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的乍現與失效《噶哈巫!斷語?》
12月
27
2017
噶哈巫!斷語?(林正宗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7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人類是懸掛在自己所織造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意義之網即是文化」。象徵人類學家葛爾茲(Clifford Geertz)以深度描寫的文化詮釋法著名,社會科學後起者雖紛紛指出以閱讀方式進入田野所造成「非具身」(disembodiment)的問題,繼而帶起身體的轉向。不過細究「織造」(spin)的說法其實頗生動,無論暗喻或明喻,不正指向「身體」與「運動」的元素?既然有了身體,感官與感知訊息又怎能不提?

如果順著此脈絡來看,當代馬戲創作者林正宗試圖在作品《噶哈巫!斷語?》,提出了關於人類、語言與文化的大哉問。他進入南投埔里原住民族噶哈巫田野,重新回到語言與文化鏈結的最初,反省語言固化後僅成為溝通工具的問題。可以體會林正宗試圖在演出正式開始前,點綴其他感官覺受,勾引觀眾對於感官的覺察。入場處的竹葉小徑即是一例,觀眾穿梭其間,感受腳踩竹葉以及腳底傳來的沙沙聲響。整個場域也以紫紅、藍綠光渲染,沙沙聲音除了傳自腳與竹葉的接觸摩擦,也傳自環境音樂。種種靜謐、神秘、非現實感,想來是為了帶領觀眾進入某種身體、環境以及創造語言的原初氛圍。如果說,人在環境中的感官覺受與感知訊息的建立,是林正宗邀請觀眾進入《噶哈巫!斷語?》的所織造的第一層想像,那麼,透過四位馬戲表演者的奇異化身體,與具備高度彈性與韌度的竹子之間動態協調的過程,則進入了身體、環境與文化創造的正題。

在這裡,林正宗無意讓觀眾看見馬戲表演者與道具之間,天衣無縫、得心應手的操演,以及身體與道具之間的奇觀展現。取而代之的,是將身體與道具之間的相互融合,往前推至身體與物的協調過程。好比男舞者兩手抓握竹子涮腰時,顯得顛簸、些微失控與疑惑,又或者穿越竹圈時竹子彈開打在地上啪嗒一聲顯得危險,男舞者掉落地面後只露出滿臉疑惑與受挫感。可以感受到此處的危險與顛簸不是為了最終奇觀展現而刻意鋪陳的老梗,林正宗讓觀眾看見的是表演者因為無法駕馭具備高彈性與韌度的竹子,更讓觀眾感受到竹子可能斷裂的危險。原來馬戲應該予人的奇觀技藝,在這裡被林正宗回推至人的脆弱性、物的屬性,以及兩者協調過程中的危險、顛簸與失控。身體、世界與文化相生相長的原初不確定性,從身體、運動與物的協調過程出發果然是一個有意思的起點。

然而,此出發點卻在進入「編織」的過程中,過度迅速簡化地將「斷語」銜接起來,而未能就馬戲身體探究身體、環境與文化的題目上,從斷語的縫隙中生長新意。林正宗掌握了文化作為文化成員的集體編織之網的詩意想像,所以我們時不時看見四位表演者操演著各種翻滾,並繼續拿著竹子企圖編織網絡。又或者約莫在演出進行至三分之二處,傳來噶哈巫族語以及漢語的單詞對照錄音,同時間表演者們正將竹子一圈圈打結再串起來,也或者以一些軟骨功的姿態試圖將竹子固定成圈等等。至此,語言作為文化創造的一種,創造過程中,人(身體)與環境(物)的協調過程,從不確定的、危險的、未能掌控的未定之域,進入了固化的循環。創作者原先將馬戲身體與物的運動關係,推回至身體的脆弱以及因為無法掌握物的屬性,所產生未知的危險感之原初關係,卻在語言(文化)進入固化之際,跳接到原先馬戲動作程式的套用以及表演慣習之中,好比位移是為了下一個技巧的完成,軟骨功的奇技大約也在刻板印象中的既定動作之內,可惜了回到身體與物的原初精神。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創造到固化過程的演練,卻無法在試圖打開創造的裂縫中長出新意。也就是說,那份透過還原馬戲模式所碰觸到人的脆弱性與物之屬性無法相容,而營造的危險、些微失控等未知的感知訊息,似乎未能進一步推動而長出有別於已知身體技巧、表演慣習以外的林正宗的當代馬戲路徑。而一開始竹葉小徑所欲帶出的觸覺、聽覺、動覺等感知召喚,也在主作品中身體與物的關係直接跳接到既定身體技巧與表演慣習的固化層次後,產生勾引未明的斷裂感,或者滑脫到類似田野調查(但脈絡未明)的展場位置,竹葉小徑的感官與感知召喚於是失靈。

就此而言,帶出了另一項值得商榷的問題,也就是噶哈巫原住民族在《噶哈巫!斷語?》作品中的位置。究竟噶哈巫是在語言、文化等問題上給予當代馬戲創作以靈感,又或者這是一個關於噶哈巫族群文化的創作作品,兩種前提似乎值得再度對焦。就前者而言,即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斷語」,若指的是失去語言最原初所乘載的文化知識系統等,這事實上是一個普遍問題,然而「斷語」對於噶哈巫族群來說意味著什麼,有何特殊脈絡、情境等等,似乎才有將噶哈巫拉進作品的必要。而後者其實與前者息息相關,噶哈巫的文化特殊性在於服飾上的紅、白、黑三色嗎?還是在於竹子與竹葉?無數關於文化意義與象徵的問題會在這裡浮現。在當代馬戲文化與噶哈巫原住民族的文化之間,創作者究竟如何定位自己,即關係到了每一個美學選擇,更關係到了觀眾如何在創作者透過表演者身體所編織的各種象徵與感知經驗之間調整自己的身體。

《噶哈巫!斷語?》

演出|林正宗(創作)/ 崔哲仁、周庭儀、李苡槿、江穗瑩(共同創作、演員)
時間|2017/12/03 14:3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的在場、演出的現場性,加上不在場的噶哈巫與無形的噶哈巫文化,這些元素的連結似乎只能在抽象的感性層次去想像。由此,作品名的「斷語」不單指涉噶哈巫語的使用與存續上的困境,亦可說是非噶哈巫族要進入、理解噶哈巫族,並且與之溝通的困難。(王威智)
12月
12
2017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