式地質問),也或許是動作過於精準完美而缺少了作品所欲談論人類面對各式情境複雜景象。
5月
04
2023
每個動作呈現的當下之意思及環境的不同,以至表達方式不同不一樣,最終都還是要歸於自己,你想要賦予這個塗鴉、圖片、動作什麼樣情緒和詮釋,如同我們對於周遭的事一般,當下的感受與情緒,取決於你對於該人事物所有的理解,並沒有任何的對與錯。
1月
18
2023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